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744 Views
「給台灣的 12 個新觀念」 讀書報告. 作者 : 聯報編輯部 報告人 : 邱芳珊 報告日期 :102/06/14. 一、選本書之緣由. 深入了解,開拓國際視野 對台灣建設好大喜功、媒體歪風的反思 借鏡國外、提升台灣. 二、本書概要介紹 (1-6 章 ). 社會住宅是好宅 訂做好爸爸 騎向單車大城 讓人敢於老去的制度 與水和平共處 都市農夫不是夢. 二、本書概要介紹 (7-12 章 ). 永續大未來 為藝術找個家 給流浪動物一個家 城市防災學 和都市重修舊好 出借偏見的真人圖書館.
E N D
「給台灣的12個新觀念」讀書報告 作者:聯報編輯部 報告人:邱芳珊 報告日期:102/06/14
一、選本書之緣由 • 深入了解,開拓國際視野 • 對台灣建設好大喜功、媒體歪風的反思 • 借鏡國外、提升台灣
二、本書概要介紹(1-6章) • 社會住宅是好宅 • 訂做好爸爸 • 騎向單車大城 • 讓人敢於老去的制度 • 與水和平共處 • 都市農夫不是夢
二、本書概要介紹(7-12章) • 永續大未來 • 為藝術找個家 • 給流浪動物一個家 • 城市防災學 • 和都市重修舊好 • 出借偏見的真人圖書館
三-1、社會住宅是好宅 • 荷蘭舊自來水廠改建的GWL社區,可莉家約30.2坪,每月租金約新台幣22000元, 附近私人出租公寓,同樣大小租金至少要三倍以上。
三-2、社會住宅是好宅 • 荷蘭緊鄰阿姆斯等丹中央車站東邊的舊碼頭區,成為建築師的競技場,有結合監獄建成的五星級飯店、酷炫音樂廳、造型像鯨魚的辦公室、住宅混合大樓
三-3、社會住宅是好宅 • 歷經一百年變革的住宅概念,一開始是民間團體為收容老年及失依婦女,工業革命後因應勞工,及低收入階屬居住需求,於西元1901年通過住宅法沿用至今。 • 社會住宅的初衷不只是改善低收入族群的居住條件,還要設法讓他們融入都市社會,有上升的動機和機會。結合社會住宅和商業住宅,才有可能給城市形成新的社會融合機會。
三-4、社會住宅是好宅心得 • 荷蘭政府強力主導都市更新獲有成績。 • 學校就是小型社會,面對社會中非主流族群,有其人權與尊重,包容消除隔離,更能減少社會問題。
四-1、騎向單車大城 • 自行車友稱為「自行車麥加」的荷蘭 • 「那座自行車橋(自行車高速公路),造價的確不便宜,但很值得」,因為它減少了空氣汙染、噪音、民眾的肥胖和難看的街景。
四-2、騎向單車大城 • 停車問題 • 偷車賊
四-3、騎向單車大城 • 這種單車,荷蘭有小朋友的家庭幾乎必備。全文網址: 自行車教育3歲開始 移民學單車政府出錢 - 騎向單車大城 - 提升台灣 - udn時事話題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329832#ixzz2Vo6bvfcSPower By udn.com
四-4、騎向單車大城-荷蘭政府倡導 • 自行車教育三歲就開始,一方面是這時身體的協調性足以承擔,另一方面是讓他們可以學習在路上怎麼和別人相處。 • 政府出錢教新移民學騎車:很多來自中東或非洲婦女,沒摸過自行車,到荷蘭後和原來的社交網絡隔絕,搭公車對她們來說太貴,所以這些人幾乎被囚禁在家庭中,但若學會騎單車,「最重要的意義是找回行動能力和自由」,甚至能到外面找到工作。 • 政府補助每人擁有1.2輛單車:荷蘭政府對於自行車的推動,真是全方位,一位大學助理教授說她到馬斯垂克教書的第一年就有單車購買補助,到第三年又有新一筆補助。
四-5、騎向單車大城-鐵馬時尚天空 • 英國全球首例「塞車稅」,減少汽車流量,凡開車進入市中心塞車區域,每天須繳交八英鎊的費用(1英鎊約57元新台幣)。 • 單車精神為城市帶來和諧與尊重:台灣人很難想像,在倫敦這樣擁擠的大都市中,單車可以如此優雅地穿梭來去,卻聽不見喇叭聲。發展出民主制度的英國,擁有台灣人缺少的一種生活哲學-「大讓小、多數尊重少數」,因此,公車會禮讓單車,而單車會禮讓行人。 • 打著減碳之名的單車,減掉的是人與人之間以金錢、權力或意識形態堆出的隔閡。它不只是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理想的時代精神。
四-6、騎向單車大城-鐵馬時尚天空 • 猜猜看他們是做什麼的?
