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孔子中庸哲学的触动点 —— 欹器

孔子中庸哲学的触动点 —— 欹器. 孔子曰: “ 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 《 荀子 · 宥坐 》. 据 《 史记 · 孔子世家 》 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 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 学于 曾子 , 孟子 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 述圣 ”,孟子为“ 亚圣 ”。. 关于子思. 《 现代汉语词典 》 :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如,中庸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Download Presentation

孔子中庸哲学的触动点 —— 欹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孔子中庸哲学的触动点 ——欹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荀子·宥坐》

  2.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关于子思

  3. 《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如,中庸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何谓“中庸”?

  4. 程颐、程颢: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何谓“中庸”?

  5.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 何谓“中庸”?

  6. 课文注释: 中:折中,调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普通,循常规常理而不变。 何谓“中庸”? 毛佩琦

  7. 本文分别节选自《中庸》哪几章?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8. 三、《中庸》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9.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10. 中庸具体内容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 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人就能够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11. (2)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 三达德,就是智、仁、勇。 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12. (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 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13. 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14.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15. (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16. 参考译文①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广就是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参考译文①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广就是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 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17. 参考译文① 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惧怕。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出现,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因此君子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小心。 • 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8. 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参考译文①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向外表露的时候而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9. 内容解析 遵循本性做事 什么是道 1、引入,道不可片刻离开 3、什么是中庸(中和) 天赋禀性特质 什么是性 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 怎么慎 2、提出君子应慎独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为什么 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 由之路。 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 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大本达道,可使天地 位,万物育 4、中庸之道有何作用

  20. 杨震四知 汉代华阴人杨震,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

  21. ②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参考译文②仲尼说:“君子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违背中庸的道理。君子对于中庸,能时时处处坚持中庸的原则。小人违背中庸的道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22. 解析 怎么理解“君子而时中”? 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 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 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 “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 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中庸就是恰到好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小人肆无忌惮为什么是反中庸?请举例说明。

  23. ③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 参考译文 ③孔子说:“中庸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24.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25. 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 参考译文④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超过中道,愚昧的人常常达不到。中庸之道不能彰明于世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常常超过中道,不贤的人常常达不到。譬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很少有人能辨别食品的滋味。”

  26.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 聪明的人对它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认识又 不到位;贤人做得太过了,无能之辈又做得 不够。 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 比喻人们对“道”缺乏自觉性,虽然也在按照一定 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 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 “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 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27. ⑤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⑤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 参考译文⑤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近于智慧了。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懂得了好学、力行、知耻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的方法了。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就知道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了。”

  28. 这里提出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前提:三达德 为什么“好学近乎知”? 好学则能格物致知,通晓自然人类古今 远近,智慧自出。但仍只是“近乎”。 为什么说“力行近乎仁”? 为什么说“知耻近乎勇”? 努力行善则能爱人立人达人,扶危济困 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勇于弥补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别人,从而免于羞耻。“勿忘国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发愤图强,富国强兵 。

  29. 越王勾践与吴王阖闾作战,阖闾伤足,气病而死。夫差继位,每天必使人喊:夫差,你忘了越国之仇了吗?夫差则涕泣说:不敢忘!后来勾践成为他的奴隶。这就是“知耻而后勇”! 勾践做了奴隶,含羞忍辱,当牛做马,舔食粪便,卧薪尝胆,访贫问苦,发展生产。那种形状,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仅有。最终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也成为春秋霸主。这也是“知耻而后勇”!

  30. 负荆请罪:廉颇欲羞辱蔺相如,争权夺名,被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所感动,而负荆请罪。负荆请罪:廉颇欲羞辱蔺相如,争权夺名,被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所感动,而负荆请罪。 靖康之耻:岳飞牢记“靖康耻,犹未雪”,精忠报国,屡立汗功,名扬千古。 屡试落第:清代蒲松龄考科举一直考到70多岁,其间受尽嘲笑,矢志不渝,励精图治,终著《聊斋》,流芳百世。

  31. ⑥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⑥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 参考译文⑥凡国君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不变的常规。这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能,亲爱亲属,敬重辅政的大臣,体恤文武百官,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招来各种工匠,善待远方的来客,安抚分封的诸侯。

  32. ⑥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⑥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 参考译文⑥修养自身,就能确立中庸之道;尊重贤人,做事就不至于迷惑;能亲爱亲属,叔伯兄弟就能没有怨恨,和睦相处;敬重辅政的大臣,遇到事情就不会迷惑;体恤文武百官,受恩惠的士臣就会尽力报答;

  33. ⑥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⑥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 参考译文⑥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百姓,老百姓就因为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招来各种工匠,就会财源茂盛百货充足;善待远方的来客,就能使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归顺;安抚分封的诸侯,就能四海一家,天下畏服。

  34. ⑦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参考译文⑦ 诚是上天赋予的道理,而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诚的人,不用努力就能符合“诚”,自然而然就符合天道,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达到“诚”的人,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识,坚定地履行。

  35. ⑦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⑦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 参考译文⑦有的知识不学(也就罢了),(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那就不要放弃;有的问题不问则已,问了,不到完全理解就不放下;有的事情不思索则已,思索了,没有所得就不放下;有的疑难不分辨则已,分辨了,不明晰就不放下;有的事情,不做则已,做了,坚持得不彻底就不放下。

  36. 论述了达到了中庸之道的九种功用,即“九经”论述了达到了中庸之道的九种功用,即“九经” 关于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方方面面, 实际上是《大学》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是实用的 统治学理论。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凡事豫 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这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未雨绸 缪,防患于未然,或者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 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贯 彻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范畴。

  37. 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参考译文⑦别人一遍就行了,我即使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十遍就行了,我即使一千遍也要做好。如果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使愚昧的人必能变成聪明的人,即使柔弱的人必能变成刚强的人。

  38. 做到真诚,至诚尽性,“固执之” 为什么? 实现中庸之道的原则是什么?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怎样才能做到至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放弃 笨鸟勤飞

  39. 深化拓展 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

  40.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41.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42.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43. 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44.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

  45. 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46. 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 • 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 就是这个道理。

  47. “中庸” 精神实质 适当 平衡 和谐 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 是非分明

  48. 4.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4.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49. 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