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663 Views
大師工作坊. 授課教師:李美娟. 課程目標 ‧ 工作坊是文藝復興藝術家養成及學習的重要場域。他們歷經數年的學習,從打雜、調製顏料到學習各種藝術技法,大多的工作室其實就像「公司行號」,是生產、交易和教育的地方,在大師的指導下,培養出許多多才多藝的學生,每個人各有專長,也能跨領域學習,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菲爾的多才多藝正是奠基在工作坊。 ‧ 這堂課要帶領同學們一同走進時光隧道,看看這些大師是如何在工作坊學習及出人頭地,剖析藝術創作過程、技法,並與台灣早期 365 行,老行業的“學師仔” 做超級比一比。 ‧ 最後希望同學能發揮創意,模擬工作坊學習模式,接受工作委託,製作橡皮浮雕作品。.
E N D
大師工作坊 授課教師:李美娟
課程目標 ‧工作坊是文藝復興藝術家養成及學習的重要場域。他們歷經數年的學習,從打雜、調製顏料到學習各種藝術技法,大多的工作室其實就像「公司行號」,是生產、交易和教育的地方,在大師的指導下,培養出許多多才多藝的學生,每個人各有專長,也能跨領域學習,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菲爾的多才多藝正是奠基在工作坊。 ‧這堂課要帶領同學們一同走進時光隧道,看看這些大師是如何在工作坊學習及出人頭地,剖析藝術創作過程、技法,並與台灣早期365行,老行業的“學師仔” 做超級比一比。 ‧最後希望同學能發揮創意,模擬工作坊學習模式,接受工作委託,製作橡皮浮雕作品。
課程主題 一、工作坊 二、大師工作坊 三、文藝復興繪畫種類 -濕壁畫、蛋彩畫和油畫 四、一窺文藝復興雕塑的 奧秘 五、偉大的建築師 六、台灣也有工作坊 -學師仔 七、我們班的浮雕工作坊
工作坊 ‧工作坊(workshop)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技藝養成的必經之途。那個時代並沒有教科書,除了口耳相傳的知識,學徒必須從「做」中學起。 ‧十五世紀的藝術家都被視為藝匠,只有達到像維洛其奧那樣的名望才有社會地位。 ‧工作坊的任務五花八門,例如裝飾比賽的盾牌、為嫁妝箱畫裝飾圖案,洗禮盤、死者面模、肖像畫、祭壇畫,有時還要做紀念雕像;最多的是禮拜堂的宗教壁畫。 ‧工作坊也受到工會等組織的嚴格規範,老師和學徒之間有一定的權利義務。
工作坊 ‧一般學徒在14歲左右進入工作坊,第一年,除了幫忙雜事外,學徒要先學習素描基本功,再花幾年學習其他繪畫必備的相關技能,如研磨顏料、製作畫筆、準備畫板和打底、處理金箔等。在這些技巧熟練之後,學徒才能開始學習繪畫。 ‧藝術家也有責任讓學徒有機會參與工作,從實際操作中學習。繪畫技巧達到一定基礎的學徒,老師會先讓他參與繪畫工作中比較不重要的部分,技術好的學徒則可以參與到比較重要的部分。
大師工作坊 ‧維洛其奧Verrocchio.1435-1488)是佛羅倫斯一位傑出的畫家與雕刻家,雕塑、金工、木刻、繪畫、銅鑄、珠寶設計等樣樣精通,而且對建築、工程也有涉獵,同時對天文、地理、歷史和音樂都有興趣。他的工作坊不只是十五世紀後半佛羅倫斯最大的一個,同時也是人文薈萃的場所,許多學者、藝術家經常在此聚會,討論學術問題。不少赫赫有名的大師,如波提且利(Andrea Botticelli)、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吉蘭戴歐(DomenicoGhillandaio)、和克瑞迪(Lorenzo diCredi)等也都在這裡工作過。 維洛其奧工作坊
