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11 Views
台灣金融現況與展望. 台灣大經濟學系 許振明教授 2004 年 4 月. 大綱. 一、重要經濟與金融指標 二、逾期放款方面 三、銀行信用方面 四、資本適足率方面 五、銀行家數過多,造成過度競爭問題方面 六、獲利能力不足,缺乏創新問題方面 七、兩岸金融往來不正常問題方面 八、展望與建議. 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 資料來源 : 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 主要國家失業率. 資料來源 : 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 累計外匯存底餘額. 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 : 中央銀行網站. 二、逾期放款方面.
E N D
台灣金融現況與展望 台灣大經濟學系 許振明教授 2004年4月
大綱 • 一、重要經濟與金融指標 • 二、逾期放款方面 • 三、銀行信用方面 • 四、資本適足率方面 • 五、銀行家數過多,造成過度競爭問題方面 • 六、獲利能力不足,缺乏創新問題方面 • 七、兩岸金融往來不正常問題方面 • 八、展望與建議
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 資料來源: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
主要國家失業率 資料來源: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
累計外匯存底餘額 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網站
二、逾期放款方面 • 台灣銀行業之逾期放款及不良資產(NPLs)問題已持續蠻長一段時間。自從1998年第3季本土性金融危機以來,本國銀行(不包括外商銀行及基層金融機構)逾放比率突破百分之四以後就從未降至此一水準以下。 • 近年來,政府致力推動金融改革,在今年逐漸顯現成果。自2003年初以來,銀行業的逾放情形有改善的現象。
三、銀行信用方面 • 主要金融機構放款與投資年增率一路下滑,在1999年8月降至5﹪以下,尤其當2000年10月核四案爭議之時,年增率尚有4.14﹪的水準,但自事件發生之後就未曾回升過,甚至在2001年9月轉變為負成長0.6﹪,直到2002年7月仍處於負成長狀態,達到最高的-4.57%,進而產生信用緊縮的疑慮。 • 然而今年以來,隨著美國及國際景氣有逐漸回溫的現象,主要金融機構放款與投資年增率已有慢慢增加的趨勢,並且在2003年6月首度轉為正成長(1.81%),結束長達21個月負成長的低迷。 • 另外,銀行放款逐漸增加的現象也可從第11、12、13頁之表看出。
四、資本適足率方面 • 由於我國金融機構逾放問題日益嚴重,且銀行之逾放款必須以資本來打銷,因此逾放款攀升,相對銀行資本淨值亦潛在減少。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規定,資本占資產比率不能低於8%,以目前多家銀行資本適足率低於10%來看,已潛在無法滿足國際清算銀行要求,使得國際信用評等機構調降我國信用等級。 • 近年來,本國銀行資本適足率偏低問題仍無明顯改善現象。
五、銀行家數過多,造成過度競爭問題 • 國內各類金融機構總、分行家數已由1990年的3,955家增至2002年12月底的6,310家,家數成長近59.54%。而國內公民營銀行(不含基層農漁會與信用合作社)總行數也由1990年的24家增至2002年12月底的52家,家數成長高達116%。至2004年1月為止,總分行家數合計仍達6463家。 • 加上政府核准信託投資公司、大型信用合作社及中小企業銀行可改制為商業銀行,致使金融機構呈快速成長。然由於本國銀行同質性過高,新型金融業務未同步成長,導致過多金融機構競逐既有金融市場,形成銀行過度競爭現象。
六、獲利能力不足,缺乏創新問題方面 • 在新種業務及金融創新不足下,金融機構營運績效不僅受制於傳統產業、股市及房市不景氣、資金外移、及金融同業惡性競爭搶食日益縮小的金融大餅等因素影響,同時亦因國內直接金融蓬勃發展,致1997年第3季亞洲金融風暴,以及1998年地雷股效應引發的本土性金融風暴後,本國銀行獲利能力大幅滑落。
七、兩岸金融往來不正常問題方面 • 新修訂之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雖將金融、保險、證券、期貨業赴大陸設分支機構之核准,以法規取代行政命令,但政府仍受兩岸政治因素影響而未採取寬鬆政策。 • 就人民幣掛牌及通匯業務,中央銀行仍受兩岸貨幣清算協定未簽署影響,無法使兩岸金融往來正常化。
八、 展望與建議 • 目前兩岸關係仍不穩定,雖然經貿往來頻繁,但諸多金融機制仍未建立,致使經貿金融往來風險仍高。因此兩岸經貿是極大的市場與誘因,也是極大的變數。 • 兩岸金融往來正常化及金融外匯政策合作必為未來發展之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