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38 Views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的理论与实践. 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何昭红 2004 . 5. 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 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 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 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心理教育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注心理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开展心理教育是社会对于学校和家庭 的要求 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一、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严格和规范的学校制度及其相应的环境, 为心理教育目的的实现、任务的完成, 以及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
E N D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何昭红 • 2004.5
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 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 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 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心理教育的社会现实意义: • 关注心理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 开展心理教育是社会对于学校和家庭 的要求 • 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一、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 严格和规范的学校制度及其相应的环境, • 为心理教育目的的实现、任务的完成, • 以及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 • 的条件和充分的保证。学生在学校的主 • 要任务是接受各种教育,其中当也包括 • 心理教育。
二、心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 心理教育对智性素质发展的作用; • 心理教育对德性素质发展的作用; • 心理教育对美感素质发展的作用; • 心理教育对身体素质发展的作用; • 心理教育对人的心理潜能开发的作用。
三、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内容 • 基本目标 • 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与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 心理教育目标就是要促成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 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要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 接纳自己,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适 • 应环境;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应付危机, • 摆脱困难,并增强面对困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
使学生能去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 向的或冲突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学生作选 择、作决策、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通 过自己探索,寻求生活意义,认清自己内 在的潜力与资源,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使 其过健康的、有意义的、自我满足的生活。
基本内容 • 从心理问题与障碍上有:健康与身体发 • 展问题、家庭与亲属关系问题、人际障 • 碍问题、人格问题、学习障碍问题、社 • 会道德问题等 。 • 从发展与适应上有:生涯规划与发展、 • 学业发展、休闲生活等。
主要任务 • 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发展问题与区别问题 (是思想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 • 提供心理指导、心理干预和心理补救。
主要工作 • 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 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环境; • 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心理教育; • 开展面向学生个体的心理咨询与团 体咨询活动。
四、学校心理教育与学校德育 • (一)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 德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 • 以培养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道德品 • 质和法纪观念的活动。学校心理教育 • 与德育工作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
能都是“育人”,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既 • 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不过,这种结 • 合既不是用原有德育的方法去解决一切 • 心理问题,也不是用心理教育取代德育, • 而是要充分发挥两者在育人活动中的独 • 特作用。所以首先要明确两之间的不同。
学生观不同 • 两者都针对学生,德育把学生当作塑 • 造的对象,把自己视为“导师”“榜样”; • 心理教育则把学生视为有着自身需要 • 的“当事人”,把自己看作从旁边提供 • 帮助的服务者、协助者。在师生关系 • 上,德育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 • 心理教师则更像是学生的参谋、朋友, • 甚至是他的“同伙”。
德育教师更多地持“评价性学生观”,心 • 理教师则更多地持“移情性学生观”,强 • 调要给予学生尊重、理解、支持和信任, • 并运用同感,设想学生装的处境与感受。
内容不同 •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存在交叉关系。 • 除了共同的部分外,各自都还有一些包含 • 不了的东西。如学习咨询、择业咨询中就 • 有些内容不属于德育的范围。德育一般也 • 不处理和解决诸如神经过敏性焦虑、强迫 • 观念、厌食等纯属于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 • 反过来,心理教育一般不直接解决、也不 • 能直接解决政治观点、立场问题,而解决 • 这些问题正是德育的主要内容。
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 • 在狭义的道德教育方面,在一些基本道 • 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 • 人生观、寻找人生意义等方面,存在着 • 心理教育与德育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
目的不同 • 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 • 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在具体目 • 标上它们又有差异。
德育重视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心理 • 教育除了注意学生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外, • 还特别关注学生求善、向上的自主追求, • 重视个人心理平衡与主观感受、重视自我 • 意识的完善、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这两 • 方面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因为一个人越是 • 自觉地认识到社会及其发展对自己的要求, • 他的潜能和优越之处就可能得到充分地展 • 现。
德育工作侧重把学生放在社会关系层面 • 上考察和培养,要求学生按照他现在所 • 承担的与未来将承担的社会角色去行动; • 心理教育侧重把学生放到人际关系层面 • 上去考虑,要求学生作为一个普通的社 • 会成员,同周围环境、同一个个具体的 • 个人保持心理上的适应。
德育致力于解决学生的社会倾向问题,解决 • 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问题,解决高层 • 次的社会定向问题;心理教育则要解决学生 • 心理成熟不成熟、健康不健康问题,并通过 • 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 • 选择能力,为学生确立的生活方向和崇高的 • 理想追求准备好心理基础。
原则不同 • 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明确的价值倾向, • 往往要求旗帜鲜明(导向性、阶级性); • 而心理教育工作者不代替当事人作价值 • 判断。这样做不是不管价值取赂,而是 • 通过帮助学生理清事实,澄清其价值观 • 念体系中的矛盾,培养其抉择能力,由 • 学生自己作合理的判断。思想政治工作 • 强调要激化矛盾,展开思想斗争;心理 • 教育有时却可以采取引导宣泄、缓解心