大師工作坊 ‧他的聲名大到連威尼斯都要跨市委託他來製作科利奧尼將軍紀念雕像,他的工作坊生意興隆,訂單接應不暇,自然培養出許多優秀的畫家和雕刻家,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達文西。 維洛其奧工作坊 維洛其奧‧科利奧尼紀念雕像‧1479‧青銅‧高395cm
大師工作坊 ‧達文西隨父親在1466年搬到佛羅倫斯,在發現兒子繪畫的才能後,便將他的一些習作帶給藝術家好友維洛其奧(Verrocchio)評鑒,結果大獲激賞。不久之後,年輕的達文西便成了維洛其奧的入室弟子。 維洛其奧工作坊 維洛其奧‧大衛像 (據說是以年輕的達文西為模特兒)‧青銅
大師工作坊 ‧一開始進到這個工作坊,達文西學習的是一般學徒都必須會的掃地、洗畫筆、做模特兒;慢慢地,才學習繪畫,製作金屬燭台,或者雕刻墓碑。 ‧達文西在維洛其奧的工作坊中獲益良多。維洛其奧本身多才多藝、學識淵博,著重以科學理論來處理繪畫和雕塑的技術問題,對解剖學和透視法尤其重視,是個觀察力敏銳的寫實派畫家。對學生要求嚴格,又能循循善誘。 ‧1472年,20歲的達文西加入了聖路加工會成為正式的藝術家,這意味著他的美術才能已經受到充分肯定。但是,或許出自對老師和工作坊的情感,他並不急於自立門戶,繼續待在維洛其奧的工作坊當了幾年助手。 維洛其奧工作坊
大師工作坊 ‧這是1472年維洛其奧受佛羅倫斯聖.薩爾非教堂的委託製作的一幅祭壇畫。據說是達文西和老師共同創作完成 ‧左邊的天使和背後的風景是達文西所畫,當維洛其奧看到這達文西所畫的天使時,感歎後生可畏。 ‧達文西在畫中採用了當時還是新技術的油彩,而維洛其奧採用的是蛋彩。這也說明了達文西勇於嘗試新事物。 維洛其奧‧基督受洗圖 (據說是達文西和老師共同創作完成的)
大師工作坊 ‧吉爾蘭戴歐(Ghirlandaio.1449-1494)是佛羅倫斯一名著名的畫家,他的作品反映時代多采多姿的生活樣貌。但這位藝術家的聲名主要不是因為他在藝術史上傑出的表現,而是他的工作室培養出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 吉爾蘭戴歐工作坊 吉爾蘭戴歐‧聖母的誕生‧1491‧壁畫
大師工作坊 ‧米開朗基羅在13歲時進入吉爾蘭戴歐工作室學習,和所有同時代的藝術家一樣,在工作坊學習了這一行業的所有技法。也就是扎實的壁畫技巧、完整的素描基礎。 ‧這件作品是米開朗基羅在學徒時期所繪製的第一張畫作。 吉爾蘭戴歐工作坊 米開郎基羅‧約1489‧42X50CM‧現藏德州欽伯爾美術館
大師工作坊 ‧工做是學徒們傳統的練習要項之一,就是臨摹其他大師的繪畫作品,當米開朗基羅還在當學徒時,臨摹了像喬托、馬薩奇歐等大師的作品或壁畫,這件作品就是臨摹在卡明教堂布蘭卡西禮拜堂裡馬薩奇歐的濕壁畫。 吉爾蘭戴歐工作坊 米開郎基羅之習作‧約1488-90‧36X46CM
大師工作坊 ‧米開朗基羅和老師吉爾蘭戴歐有著不同的藝術觀點,他不喜歡老師作品的平順輕巧,所以在吉爾蘭戴歐工作室兩年後,自個兒去研究羅倫佐‧麥迪奇(Zorenzo Medici)收藏的大師作品及古希臘羅馬的雕刻作品,也就是當時著名的「聖馬可庭園」。 ‧米開朗在離開吉爾蘭戴歐工作坊後,進入「聖馬可庭園」學習雕塑。 聖馬可庭園 謝巴斯提尼 年少米開朗基羅與輝煌者羅倫佐的相遇(局部) 1822、220×150cm
大師工作坊 ‧當時人稱「輝煌者」羅倫佐‧麥迪奇是佛羅倫斯最有權勢的人,他的宅院供養許多詩人、哲學家和藝術家,他因不願見到佛羅倫斯沒有地方提供雕塑品展示和雕刻訓練,因此建立了「 聖馬可庭園」,年輕的藝術家在此學習雕塑同時臨摹花園裡擺飾的古希臘、羅馬的雕塑作品 。 ‧這件作品是19世紀藝術家謝巴斯提尼所畫,畫出米開朗基羅與羅倫佐相遇的畫面,年輕的米開朗基羅對古希臘農牧神頭像感到興趣,開啟了他在「聖馬可庭園」 學習的契機。 聖馬可庭園
