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850 Views
新移民女性在臺灣.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張芳全 教授 2012 年 3 月 26 日 fcchang@tea.ntue.edu.tw. 壹 、 新移民女性配偶 貳 、 新移民女性 參 、 新移民子女表現. 報告內容. 主席致詞: 5 分 自我介紹: 5 分 議題簡報: 90 分 提問與回應: 20 分. 時間配當. 張芳全 教授 簡介.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1993 與 1994 年教育行政高考及格 1997.06-2001.01 服務於行政院經建會 2001.02-2006.07 臺北師範學院初教系助理教授
E N D
新移民女性在臺灣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張芳全 教授 2012年3月26日 fcchang@tea.ntue.edu.tw
壹、新移民女性配偶貳、新移民女性參、新移民子女表現壹、新移民女性配偶貳、新移民女性參、新移民子女表現 報告內容
主席致詞: 5分自我介紹: 5分議題簡報:90分提問與回應:20分 時間配當
張芳全 教授 簡介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 1993與1994年教育行政高考及格 • 1997.06-2001.01服務於行政院經建會 • 2001.02-2006.07臺北師範學院初教系助理教授 • 2006.08-2011.01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系副教授 • 2011.02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系教授 • 2002-2012年指導119本碩士畢業論文 • 研究專長:教育政策分析、多變項統計(SEM, HLM)、論文寫作
一、出版專書張芳全(編)(2009a)。新移民新教育。高雄市:麗文。張芳全(編)(2009b)。新移民的家庭、親職教育與學習。臺北市:心理。張芳全(編)(2007)。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臺北市:心理 。二、指導學位論文2003年至2012年指導42位研究所學生研究新移民教育三、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 參與2010年8月教育部多元文化、弱勢關懷與特殊教育議題-撰擬擘劃新移民新教育之全文四、論文發表期刊 張老師在新移民的研究
天蒼蒼 夜茫茫 無邊無際太平洋天蒼蒼 夜茫茫 我的家鄉在何方左思量 右思量 無親無故住遠方左思量 右思量 他鄉唯有靠台郎 打油詩
憲法保障就業權參政權教育權經濟權生命權財產權…….憲法保障就業權參政權教育權經濟權生命權財產權……. 新移民權利-凡取得中華民國國籍者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聯合國大會1948年12月10日 第217A(III)號決議通過並宣佈 基本人權
世界人權宣言 •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 (第一條)
傳統婚姻觀點--婚姻坡度-女性期待找比自己條件好的男性。--男性期待找好管控的女性。內政部(2010)統計-98年底止臺灣外籍配偶人數約達42萬9,495人。原屬國籍為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日本、韓國14萬3,702人大陸及港澳地區配偶28萬5,793人。傳統婚姻觀點--婚姻坡度-女性期待找比自己條件好的男性。--男性期待找好管控的女性。內政部(2010)統計-98年底止臺灣外籍配偶人數約達42萬9,495人。原屬國籍為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日本、韓國14萬3,702人大陸及港澳地區配偶28萬5,793人。 新移民女性嫁入弱勢家庭居多
新移民女性嫁入家庭-社會階層、經濟所得、教育程度,生活環境大多與新移民本身想像差距甚大,造成來臺後的生活與教養子女適應困難。 令她們失望 新移民女性嫁入弱勢家庭居多(續)
壹、新移民女性配偶 一、新移民女性配偶研究背景 二、新移民女性配偶研究發現 三、省思
一、新移民女性配偶研究背景 (一)1960年代跨國婚姻開啟-南向政策 臺灣男性另一項婚姻的選擇(溫 雨蓉,2007)。 (二)2012年內政部統計新移民女性人 數占中外聯婚總數約93﹪, 臺灣男性是中外聯婚主角。
(三)夏曉鵑(2001,頁155)指出: 「他們的先生是社會問題的製造 者…」,突顯出娶外籍配偶的臺灣 男性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新移民女 性是否能適應臺灣生活,臺籍(臺郎) 先生扮演關鍵角色。
