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673 Views
学习情境二: 水环境调查及监测方案制定. 2 、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主要学习内容:. 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地下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水污染源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2.1 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水质监测方案是 一项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 ,制定前应首先 明确监测目的 ,在 实地调查研究 的基础上,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性质以及污染物的变化趋势, 确定监测项目、设计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选定采样方法和监测分析方法,并提出检测报告要求,制定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实施细则 , 在时间和空间上确保监测任务的完成。.
E N D
2、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主要学习内容: 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地下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水污染源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水质监测方案是一项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制定前应首先明确监测目的,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性质以及污染物的变化趋势,确定监测项目、设计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选定采样方法和监测分析方法,并提出检测报告要求,制定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实施细则,在时间和空间上确保监测任务的完成。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地表水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一、地表水环境调查和基础资料的收集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三、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设定 四、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五、样品运输、保存和管理的办法 六、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和实施计划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一、地表水环境调查和基础资料的收集 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3.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2.1.1地表水环境调查和基础资料的收集 4.实地勘察现场的交通情况、河宽、河床结构、岸边标志等。对于湖泊,还需了解生物、沉积物特点、间温层分布、容积、平均深度、等深线和水更新时间等。历年水质监测资料。 5.收集历年水质监测资料。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1.断面的分类 • 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定的。具有判断水体污染程度的参比和对照作用,或提供本底质的断面。一个河段一般只设置一个对照断面。 • 控制断面:为及时掌握受污染水体的现状和变化动态,进而进行污染控制的断面。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污水和河水基本混匀的区域。 • 消减断面: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2.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1)应充分考虑本河段(地区)取水口、排污(退水)口数量和分布及污染物排放状况,水文及河道地形、支流汇入及水工程情况,植被与水土流失情况,其他影响水质及其均匀程度的因素。 (2)力求以较少的监测断面和测点获取最有代表性的样品,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该区域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状况与特征。 (3)避开死水及回水区,选择河段顺直、河岸稳定、水流平缓、无急流、浅滩且交通方便的地方。 (4)尽量与水文断面相结合,断面确定后应设置固定标志不得任意变更。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3.监测断面布设方法 (1)河流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2)潮汐河流 A.设有潮闸的河流,在闸的上、下游分别布设断面。 B.未设防潮闸的潮汐河流,在潮流界以上布设对照断面;潮流界超出本河段范围时,在本河段上游布设对照断面。 C.在靠近入海口处布设消减断面;入海口在本河段之外时,设在本河段下游处。 D.控制断面的布设应充分考虑涨、落潮水流变化。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3)湖泊(水库) A.湖泊(水库)主要出入口、中心区、饮用水源地、鱼类产卵区和游览区等应设断面。 B.主要排污口汇入处,视其污染物扩散情况,在下游100- 1000m处设置1-5条断面或半断面。 C.峡谷型水库,应在水库上游、中游、近坝区及主要库湾回水区布设监测断面。 D.湖泊(水库)无明显功能分区,可采用网格法均匀布设,网格大小依湖、库面积而定。 E.湖泊(水库)的监测断面应与断面附近水流方向垂直。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2. 采样点的设置 设置断面后应根据水面的宽度确定断面上的采样垂线,再根据采样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 A.河流 (1)采样垂线的设置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2.采样点的布设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B.湖泊(水库) 湖泊和河流通常只设监测垂线,如有特殊情况可参照河流的有关规定布设断面。 (1)监测垂线的设置 a.设置在湖泊(水库)中的测点应尽可能覆盖由于排放污水所形成的污染面积,并能切实反映湖泊(水库)的水质和水文特点(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和岸边区等)。测点位置应以排污口为中心呈辐射线布设。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湖泊(水库)每个测点的控制面积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b.湖、库区无明显功能区别,按网格法均匀设置监测。 c.受污染物影响较大的重要湖泊、水库,应在污染物的主要输送路线上设置控制断面。 d.采样点位置和数目的确定方法与河流相同,如存在有温度分层现象的湖、库应先做水温、溶解氧的探索性检测后,确定分层情况后再确定垂线上采样点的位置。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三、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为使采样的水样具有代表性,能够放映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必须确定合理的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获取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既要满足能反映水质状况的要求,又要确实可行。 一般原则如下: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1、饮用水源地全年采样12次,采样时间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2、对于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全年采样不少于6次。采样时间按丰、枯、平三期,每水期采样2次。 3、流经城市或工业区,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全年采样不少于12次。采样时间为每月1次,或视具体情况选定。底泥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 4、潮汐河流全年按枯、丰、平三期,每期采样两天,分别在大潮期(溯,望)和小潮期(上弦、下弦)进行,每次应采当天涨、退潮水样分别测定。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5、排污渠全年采样不少于3次。 6、设有专门监测站的湖、库,每月采样不少于1次,全年采样不少于12次。其它湖、库全年采样2次,枯、丰水期各1次。有污水排入、污染较重的湖、库应酌情增加采样次数。 7、背景断面每年采样1次。 8、列入必测项目的挥发酚、氰化物、氟化物、砷、汞、六价铬、铅、镉、石油类等,若多年未见检出,又无排放源,可每年采样一次,在污染较重水期进行。但一旦检出后,仍按上述规定采样。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四、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要根据监测对象的性质、含量范围及测定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采样监测方法和技术,其详细内容将在学习情境3、4中分别介绍。 • 五、样品运输、保存和管理办法(在学习情境三中进行介绍)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六、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和实施计划 1、结果表达 水质监测所得的众多的化学物理以及监测数据,是描述和评价水环境质量,进行环境管理的基本依据,必须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处理(学习情境四中讲解),并按照要求的格式在监测报告中表达出来。
2.1地表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六、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和实施计划 2、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概括了保证水质监测数据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质量保证贯穿监测工作的全过程。 3、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实施监测方案的具体安排,要确实可行,使各个环节工作有序、协调的进行。
上次课复习习题: 1、列举四种有机物综合性指标: 、 、 、 、 。 2、饮用水源地全年采样次,采样时间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3、对于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全年采样不少于 次。采样时间按丰、枯、平三期,每水期采样次。 4、流经城市或工业区,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全年采样不少于次。采样时间为每月1次,或视具体情况选定。底泥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 5、排污渠全年采样不少于次。 6、地下水监测必测项目有项,选测项目有项。 7、氨氮是否属于生活饮用水水源水必测项目?
