190 likes | 402 Views
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教材解读. 牟哲富 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Tel : 88582047 Mail : mzf@tzedu.org. 根据课题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的“衡” 立足课题的鲜明论点,准确把握教学的“魂” 依托课题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教学的“脉” 挖掘课题的有效信息,准确把握教学的“点” 领会课题的真实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的“度”. 一、根据课题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的“衡”.
E N D
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教材解读 牟哲富 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Tel:88582047 Mail:mzf@tzedu.org
根据课题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的“衡” • 立足课题的鲜明论点,准确把握教学的“魂” • 依托课题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教学的“脉” • 挖掘课题的有效信息,准确把握教学的“点” • 领会课题的真实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的“度”
一、根据课题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的“衡”一、根据课题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的“衡” 《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者设计了一些因果关系鲜明的课题,探究这些课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涵,“果”是结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是案例,是教材编写者选择的偶然。不难看出,教材是将历史事件放在社会大舞台上去论证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记住几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其意义,这就是《历史与社会》课与《历史》课的最大区别。
变革 争霸 政权分立 民族融合 开放 交流
二、立足课题的鲜明论点,准确把握教学的“魂”二、立足课题的鲜明论点,准确把握教学的“魂”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好像一篇议论文,这些课文的课题有着鲜明的论点,行文紧紧围绕着课题的鲜明论点展开,所举案例就如一个个论据,如《来自海上的挑战》。
郑和下西洋--与其说是对国家财力的挑战,不如看作“引子”来说明历史发展到十五世纪,“来自海上的挑战”成为可能。郑和下西洋--与其说是对国家财力的挑战,不如看作“引子”来说明历史发展到十五世纪,“来自海上的挑战”成为可能。 传教士东来--是对中国科技和传统文化的挑战,其中天主教的传入本身就是对中国佛教、道教和传统儒家文化的严重挑战,利玛窦带来了机械、数学、世界概貌等科学知识是对古代中国科技领域的挑战,法国传教士给中国传统的中医学带来了挑战。 西方殖民者入侵--是对中国主权的挑战。 马戛尔尼访华--是对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挑战。
启示: 教学中,不能草率地以今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古人的行为,只能从今人的眼光去审视古人的行为,评判历史事件或人物,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或教训。 在新石器时代,古人拿着石头去刨地,是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力的极大进步,如果现在哪个农民这样做,无疑会被当作傻瓜。所以不能用今人的标准去评判历史。这是很显然的,没有老师会去做。但在一些不明显的地方,也要把握到位。
三、依托课题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教学的“脉”三、依托课题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教学的“脉”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来自国歌的一句歌词,粗看普普通通,与其它课题没有什么不同,但结合教材内容认真琢磨,深刻体会,会发现这是一个很精妙的课题,其中隐藏着教学的线索与脉络。 课题的关键词是“到了”、“最危险”,对一个民族或主权国家来说,什么是“最危险”的呢? “到了”是点睛之笔,中国经历了“最后的盛世”,自1840年以来,与侵略者有过许多战争,最后都以战败国的身份签下屈辱的、不平等的条约,为什么不说“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呢?
国土大片沦丧 人民惨遭奴役 国土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丧的? 国土大片沦丧 (怎样的国土?)
人民被肆无忌惮地屠杀 人性遭受极度摧残 人(民族)的尊严被践踏
人民被肆无忌惮地屠杀 内地(后方城市受到轰炸)
绝大多数教师把这节课上成“视频感受”课和“声讨”课,并把重点放在教材的“鸡肋”,即最后设置的批驳日本右翼势力的荒谬言论上,实在是本末倒置。学生都不理解“中华民族”怎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批驳也只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 绝大多数教师把这节课上成“视频感受”课和“声讨”课,并把重点放在教材的“鸡肋”,即最后设置的批驳日本右翼势力的荒谬言论上,实在是本末倒置。学生都不理解“中华民族”怎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批驳也只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 怎样将“鸡肋”变成美味呢? 日本右翼分子的言论,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从国家利益出发,无可厚非,我们不是还在津津乐道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吗!如果从人的生命本质上说,他们是没有人性的、是反动的,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和正视人的生命价值,漠视战争的残酷性,回避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生命的任意剥夺 。 德国总理的下跪,更多的是尊重生命的一跪,因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因此,如果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人类才有可能避免战争,如果让每个人都不忘仇恨,战争将会㢲绵绵不休。
四、挖掘课题的有效信息 ,准确把握教学的“点” “点”可以是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也可以是重点、难点,这五“点”是相辅相成、相互交叉的。从新课程理念去解读,知识的学习只有建立在适当的“过程与方法”上,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所以,用好教材中的知识点,成为备教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秦朝一统》的教学资源图文并茂,但条理非常清楚,每段文字揭示了秦朝一统在某个方面的表现。
秦统一全国的基础,还有必要联系“变革与争霸”秦统一全国的基础,还有必要联系“变革与争霸” 政治(官僚制度) 交通(交通线路和交通工具)
文字 度量衡 思想 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 疆域(国土)
五、领会课题的真实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的“度”五、领会课题的真实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的“度” 教学“尺度”的把握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没有掌握好“尺度”,常常将其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说教课,如涉及到人地关系的内容,最后总是要学生对人地关系如何协调理解、感悟、畅想、出谋划策。怎样才能把握好这个“度”呢?一个很好的策略是:通读教材,并领会课题的真实意图。 “了解当今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主动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九年级教材以一个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来诠释,教学内容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呈现,即以《一道难解的题》“总起”,然后分别介绍世界和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最后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总收”,这样,《一道难解的题》这个题目就变得十分有意思了。
讨论 有其它建议吗? 哪种建议更好?理由? 辩论 一道难解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