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78 Views
毛概第二次讨论. 组员:王贝贝、张亚婷 卢梦琴、袁蒙秀、陆凯峰、钱潇斌. 讨论题目:我国十年经济发展的成就与反思 旧中国是一个任人宰割的贫穷弱国,今天的新中国已成为繁荣强国,也是受世人尊重的少数几个核大国之一。. 从 1911 年辛亥革命到 1981 年正好是七十周年。在这七十年中 , 我国前三十八年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度过的 , 后三十二年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度过的。在这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 , 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 ? 大家对此可能都愿意了解下。 *只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的产量.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E N D
毛概第二次讨论 组员:王贝贝、张亚婷 卢梦琴、袁蒙秀、陆凯峰、钱潇斌
讨论题目:我国十年经济发展的成就与反思 旧中国是一个任人宰割的贫穷弱国,今天的新中国已成为繁荣强国,也是受世人尊重的少数几个核大国之一。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81年正好是七十周年。在这七十年中, 我国前三十八年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度过的, 后三十二年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度过的。在这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 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 大家对此可能都愿意了解下。 *只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的产量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 1911年到1949年的三十八年间, 钢产量只增长了3倍, • 原煤产呈只增长了1.5倍。 • 1921年到1949年的二十八年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了零点6倍到2.6倍, 主要农业产品产通分别增长了0.2倍到2倍。 • 1949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极其低下, 钢产略高于英国1860年十五万吨的水平,占世界第二十六位; 原煤产量低于英国1840年三千六百万吨的水平, 占世界第九位; • 发电量低于英国一九一三年四十五亿度的水平, 占世界第二十五位。 • 以上所例举的四项指标分别落后于英国三十六年到一百零九年
新中国成立后: • 从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间, 国民收入总额增长了8.1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了18.8倍到217.2倍, 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了1.7倍到3.9倍。 • 除粮食外, 各种可比较的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增长幅度不仅远远超过了过去二十八年的增长幅度, 而且也远远超过了过去三十八年的增长幅度。 • 1979年, 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已接近英国, 居世界第七位; • 钢产量超过英国, 居世界第五位; • 原煤产量也超过英国, 居世界第三位; • 发电量接近英国, 居世界第七位。
我国十年经济发展的成就 中共十六大以来的10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我国的十年经济发展,用以下的七点来总结了十年经济发展来归纳:我国的十年经济发展,用以下的七点来总结了十年经济发展来归纳: • 一、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实现新飞跃,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 四、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 五、人民生活持续获得新改善,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 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 七、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得到空前重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一、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一、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2003—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 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英国和法国,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1%。按照平均汇率折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次产业协同性增强。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2003—2011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1%,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43.1%,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需求结构明显改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201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1%。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我国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区域结构不断优化。主体功能区建设初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实现新飞跃,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实现新飞跃,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和加强。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02年增长25.0%。 近年来,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 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长。2003—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4.9万亿元,年均增长25.2%,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长江三峡等重大工程进展顺利。 能源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高。2011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1.1倍,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能源自给率在90%左右。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02年的7.3%提高到2011年的8.0%。 水电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高速铁路从无到有飞速发展,“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8条公路干线建成。截至2011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3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29.6%;公路里程达到410.6万公里,增长1.3倍,其中高速公路8.5万公里,增长2.4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达到349.1万公里,增长1.1倍;港口吞吐量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2011年,固定电话年末用户达到28512万户,比2002年增长33.1%;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98625万户,比2002年增长3.8倍。3G移动用户迅猛发展,互联网规模快速壮大。2011年,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5.1亿人,稳居全球第一。
四、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四、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互动和依存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01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642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21.7%。其中,出口额18986亿美元,增长4.8倍,年均增长21.6%;进口额17435亿美元,增长4.9倍,年均增长21.8%。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在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占比由2002年的91.2%提高到2011年的94.7%,机电产品由48.2%提高到57.2%,高新技术产品由20.8%提高到28.9%。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快速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跃居全球第二。2003—2011年,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164亿美元,全球排名上升至第二位。对外投资从无到有。200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只有29亿美元,2011年增加到6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9.7倍。
五、人民生活持续获得新改善,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五、人民生活持续获得新改善,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其中,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比2002年分别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2平方米,增加9.7平方米。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开展试点,2011年末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3.3亿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启动。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农村贫困人口不断下降。以低收入标准测算,农村贫困人口从2002年末的8645万人下降到2010年末的2688万人。
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 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发展成果丰硕。2011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8610亿元,比2002年增长5.7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07%上升到1.83%。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创下了5188米的下潜纪录,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特别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先后成功发射并顺利交会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卫生工作成效显著。成功应对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文化、体育事业不断进步。特别是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七、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得到空前重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七、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得到空前重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2年下降12.9%。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2010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和14.29%。
为什么新旧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如此悬殊? 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制度不同决定的。 旧中国是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在旧中国,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勾结在一起, 把持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地位, 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和阻碍。 新中国是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时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 广大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他们在党的领导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得国民经济以旧社会从未有过的高速度向前发展。 今天, 在党的领导下,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经济工作中坚决贯彻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 彻底肃清左倾思想的影响, 我们就一定能够胜利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把我国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地推向前进。
关于我国十年经济发展的成就的一些反思 1.1979一1988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表明,是改革唤发出蕴藏在中国大地上的经济潜力,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如果把10亿人民在旧体制下被束缚的积极性比作关在大坝内的水,那么,水所释放出的能量必须引导到正确的渠道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口但在这个方面,10年改革有不少失误,误导了释放出的能量,其中比较突出的后果就是1984年以后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并由此导致了总量失衡以及严重通货膨胀;经济效益不高,甚至下降;在发展速度上亦出现了新的波动。
战略和机遇 • 一个国家的战略机遇期是否出现和能否持续,总是与一定的国际国内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欧债危机也呈加重之势,但应比较清楚地看到,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内外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依然存在,国际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转方式调结构迈出新步伐,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感想: • 入世十年,中国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 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回望过去十年的发展,我们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更需要不断的反思。十年前,我们开放自己,拥抱世界,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十年后,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中国必须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深的层面赢得互赢互利。
谢谢! 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