2.2地下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地下水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一、地下水环境调查和基础资料的收集 二、采样点的布设 三、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设定 四、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五、样品运输、保存和管理的办法 六、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和实施计划
2.2地下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一、地下水环境调查和基础资料的收集 1、收集、汇总监测区域的水文、地质、气象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和以往的监测资料。例如,地质图、剖面图、测绘图、水井的成套参数、含水层、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流向,以及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2.2地下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2、调查监测区域内城市发展、工业分布、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情况,尤其是地下工程规模、应用等;了解化肥和农药 的施用面积和施用量; 查清污水灌溉、排污、 纳污和地面水污染现 状。
2.2地下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3、测量或查知水位、水深,以确定采水器和泵的类型,所需费用和采样程序。 4、在完成以上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并根据地区特点与地下水的主要类型把地下水分成若干个水文地质单元。
2.2地下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二、地下水采样点的布设 1、背景值监测点的设置 设在污染区外围,不受或少受污染的地方。 2、地下水采样井布设的原则 (1)全面掌握地下水水资源质量状况,对地下水污染进行监视、控制。 (2)根据地下水类型与开采强度分区,在主要开采含水层布设,兼顾深层和自流地下水,并尽量与现有地下水水位观测井网相结合。
2.2地下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3)采样井布设密度为主要供水区密,一般地区稀;城区密,农村稀;污染严重区密,非污染区稀。 (4)不同水质特征的地下水区域应布设采样井。 (5)专用站按监测目的与要求布设。
2.2地下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3、地下水监测井布设的方法和要求 (1)应在下列地区布设采样井 A.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区 B. 饮用水型地方病(如高氟病)高发地区 C.污水灌溉区、垃圾堆积处理场地区及地下水辉灌区。 D.污染严重区域。 (2)平原(含盆地)地区地下水采样井布设密度一般为1眼/200km2,重要水源地或污染严重地区可适当加密;沙漠区、山丘区、岩溶山区等可根据需要,选择经典代表区布设采样井。
2.2地下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3)一般水资源质量监测及污染控制井根据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状况,视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可在垂直于地下水流的上游方向,设置数个背景值测井。 (4)平原(含盆地)地区地下水采样井布设密度一般为1眼/200km2,重要水源地或污染严重地区可适当加密;沙漠区、山丘区、岩溶山区等可根据需要,选择经典代表区布设采样井。或根据本地区地下水流向、污染源分布特征的活动类型,采用网格法或放射法布设, (5)多级深度井应沿不同深度布设数个采样点。
2.2地下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三、采样时间和频率的确定 1、背景井点每年采样一次。 2、全国重点基本站每年采样二次,丰、枯水期各一次。 3、地下水污染严重控制的井,每季度采样一次。 4、在以地下水作生活饮用水源的地区每月采样一次。 5、专用监测井按设置目的与要求确定。
2.3 水污染源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 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2.3 水污染源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一、采样前的调查研究 1.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 (1)企业名称、厂址、企业性质、生产规模、产品、产量、生产水平等。 (2)工艺流程、工艺原理、工艺水平、能源和原材料种类及成分、消耗量。
2.3 水污染源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3)供水类型、水源、供水量、水的重复利用率。 (4)生产布局、污水排放系统和排放规律、主要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排放量、排污口位置和控制方式以及污水处理工艺及设施运行状况。
2.3 水污染源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2、城镇生活污染源调查内容 (1)城镇人口、居民区布局和用水量。 (2)医院分布和医疗用水量。 (3)城市污水处理厂设施、日处理能力及运行状况。 (4)城市下水道管网分布状况。 (5)生活垃圾处置状况。
2.3 水污染源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二、采样点的设置 1、在车间、车间处理设施的污水排放口设置采样口监测一类污染物;在工业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口,监测二类污染物。 2、已有废水处理设施的工厂,在处理设施的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如需了解废水处理效果,还应在处理设施进口设采样点。
2.3 水污染源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3、在排污渠道上,采样点应设在渠道较直、水量稳定、上游没有污水汇入处。 4、某些二类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尚不成熟,在总排污口处布点采样监测因干扰较多而影响监测结果。这是应将采样点移至排污口,按废水排放量的比例折算成总排污口废水中的浓度。
2.3 水污染源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三、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1、监督性监测 地方环境监测站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每年不少于1次,如被国家或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列为年度监测的重点排污单位,应增加到2次-4次。因管理或执法的需要进行的抽查性监测或企业的加密监测由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2.3 水污染源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生活污水每年监测2次,春夏季各监测1次,医院污水每年采样监测4次,每季度1次。 。
2.3 水污染源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2、企业自我监测 工业废水按生产周期和生产特点确定监测频率,一般每个生产日至少3次。 排污单位为了确定自行监测的采样频次,应在正常生产条件下的一个生产周期内进行加密监测。周期在8小时以内的,每小时采1次样,周期大于8小时的,每2h采1次样,但每个生产周期采样次数不少于3次,采样的同时测定流量
2.3 水污染源调查与监测方案的制定 3、对于污染治理、环境科学、污染源调查和评价等工作的污水监测,其采样频次可以根据工作方案的要求另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