理紧张与冲突的做法。思想工作中鼓励 • 学生有勇气公开承认错误;心理教育却 • 强调要为当事人严格保密,以保护其自 • 尊。思想教育要求学生面对现实;心理 • 教育在特殊情况下却允许采用心理防卫 • 机制,暂地“回避现实”,减轻心理压力, • 目的是使当事人度过难关,不至于精神 • 崩溃,以便积蓄力量,从而更有效地解 • 决现实问题。这些处置问题的不同原则
似乎矛盾,但由于它们适用于解决不同 • 性质的问题,或适用于解决问题的不同 • 阶段,因而不一定构成冲突。如心理教 • 育虽有时允许当事人暂地“回避现实”, • 但最终还是要引导其面对现实,承担对 • 现实的责任。因此,从本质上说心理教 • 育与德育是可以互补的。
方法不同 • 德育方法很多,思想谈话、说服宣传、批评 • 表扬、提供榜样、社会实践锻炼等都是经常 • 采用的方法。心理教育的方法有会谈、心理 • 测量、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 • 精神分析、沟通分析等,其中有许多方法是 • 德育很少采用的。
应该说明的是,上述的几点区别是相对 • 而言的。近年来,随着德育领域改革的 • 进展,相当一部分教师更新了德育观念 • 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体 • 地位,扩展了德育内容,使德育工作面 • 貌大为改观。这样,德育与心理教育的 • 某些方面的差别已不再那么突出。因为 • 德育与心理教育都从现代心理学教育学 • 中吸取了相同的思想或有效的做法,作 • 为自己的部分。这种趋势正是我们希望 • 达到的。
(二)心理教育对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 国内对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有三种看法: • 一是把它看作德育的一部分,或德育的重 • 要途径;二是把它从德育中独立出来,并 • 与德、智、体、美诸育并立;三是认为心 • 理教育与德育相互交叉。 • 心理教育对学校德育的积极影响有如下几 • 个方面:
1、心理教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1、心理教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 2、心理教育为有效地实施德育准备了基础; • 3、心理教育为提高德育成效提供了新途径。
五、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 基本原则 • 1、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始 • 终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 •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2、整体性原则。心理教育要从个体心理的完 • 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界环境的 • 制约性、协调性,来全面考察和分析学生心 • 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同时也要协调 • 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 • 理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
3、平等尊重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应 • 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 • 对学生一视同仁,相信他们的诚意和谈话内 • 容,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 • 4、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在制订心理教育计 • 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心理教育内容 • 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 • 的问题。
5、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心理教育具有矫治、5、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心理教育具有矫治、 • 预防和发展三级功能,就整体而言应该是预防、 • 发展重于矫治。 • 6、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种 • 自觉的和主动的过程,所以要尊重他的主体地 • 位,鼓励他们“唱主角”;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 • 的过程,而“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 • 是目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会有教育效果。
7、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相信学生有 • 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 • 变化的巨大潜能,心理教育的任务在于启发 • 和鼓励这种潜能的发挥,并促进其成熟或成 • 长,而不是包办代替地进行解释和指导。保 • 密性原则。这是心理教育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 它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心理基础,同时也 • 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 • 8、坚持性原则。要充分认识到解决心理问题 • 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艰巨性、复杂性。
9、适应个别差异原则。既要注意学生的 • 共同表现和一般规律,遵循心理教育的一 • 般 特点和规律,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基本策略 • 1、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除 • 了专门的心理教育外,还要将心理教育渗 • 透到各种教学中去,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 • 中去。 • 2、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要为学 • 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避免学生经 • 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 • 积极、顺畅。这此,要努力推进从应试教 • 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树立正确的教育质
质量观和学生观,优化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行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营造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心理氛围。质量观和学生观,优化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行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营造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心理氛围。 • 3、发展优于防重于治的策略。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六、学校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途径 • 1、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如心理学、 • 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 2、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向学生传授、普 • 及有关心理常识、心理健康常识,帮助学 • 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 • 和行为。在开展心理教育初期,这种方式 • 比较切实可行。
3、开设心理教育活动课 •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教育 • 5、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 6、个别心理咨询 • 7、团体咨询
七、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 1、心理教育普遍化 •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 • 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功心理服务推行到学 • 校教育中更多领域;心理教育由学校扩展 • 到社会;心理教育不只限于学生,还包括 • 教师、干部、工人、职员等。
2、心理教育人员专业 • 未来3~5年心理教育人员的专业化程 • 度将有所提高,培训的期限将延长(脱 • 产1~2年);培训方式上将更多地采 • 用模拟的方式,以增强实践能力;有更 • 多的省市制定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标准, • 颁发资格证书。
3、心理教育信息化 • 计算机及互联网将在心理教育中大展身手。 • 4、生涯发展咨询主流 • 心理教育将以发展性为主。心理德育既关注 • 个人一生从事的工作或职业事业生涯,也关 • 注其他非职业性活动,如婚姻、情感生活和 • 个人身记发展及自我成长等。生涯发展咨询 • 强调的是对个人多姿多彩的生命历程提供整 • 体的、连续的、终生的服务与协助。
5、更多学校为学生提供心理或相关课程 • 6、重视心理教育的绩效及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