大師工作坊 ‧這件作品是米開朗基羅最早的作品之一,17歲的他已經掌握了雕刻的技巧,在浮雕中呈現不同層次的場景。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艾米里歐‧佐奇《少年米開朗基羅雕刻著怪異面具》,作品故事源自米開朗基羅年少時的一個傳說:相傳1490年的某日,當時米開朗基羅還 是吉爾蘭戴歐的學徒,小米開朗基羅在麥第奇雕刻庭園漫步時,不經意發現一個有趣的怪異面具,好學又勤快的他,隨即展現了他雕刻長才。 聖馬可庭園 米開朗基羅‧半人馬之戰‧1491年 大理石材質、85×90×20cm 佐奇 年少米開朗基羅雕刻怪異面具 大理石材質、61×52×105cm
大師工作坊 ‧培魯季諾(Pietro Perugino.1446-1523)是義大利中部「安布利亞學院」領袖,以風格虔敬風格的祭壇飾畫,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他的工作室培養出一名偉大的畫家拉菲爾。 培魯季諾工作坊 培魯季諾吉爾蘭戴歐‧聖母的誕生‧1491‧壁畫
大師工作坊 ‧拉菲爾的父親是公爵的法院畫家,在父親的感染下,拉斐爾年幼時就對繪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後來轉為跟隨培魯季諾的畫室學習繪畫,在1500年左右出師。 ‧22歲的拉斐爾繪畫了這件作品《格蘭杜卡的聖母像》,甜美的風格、畫面的寧靜美感受到老師的影響,但拉菲爾作品中洋溢的生命力特質及及對古典美的闡釋,顯然是老師所不及的。 培魯季諾工作坊 拉菲爾‧格蘭杜卡的聖母像‧1505 油彩‧84×55cm
濕壁畫 文藝復興繪畫種類 ‧文藝復興時期許多畫於牆壁的作品都是濕壁畫,例如達文西在米蘭吉埃聖母堂的《最後晚餐》、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教堂的《創世紀》、拉菲爾在梵蒂岡簽署室的《雅典學園》都是傑出的濕壁畫作品。 ‧濕壁畫,原意是「新鮮」,是一種十分耐久的壁飾繪畫,泛指在鋪上灰泥的牆壁或天花板上繪畫的畫作,通常是先將研磨好的乾粉顏料摻入清水,製成水性顏料,再將顏料塗在剛抹在牆壁表面的濕灰泥,再等待灰泥乾燥凝固之後,便永久保存於牆壁表面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約1495-1498‧濕壁畫 義大利米蘭吉埃聖母堂 米開朗基羅.西斯汀教堂圓頂(局部)‧1508-12年 溼壁畫‧13.7X39公尺 拉菲爾‧雅典學園‧約1511‧濕壁畫 羅馬梵蒂岡簽署室
蛋彩畫 文藝復興繪畫種類 ‧您知道雞蛋也能拿來畫畫嗎? ‧蛋彩畫,是以雞蛋為媒材的一種繪畫方式。 ‧蛋彩畫特別流行於15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是將雞蛋和繪畫顏料相混合,混合方式有很多。最典型的蛋彩用法是以天然顏料研磨成粉,加入蛋黃;有時也會加入如蜂蜜、水、牛奶、醋等等,還可能包括各種的植物性顏料。 ‧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畫家波堤且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及《春》就是傑出的蛋彩畫作。 。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約1495-1498‧濕壁畫 義大利米蘭吉埃聖母堂 波蒂且利‧維納斯的誕生‧1485 年‧蛋彩、畫布 174 x 279 cm‧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斯 米開朗基羅.西斯汀教堂圓頂(局部)‧1508-12年 溼壁畫‧13.7X39公尺 波堤且利‧春‧約1478‧蛋彩.