四-7、騎向單車大城-台北「微笑單車」 • 費率說明 • ● 會員:悠遊卡付款,每30分鐘10元。 • ● 非會員:晶片信用卡或中華電信手機839小額付費,每30分鐘10元。 • ※註1:租賃費用按租賃時間計收,不足30分鐘,以30分鐘計。 • ※註2:102/12/31前會員獨享前30分鐘免費,後每30分鐘10元好康優惠。
四-7、騎向單車大城-台北「微笑單車」 • ubike原訂於103年7月底止建置完成162站及提供5,350輛公共自行車,將加速推動後續建置,並以今(102)年底完成全市建置162站為目標,以符市民期待。
四-7、騎向單車大城-台北「微笑單車」 • 單車政策,休閒重於運動:台北只把單車當假日的休閒工具,而倫敦卻把單車當天天使用的通勤工具;台北打造河濱休閒單車道相當成功,但這些單車道缺乏與市區交通幹道的連結,並不適合通勤。倫敦單車道卻是為了上班族量身打造十二條單車高速公路從郊區一路直達市中心。 • 規畫不佳,配套措施加強,需靠政策引導:單車道路線規畫不良,又因使用率不高改成假日「彈性」單車道。台北公共單車「微笑單車」乏人問津,都是「規模太小」;單車停車位的不足。倫敦地鐵載客量大於台北,卻允許單車在非尖峰時段免費上地鐵;而台北只允許單車在假日上捷運,須另付八十元,小摺可在平日上捷運,卻規定以攜車袋包裏。此等,台北難以轉為「單車大城」。 • 消除台灣人的「單車歧視」:台北太熱不宜單車通勤?紐約、東京冬天冷到下雪,單車族就消失了嗎?單車是一種價值,是整個城市的未來。
五-1、都市農夫不是夢-高樓屋頂養蜜蜂 • (1) 在2006年共同創辦非營利組織「銀座蜜蜂計畫」,原本只是好奇紐約、巴黎在都市養蜂的現象,加上東京的皇居、濱離宮植物園等綠地總在春夏開滿各式花卉,「如果也在東京市區養蜂,這些花就有了附加價值,吃到都市產的蜂蜜也是件新鮮事。」 • (2) 光靠現有的戶外植栽,不足以應付逐年增加的採蜜所需,「銀座蜜蜂計畫」推廣屋頂平台種菜,號召市民成為「都市農夫」,透過種植開花的有機蔬果增加蜜源。
五-2、都市農夫不是夢-高樓屋頂養蜜蜂 • (3) 銀座的屋頂菜園已增加到十幾座,不僅綠化屋頂閒置空間,為頂樓降溫、節省空調用電,平時不相往來、只有生意競爭關係的商圈業者,在Bee Garden的撮合下交情愈來愈好,也紛紛站出來關心銀座的環境與未來。 • (4) 蜜蜂為銀座所帶來的不只是商機,牠為植物授粉,於是樹木繁衍果實,鳥類因而聚集,生態環境得到了滋潤而重拾生命力,在銀座養蜂正引發東京的環境質變。銀座所在的中央區公所自動刪減500萬日圓(約台幣180萬元)的行道樹農藥預算,天皇也下令皇居的植栽不可噴灑農藥,確保辛苦的蜜蜂快樂出門、平安回家。
五-3、都市農夫-辦公室農園 • 如果能在絲瓜棚下喝咖啡思考、在番茄園裡和客戶談生意,在充滿花香的屋頂花園午餐,上班的心情肯定…。
五-4、都市農夫-辦公室農園 • 「農園」,透過調節溫溼度、螢光照明和營養液供給,不必使用土壤就能栽種香菇、木耳、番茄、檸檬、茄子等蔬果,而且結實纍纍。 • 原本的隔間牆改種蔬果形成綠籬,天花板也爬滿黃瓜、苦瓜等藤蔓作物,舉目皆綠意,和另一半傳統辦公室相比,形成強烈反差。 「這是與自然共生的辦公環境,對員工的視力、心情很有幫助。」藉由員工輪流照顧,發揮「園藝治療」的紓壓效果,最後吃到親手種的有機蔬菜,「不但開心,也有益健康。
六-1、出借偏見的真人圖書館 • 讀萬卷書不如「借」一個真人來問問 •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339192 • 「真人書單」豐富,包括:伊斯蘭教長、金髮女郎(誰說她胸大無腦?)、厭食症患者、跨性別裝扮者、愛滋帶原者、或是靠翻撿垃圾過活的「垃圾掏客(dumpster diver)等等。跟圖書館裡的其他書籍一樣,建有「圖書目錄」,但幾乎都是承受社會汙名、引人好奇的人口類別。
六-2、出借偏見的真人圖書館 • 「出借偏見」服務,因為「面對面溝通,就是消除偏見與歧視的開始」。全文網址: 丹麥、瑞典真人圖書館 借人,不借書 - 出借偏見 - 提升台灣 - udn時事話題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339186#ixzz2VvAxd3fxPower By udn.com
六-3、出借偏見的真人圖書館 • 誰的借閱率最高?
六-4、出借偏見的真人圖書館 • 歷次活動中她的「借閱率」最高,因為她曾經是脫衣舞孃。 • 她最常被問的問題是來自女性:「妳為何甘心淪為性對象(sex object)?」她解釋:「這與性無關,而是與錢有關。」 • 有幾次高中女孩「借閱」時,告訴她,以後也要當脫衣舞孃。「千萬不要!這絕對不是好主意!」羅莎告訴女孩,那是充滿烈酒與毒品的環境,那些年,她雖然賺錢容易,卻沒有一天回家時是清醒;她不碰毒,卻親眼見過許多朋友沉淪,更目睹第三世界女子遭「人口販運」到希臘賣淫的慘境。
六-4、出借偏見的真人圖書館 • 在垃圾箱中「挖寶」的「垃圾掏客」 • 「你這樣的行為,是小偷嗎?」借閱者總是單刀直入問他。這樣的行為在瑞典仍是灰色地帶,因為法律認定,未運走前的垃圾仍是私人財產。 • 約翰對資本主義「大量製造、大量棄置,以保持貨架快速更新」的邏輯,十分不以為然,進而「你丟我撿」,以行動證明「企業丟棄的,大半都是仍有價值的物資」。
結語 • 簡報內容及圖片均摘自聯合新聞網/提昇台灣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339192 • 借鏡他人提昇自我 • 感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