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552 Views
第一篇 世界经济成长的基础 与历程 第一章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 与历史沿革. 学习提示. 重点 与 难点. 教学内容. 学习提示. 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 是本章对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在本书中起到总括的作用。 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是对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发展脉络及变化趋势特别是战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本章的框架结构 由五部分组成: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世界经济的形成, 20 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 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本章为后面其他章节提供了平台和基础。
E N D
第一篇 世界经济成长的基础 与历程 第一章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 与历史沿革 学习提示 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
学习提示 • 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本章对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在本书中起到总括的作用。 • 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对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发展脉络及变化趋势特别是战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本章的框架结构由五部分组成: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世界经济的形成,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本章为后面其他章节提供了平台和基础。本章的框架结构由五部分组成: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世界经济的形成,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本章为后面其他章节提供了平台和基础。 学习本章需要了解地理大发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衰史等背景知识。
学习重点 • 本章的重点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内涵、成因和表现,因为战后世界经济新发展的最为突出的表现或者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
学习难点 • 难点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也就是说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盛或衰落的根源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参见本章主要阅读书目)。对于这一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国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第一章世界经济的形成、 发展和格局的变化 第一节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第二节 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 第四节 战前世界第四节 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格局的变化
第一节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 国际分工: • 社会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国际分工 • 决定因素: •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 性质: • 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 • 作用: • 使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日益国际化 ,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专业化; • 带有强制性和掠夺性。 • 分类
世界市场 • 含义 • 基本特征 • 基本运行机制 • 内容 • 结构
含 义 • 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 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基本特征 • 统一性: 各国经济循环和周期的同步性; 商品和资本的自由转移; “一种商品一个价格”的规律经常存在。 • 竞争性 • 扩展性
基本运行机制 • 国际价格机制 • 关税率机制 • 资本收益率机制 • 汇率机制 • 资源配置机制 • 传导机制
内 容 • 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 。 • 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其中包括长期信贷和短期信贷)。 • 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 ,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
结 构 • 国际商品市场 • 可分为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和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 • 国际资本市场 • 国际资本市场可分为长期信贷市场和短期信贷市场。 • 外汇市场 • 它主要从事本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之间的兑换和买卖活动。
第二节 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 • 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是跟工业社会与近代机器大工业联系在一起的,是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结果。 •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它和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和资本输出的增长密切相关。
世界经济的形成 • 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萌芽期、初步形成期和最终形成期。
萌芽期: 15世纪末16世纪初— 18世纪中后期 • 由西欧封建社会的危机以及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东西方贸易的恶化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好了地理上的条件。 • 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相继被发现,引起了西欧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促进了以分工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西欧殖民者运用暴力或超经济强制等手段在亚、非、拉美地区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形成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本国和国外市场生产的近代奴隶制度,建立起以国际分工为特征的早期资本主义专业化生产。西欧殖民者运用暴力或超经济强制等手段在亚、非、拉美地区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形成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本国和国外市场生产的近代奴隶制度,建立起以国际分工为特征的早期资本主义专业化生产。
初步形成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 • 由于机器的广泛采用,工业内部的分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分离出许多独立工业部门。分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产量的大幅增加,使大工业逐渐脱离本国基地。大规模生产所需的原料已非本国生产的原料所能满足,它的产品也非本国的市场所能容纳。于是,社会分工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纳入国际分工之中。
世界市场的形成 • 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的锐利武器 。 • 机器大工业使世界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 • 机器大工业使世界市场的内容不断丰富。 (1)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各种贸易组织形式的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2) 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
(3) 19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期出现,标志着世界各国的再生产周期已按着统一的世界市场机制同步运行; (4)19世纪交通工具的变革,为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手段; (5)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被纳入世界市场的国家日益增多。