畫板‧203X314CM 現藏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文藝復興繪畫種類 ‧油彩是由顏料與乾性油混合而成,最早可見於13世紀的英格蘭,原本是裝潢用的材料。不過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廣泛使用於繪畫作品中。 ‧15世紀之後,許多畫家開始使用油彩來做畫,例如達文西以油彩畫出了《蒙娜麗莎》及拉菲爾多幅著名的《聖母像》,到了16世紀早期威尼斯畫家貝里尼、吉奧喬尼、提香更是廣泛的使用油彩來做畫,一直到現在,油彩還是美術院校學生學習的重要項目之一。 油彩 達文西‧蒙娜麗莎的微笑 吉奧喬尼‧牧羊人的朝拜‧年代不詳 91 x 111 cm‧油彩‧畫板‧國家畫廊,美國華盛頓
一窺文藝復興雕塑的奧秘 ‧雕刻即通過減除材料來造型。技法指的是將木材、石材等較硬的材料,以切、割、雕、刻、鑿、研磨等方式,去除不要的部分,留下要的造型,隨著材料、工具等雕刻技術完備,在加上市場需求(大量的公共建設如教堂祭壇雕刻、紀念碑等) 使文藝復興的雕刻有了空前的發展,是繼古希臘、羅馬之後雕刻史上另一高峰。 ‧最富盛名的當然是雕刻大師米開朗基羅。他和當時多數藝術家一樣會自己製造雕刻工具, 他雕刻的工夫和實力,好比,大衛像原來就藏在巨石裡,令人讚嘆不已。 米開朗基羅‧大衛像‧約1501-04
雕刻 一窺文藝復興雕塑的奧秘 ‧米開朗基羅和當時多數藝術家一樣會自己製造雕刻工具,例如他繪製作一種彎曲的鑿子,以便雕刻一些難以觸及的部位,例如《聖殤》鍾聖母的衣袍皺褶。 ‧他雕刻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他不會先做黏土模型,而是先畫素描草圖再直接在大理石上勾勒出人像的正面,再用槌子敲擊鑿子來雕刻石頭,開始削出一層層的大理石,使人物逐漸浮現。 ‧他雕刻的工夫和實力,好比,人像原來就藏在巨石裡,令人讚嘆不已。 米開朗基羅‧聖殤‧約1498-1499 藏於梵蒂岡聖彼得的大教堂
塑造 一窺文藝復興雕塑的奧秘 ‧雕刻即通過疊加材料來造型。以可塑性的材料,如黏土、泥土或臘在心棒、支架上推塑造型,可自由的去除或補充材料,比雕刻還要更容易掌握和控制造型,塑造的發展一方面源自於立體成型的便利性,一方面和鑄造術及金屬加工術有極大的關聯,例如銅的鑄造技術,在文藝復興時期已經很成熟了,凡舉這件維洛其奧的《大衛像》就是一件傑出的青銅作品。 維洛其奧‧大衛像‧青銅
建築特色 偉大的建築師 ‧文藝復興建築是在14世紀時義大利隨着文藝復興運動而誕生的建築風格。 ‧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文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過去並不存在建築師這個工作,有的只是工程師、木匠或石匠。但隨着建築的興盛,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亦越來越大,出現了「建築師」這個行業。
建築特色 偉大的建築師 1、學習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古典風格,並且發展了『柱式』的概念。 2、強調建築的比例如同人的比例一樣,反映了宇宙的和諧與規律,這一點上很強烈地體現了畢達哥拉斯的影響。 3、使用對稱的形狀,集中式,恢復「自然」,以尺規作圖製圖,以圓形和正方形為主。 4、反對歌德式建築,其特色為「高」、「尖」,並被認為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