(四)臺籍先生婚姻觀念較為傳統, 「娶妻娶乖」是一致信念,認為 東南亞國家經濟環境接近二、三 十年前臺灣,當地女性也會 像傳統臺灣女性一樣順從(陳亞 甄,2005)。「傳統家庭觀念」 為重要因素,中國自古父權主 義思想,對婦女角色期待。
(五)臺灣男性之跨國婚姻,不是建立在感情,而是建立在金錢交易,婚姻情感性基礎、穩定性不足;又語言與生活習慣限制,導致其婚姻適應困難,因為生活適應不良、溝通不良,進一步導致家庭暴力與子女教養等議題(張翊群,2004)(五)臺灣男性之跨國婚姻,不是建立在感情,而是建立在金錢交易,婚姻情感性基礎、穩定性不足;又語言與生活習慣限制,導致其婚姻適應困難,因為生活適應不良、溝通不良,進一步導致家庭暴力與子女教養等議題(張翊群,2004)
(六)「外籍新娘」與「臺灣新郎」所建 立的家庭,被視為兩個“沒水準” 的人的結合,他們的後代,更被形 容為「降低臺灣人口素質」因 子(夏曉鵑,1997)。
對新移民女性的刻板印象 • 當作外人、「化外之民」 • 語言表達能力差 • 煮三餐帶小孩 • 當家裡發生事情只會等先生回來處理 朱玉玲(2002)
(七)近年來新移民女性九大研究問題: 生活適應、婚姻滿意度、教育識字、 子女與教養與早期療育、 婚姻移民與勞動市場、 國際婚姻問題與性別權力關係、 婚姻移民與公民權、 家庭服務、 社會福利需求初探 (張翊群,2004)
二、新移民女性配偶研究發現 (一)「性別角色態度」對臺籍先生的影響 • 臺籍先生所期待的配偶不是臺灣女人,也不是外國女人,而是傳統女人(陳麗玉,2001) • 從婚姻開始的配偶選擇,到婚後夫妻關係,臺籍先生都享有絕對的權力優勢(張鈺珮,2003;田晶瑩,2005)
二、新移民女性配偶研究發現 (二)「期待」與「現實」的落差 • 對臺籍先生來說,最大落差來自妻子個性。 • 妻子對先生最大期望落差是丈夫的經濟能力。
二、新移民女性配偶研究發現 (三)因跨國而激化的婚姻問題 • 外界壓力:他們須概括承受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外界輿論壓力。 • 夫妻間不信任:婚前沒有感情基礎,婚後「錢」又不時冒出來,引發夫妻間衝突,影響信任關係。 • 婆(公)媳關係:以婆媳之間問題最多,不外乎生活習慣差異、小孩教養等觀念或價值觀不同(孔祥明,1999)。 • 婚姻寂寞與失落感:礙於語言隔閡無法達到深入互動,分享彼此喜怒哀樂期望,難掩遺憾與失落。
二、新移民女性配偶研究發現 (四)臺籍先生的努力與妥協 • 因語言隔閡,之間可能有誤會、爭執但是也有歡笑、有趣之處。 • 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飲食口味差異,對於太太原鄉飲食嗜好,先生大都尊重太太保留飲食嗜好,如邀同鄉一起烹調家鄉食物以解鄉愁。(從事異國餐坊) • 妻子對丈夫主要要求是家庭經濟好,即是好丈夫,丈夫對妻子要求是把家務管理好即是好太太(蔡文輝,1998)
三、省思 • (一)結論 • 臺灣姻緣路崎嶇、飄洋尋妻了心願 • 異國婚姻波折多、酸甜苦澀落心頭 • 婚姻家庭一肩挑、朝向天倫覓曙光 • 回首艱辛坎坷路、認命守分不絕望
(二)建議 • 1.對政府政策與社會大眾 • 政府修定合情、合理、明確、無歧視的外籍配偶相關法規 • 加強對外籍配偶家庭輔導、提供支持協助 • 營造無歧視的社會環境
2、對外籍配偶家庭建議 • 自我強化家庭特色-婆媳、臺郎 • 不要臺郎變成臺狼 • 善用各種社會資源與支持系統 • 3、對有意願迎娶外籍配偶未婚男性之建議 • 多學習兩性相處之道 • 澄清自己擇偶條件及婚姻需求 • 誠實說出自己的背景條件 • 慎選信用可靠的仲介
貳、新移民女性 一、新移民女性研究背景 二、新移民女性研究發現 三、省思
一、新移民女性研究背景 (一)新移民女性人數趨勢 (二)新移民女性名稱由來 (三)新移民女性來臺原因 (四)新移民女性來臺問題
(一)新移民女性人數之趨勢 • 2001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為46,202名(占全總結婚對數的27.1%) ,其中大陸為26,516名,東南亞為17,512名。 • 2009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為21,914名(占全總結婚對數的18.71%) ,其中大陸為12,796名,東南亞為5,696名。
(一)新移民女性人數之趨勢(續) • 2010年上半年國人結婚,與大陸港澳人士6,637人占63.45%較多,為外國人者3,823人占36.55%(集中於東南亞達2,331人,占外籍配偶之60.97%)。 • 按國籍別觀察,越南1,318人最多,印尼493人次之,日本454人居第三)。
(二)新移民女性名稱由來 • 2003年世新大學社發所夏曉鵑教授促成婦女新知基金會主辦 - 請叫我 --------- 徵文活動 - 新移民女性 獲得最高票 外籍配偶、大陸配偶、新住民、外籍新娘.