最终形成期:19世纪70年代开始 • 科技革命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 使交通运输和通讯业获得巨大发展 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 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 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 一、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世界贸易萎缩 二、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和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 三、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 四、世界经济动荡的原因
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世界贸易萎缩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的商品市场运行,具有如下特点: • 第一,国际贸易增长极慢甚至出现停滞,大大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 • 第二,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关税战、贸易战不断升级。
1913—1938年,国际贸易量增加了12.1%,年平均增长率为0.5%;同期世界工业生产指数提高了86.6%,年平均增长率为2.5%。尽管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较战前大为降低,但却为国际贸易增长幅度的5倍。1913—1938年,国际贸易量增加了12.1%,年平均增长率为0.5%;同期世界工业生产指数提高了86.6%,年平均增长率为2.5%。尽管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较战前大为降低,但却为国际贸易增长幅度的5倍。
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和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国际化总的特点是: (1)资本跨国流动的速度放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2)主要经济大国资本输出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 (3)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期,并加紧了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步伐。
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 • 20世纪初,以英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国际金本位制货币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陷于崩溃 。 • 1929—1933年大危机期间,各国先后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度的全线崩溃,宣告了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最终瓦解。
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使国际金融领域逐渐分裂为若干个相互对抗的货币集团。 货币集团林立与相互对抗愈演愈烈,货币战、汇率战此起彼伏,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世界经济动荡的原因 • 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影响 • 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打击 •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导致资本主义政治 危机
第四节 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 从17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 • 世界经济格局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对比关系和利益制衡状态。 • 世界经济中心,就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火车头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一、 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 荷兰在16世纪时尚处于西班牙的统治之下。从16世纪60年代开始,尼德兰北部发生了独立革命。到70年代,北方诸省先后宣布独立,并在1581年成立了联省共和国,诞生了荷兰。1609年西班牙被迫承认其独立 。 • 在17世纪中叶,荷兰的海外势力已大大超过了先于它一个世纪进行海外扩张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殖民强国。殖民掠夺为荷兰提供了大量原始资本,促进了荷兰的经济发展。
在17世纪中叶,荷兰不仅商业繁荣,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也都超过任何其他国家。当时它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其首都阿姆斯特丹是世界贸易中心,也是国际信贷中心。荷兰在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依靠商业资本建立起来的经济优势和世界霸权地位是不牢靠的,很快让位于继起的工业资本强大的英国。在17世纪中叶,荷兰不仅商业繁荣,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也都超过任何其他国家。当时它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其首都阿姆斯特丹是世界贸易中心,也是国际信贷中心。荷兰在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依靠商业资本建立起来的经济优势和世界霸权地位是不牢靠的,很快让位于继起的工业资本强大的英国。
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末这300年间,英国的社会经济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在国内: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末这300年间,英国的社会经济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在国内: 通过“圈地运动”实现了对农民的彻底剥夺,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大力发展了以毛纺织业为主的工场手工业,为过渡到机器大生产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前提。
在国外: 先后战胜荷兰等竞争者,取得了海上霸权和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 以印度和北美为中心大力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开辟了国外市场,掠取了巨额财富,积累了为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充足的货币资本。
二、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独占鳌头,全面代替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
在英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在19世纪上半期涌进了产业革命的洪流,并在70年代以后,在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出现了技术革命和革新的浪潮。在英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在19世纪上半期涌进了产业革命的洪流,并在70年代以后,在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出现了技术革命和革新的浪潮。 这次技术革命,使美国和德国经济得到了跳跃性的发展,使落后的日本和俄国在 19世纪90年代后也迅速发展起来,使奥地利和意大利进入了二流强国的行列,也使发展最早的英国和法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在世界上出现了群雄崛起的局面。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中心已开始从英国向美国和德国转移。
正是由于群雄崛起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1914~1918年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美国得了百年难逢的进行经济扩张的机遇。世界经济中心加速度地向美国转移。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段时间里,美国经济继续有所发展,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仍占居绝对优势 。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开始受到苏联的挑战。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不平衡的发展,又导致了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第二次大战初期仍执行中立政策,从而使经济又一次地获得了大发展。战后苏联经济实力遭到了削弱, 使美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统治地位也得到了加强。 总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独占鳌头,全面代替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