阿爾伯提斯 偉大的建築師 ‧這是阿爾伯提斯為富商魯且列(Rucellai)設計的大宅邸,是一棟三層樓建築,他效仿了他的前輩建築大師布倫內利齊的建築主張(就是要嚴身古代建築形式、柱子、三角牆和飛簷),來裝飾建築的外觀,只是柱子變成平面的裝飾、壁柱間出現了拱型的構造,這種拱型的構造讓人想到古羅馬時期的《羅馬競技場》,阿爾伯提斯的這件建築物既恢復羅馬形式,又具現代感。 阿爾伯斯提設計‧魯且烈(佛羅倫斯富商)大宅邸 約1460年
聖彼得教堂 偉大的建築師 ‧文藝復興在1500的羅馬達到空前的規模。聖彼得教堂 是這個時期最著名的建築物。起初是由本時期最卓越的建築學家布拉曼特‧多納托設計的,同時參與人員的幾乎囊括了所有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建築學家,包括米開朗基羅,1546年被教皇保祿三世指派為聖彼得大教堂總建築師。 ‧米開朗基羅規畫的重點之一便是圓頂,雖然這棟建築最後完成的時候,米開朗基羅已經不在人世,但他在建築的表現仍然是有目共睹的。 聖彼得教堂 米開朗基羅‧聖彼得教堂圓頂習作
台灣也有工作坊-學師仔 ‧台灣有一句諺語「365行,行行出狀元」,在民國60年以前,台灣社會有許多老行業,凡舉米絞、油豆間、鉅材所、油車仔、竹編 、刀剪店、鉛桶店、電影看板、神像雕刻、造船、肖像畫、木屐、木炭窩、麵茶、爆米香等,這些行業多半以手工技藝為主,在學校教育尚未普及之前,想要學習一技之長,就必須“學師仔” 。 ‧這樣的學習過程其實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工作坊有許多相似之處,年輕的孩子,13、14歲便被父母送去學師仔”,得從打雜、掃地等開始學習,和現今教育體系、學習技藝的公司競逐截然不同,在技藝承傳上自然會出現危機。 箍桶店(木製生活起居用品店) 爆米香
台灣也有工作坊-學師仔 ‧囝仔工又稱「學師仔」(學徒),一般師仔工(學徒工)大都負責工廠較不重要工作,或是跟在師傅身邊當助手,工作的同時邊學習,一些較靈巧的囝仔工二、三年出師(學成)了,擔任師傅。 ‧有些師傅則向老闆包工或分租,等較有資本後自行設立小工廠,他的小孩又成了囝仔工,生意較好時另又招了一些囝仔工。 油車仔(製油廠) 鑄字行
朱銘 台灣也有工作坊-學師仔 ‧朱銘(1938年 -)是台灣有名的雕刻大師,他的學習過程也是經由“學師仔”,才能有今天輝煌的成就。 15歲時在父親做主下跟隨雕刻師李金川學習雕刻及繪畫手藝,開啟雕刻生涯。 ‧在學徒時期,老師的藝術觀點影響了他,老師說要把東西刻好,一定要懂得畫草圖,不要只是照著別人的圖或樣式來刻,否則,「雕刻師不會畫圖,就像建築師會造屋卻不繪畫設計圖一樣。」 ‧經過3年4個月的學習,不到20歲,朱銘出師了,1955年朱銘和兩個同門師兄相約去南庄,朱銘在這兒,賺到了他生平第一筆錢(46塊錢) 。 年輕的朱銘
台灣也有工作坊-學師仔 林邊師 ‧高雄神像、戲偶雕刻家陳忠榮(人稱林邊師) 於西元1953年,出生於屏東林邊鄉的海邊,家裡以捕魚維生。國小畢業後即跟隨「全樂閣」布袋戲團四處公演並成為囝仔工「學師仔」,學習木偶雕刻,因從小喜歡繪圖,對人物觀察入微、神韻揣摩逼真,所以工作以雕刻木偶為多。 ‧天賦異秉又加上自己用心學習,三年後就出師,到另一個佛店當雕刻師傅,獨當一面。 林邊師
台灣也有工作坊-學師仔 林邊師 ‧1974年經人介紹到高雄工作,帶著二十幾支各型雕刀,離鄉背井隻身進城工作。 ‧由於技藝精巧、頗受店裡老闆及客人賞識,指名給他雕刻的人稱他為:「林邊來的師傅」,又過去雕刻師傅會住宿於店家中,大家生活在一起如同一家人,常不叫真實姓名,而以暱稱相叫,故「 林邊師 」自然成為他的代號了。 林邊師
我們班的浮雕工作坊 你呢?你能不能發揮創意、想像力,,我們來學習工作坊精神,想像一下我們班是一所雕刻工作坊,我們將在下一節課以大橡皮擦刻出淺浮雕,這些作品將以1元賣給學校做為展出時,參觀學生製作卡片的模板(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