新移民、新住民、外籍配偶、大陸(含港澳)配偶名稱混淆新移民、新住民、外籍配偶、大陸(含港澳)配偶名稱混淆 1.內政部:「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 2.行政院統一用語為「外籍配偶」 3.各縣市有新住民或新移民稱謂 4.婦女新知基金會93年舉辦徵文正名活動,以「新移民女性」獲最高票 名稱無共識,教育法規沒有統一名稱,易造成「新移民」權益問題
(三)新移民女性來臺原因 1.政府解嚴促進兩岸婚姻 2.臺灣男性面臨擇偶困難 3.全球化分工造成婚姻外移 4.邊陲國家女子脫離原鄉困境
(四)新移民女性來臺問題 1.語言溝通與中文識字-認字不足。 2.生活適應與人際互動-熟人不多。 3.母職工作與教養子女-負擔沉重。 4.就業問題與生活維繫-非法外勞。 5.情感依託與支持系統-臺郎變臺狼。
二、新移民女性研究發現 (一)新移民女性困境 (二)新移民女性就業 (三)新移民女性對子女教育 (四)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
(一)新移民女性困境-次等公民 1.新移民女性為新的弱勢族群-性別/社會地位/膚色/次等公民…。 2.新移民女性生活困難包括: - 社會壓力-異樣眼光 - 謀生不易-語言不通 - 經濟困難-夫家拖累 - 孤立無援-有苦難言
(二)新移民女性就業問題-被剝削 • 新移民女性來臺已擁有工作經歷 • 傳統母職角色期待新移民女性就業 • 家人支持有助於新移民女性就業 • 缺乏適當取得就業訊息管道 • 工作特質偏勞力階級與被剝削 • 工作競爭力普遍不足 • 語言識字能力影響就業 • 成教班缺乏就業技能培養
(三)新移民女性對子女教養問題 1.親子關係互動傾向不良。 2.對子女職業養成普遍沒有太大期望。 3.面對子女教育有聽不懂、說不出、不識字的問題,擔憂子女課業落後問題。
(四)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問題 1.不願意到學校瞭解子女學習情形。 2.對子女教育狀況不瞭解—學制、文字及語言。 3.新移民女性應增加與教師互動機會,對子女學業成就提升。
三、省思 • 增強社會支持網絡。 • 加強家庭支持系統。 • 服務部門應主動提供資訊協助。 • 注意新移民女性需求與限制。 • 成教課程應加強就業資訊。 • 證照考試應考量新移民女性特質。
參、新移民子女表現 一、新移民女性子女研究背景 二、新移民女性子女研究發現 三、建議
一、新移民女性子女研究背景 (一)少子化,新移民女性子女逐年增加 • 全部學生數逐年減少 • 小一新生數由94學年度的27萬5千餘人,降至100學年度21萬1千餘人。 • 新移民女性生育率逐年提高 • 新移民女性子女在1998年為1萬3千人,2005年增至2萬6千餘人 。 • 95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總計8萬166人,98年度突破15萬人。
一、新移民女性子女研究背景 (二)新移民子女為「社會弱勢族群」 • 新移民女性社經地位偏低影響子女教育 • 新移民女性教育程度低,對子女教育影響不小。 • 對臺灣文化未能適應,負起傳宗接代任務。 • 不安情緒影響下一代,產生國家認同問題。
二、新移民女性子女研究發現 (一)新移民子女的學習 (二)家庭環境 (三)學校教育 (四)社會環境 (五)政府政策
(一)新移民子女各方面表現 • 學校適應 • 多數研究指出,新移民子女為相對弱勢者。 • 少數研究認為,他們不會比一般學童差。 • 學業成就 • 小學階段存在整體學習表現弱勢。 • 教育部統計處(2005)指出,學業表現普遍良好,超過六成之導師認為與一般學生無差異,比原住民學生學業成就好。 • 國中階段差距縮小。
(一)新移民子女表現(續) • 語言學習 • 家庭存有相當嚴重的文化偏差與歧視。 • 多數研究顯示新移民子女在語言學習表現呈明顯弱勢,尤其在閱讀理解、口語理解、基本讀寫字表現較本籍生低。 • 教育部(2005)統計顯示,新移民子女語言發展遲緩者約占8.2%,但與相關研究(車達,2004)均指出,這種情形大都會隨入學後,透過學校良好學習情境,隨年齡增加而逐漸消弭改善。
(一)新移民子女表現(續) • 人際關係 • 國小學童約有兩成產生與同儕互動不良、發生衝突等問題,尤其是表達能力欠佳 (盧秀芳,2004)。 • 黃琬玲(2005)研究指出,新移民子女在人際關係方面與同儕互動關係良好,新移民子女人格特質因素影響其人際互動關係。 • 文化認同 • 新移民子女無法認同自己,而感到自卑產生疏離感,甚至出現貶抑母親的偏差行為或自格於同儕之外。 • 女學生較能接受母親是新移民,學生對大陸籍的母親較能認同。
(一)新移民子女表現(續) • 自我概念 • 吳孟娟(2005)調查508位桃園縣公立國中新移民子女顯示,國中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良好。 • 台南縣國小3~6年級的新移民子女,對於自我之概念與瞭解程度屬於良好。 • 新移民子女學童整體自我概念發展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