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第 7 章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第 7 章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7.1 作业岗位的选择.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7.3 视觉信息作业岗位设计.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7.5 作业面设计. 7.6 作业空间的布置. 7.7 作业空间设计的社会心理因素. 7.1 作业岗位的选择. 依据工作任务的性质来选择作业岗位 , 作业岗位分为坐姿岗位,立姿岗位和坐、立姿交替岗位,见 图 7-1 。 7 .1.1 三种作业岗位的特征 1. 坐姿作业岗位:适于从事轻、中作业且不要求作业者在作业过程中走动的工作。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7 章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7章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7.1 作业岗位的选择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7.3 视觉信息作业岗位设计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7.5 作业面设计 7.6 作业空间的布置 7.7 作业空间设计的社会心理因素

  2. 7.1 作业岗位的选择 依据工作任务的性质来选择作业岗位,作业岗位分为坐姿岗位,立姿岗位和坐、立姿交替岗位,见图7-1。 7.1.1 三种作业岗位的特征 1. 坐姿作业岗位:适于从事轻、中作业且不要求作业者在作业过程中走动的工作。 2. 立姿作业岗位:适于从事中、重作业以及坐姿作业岗位的设计参数和工作区域受到限制的工作。 3. 坐、立姿交替岗位:适于操作者在作业的过程中不得不采用不同的作业姿势来完成的工作。

  3. 7.1 作业岗位的选择 7.1.2作业岗位设计要求和原则 1.设计要求 1)作业岗位的布局应保证工作任务能在上肢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完成,且考虑下肢的舒适性。 2)考虑操作动作的频繁程度。 3)考虑作业者的群体。 2. 设计原则 1)作业岗位应考虑作业者的生理特点和动作的经济性原则。 2)作业岗位的各组成部分应符合工作特点和人机工程学要求。 3)作业岗位不允许无关物体存在。 4)作业岗位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GB5083、GB3861、GB4064

  4.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岗位称为手工作业岗位(国标GB14776-93为岗位设计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确定尺寸的基本方法)。 JB/Z 308《工作岗位一般人机工程要求》 7.2.1 手作业岗位类型 1. 坐姿手工作业岗位 见图7-2 2. 立姿手工作业岗位 见图7-3 3. 坐、立姿交替作业岗位 见图7-4

  5.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7.2.2 手作业岗位尺寸设计 • 与人体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D、W、T1、T2、G、L、B、Z、U;参阅表7-1和表7-3 2. 与作业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1)作业对象高度C:由工作任务确定; (2)作业台厚度K: (3)坐姿岗位相对高度H1和立姿岗位工作高度H2; I类:视力为主的手工精细作业; II类:为使用臂力为主,对视力有一般要求的作业; III类:为兼顾视力和臂力的作业。参阅表7-2 (4)作业平面高度A的最小限值 坐姿作业岗位: Kmin Kmax

  6.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立姿: (5)座位面高度S的调整范围 S 95%-S 5%=H 1(95%)-H 1(5%) (6)脚支撑高度F的调整范围 F=S-UF 95%-F 5%=S 95%-S 5%+U 5%-U 95%

  7.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表7-3 L 返回

  8.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返回

  9.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3.与性别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1)当作业人员性别一致时,工作高度H2计算式为: (2)当作业人员性别不一致时,工作高度H2计算式为: H2的选择见表8-2。

  10. 7.3 视觉信息作业岗位设计 7.3.1视觉显示终端作业岗位的人机界面 见图7-5 1. 人-椅界面首先要求作业者保持正确坐姿,并采用适当尺寸、结构和可以调节的座椅。 2. 眼-视屏界面要求满足人的视觉特点(视距、视野),并选用可旋转和可移动的显示器。 3.手-键盘界面要求上肢能舒适的工作,保持上臂自然下垂,手腕顺直,可选择高度可调的平板放置键盘,键盘可移动,倾斜度可调。设计腕垫,避免引起手腕疲劳综合症。

  11. 7.3 视觉信息作业岗位设计 4. 脚-地板界面 适当设计台、椅、地三者的高度差, 避免引起下肢的静态负荷,避免造成大腿受工作台面 下部的压迫。 1、视觉显示终端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度 考虑现代人体尺寸的各种变化和修正量而确定的具体数据。见图7-6 2、仪表控制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度 图7-7,该图中(a)、(b)、(c)分别表示控制台结构形式不同,相应的作业岗位尺寸也有一定的差异。 3、一般办公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度 见图7-8 7.3.2视觉信息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寸

  12.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7.4.1 有关概念 作业空间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体尺度为基准确定的操作或工作空间。设计应考虑人体尺度、控制与显示元件的布局,提高操作效率、操作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1.近身作业空间 指作业者在某一位置时,考虑身体的静态和动态尺寸,在坐姿或站姿状态下所能完成作业的空间范围。 2.个体作业场所 指操作者及其周围与作业有关的、包含设备因素在内的作业区域,如:汽车驾驶室,计算机操作台,机床。 3.总体作业空间 不同个体作业场所的布置构成总体作业空间,如计算机房、网吧、办公室、教室、车间等。

  13.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7.4.2 近身作业空间 1. 坐姿近身作业空间 见图7-9,图7-10 2. 站姿近身作业空间 见图7-11,图7-12 3. 脚的作业空间 见图7-13 4. 受限作业空间 见图7-14(8-16),图7-15(8-17),尺寸参阅表7-4(8-5)至7-5(8-6)。 表7-6 (8-7)由上肢和零件尺寸限定的维修空间 表7-7 (8-8)由标准工具尺寸和使用方法限定的维修空间

  14. 8.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第8章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15.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16. 8.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17. 7.5 作业面设计 7.5.1 水平作业面 水平作业面主要在坐姿作业和坐、站姿作业场合使用,它必须位于作业者舒适的手工作业空间范围内. 正常(舒适)作业区域:作业者应能在小臂正常放置而上臂处于自然悬垂状态下舒适的操作。 最大作业区域:应使在臂部伸展状态下能够操作,且这种作业状态不宜持续很久。见图7-16. 作业面一般设计成水平面,对于阅读、绘图,可设计成倾斜面(倾斜度和高度最好可调)。

  18. 7.5 作业面设计 7.5.2 作业面高度 作业面高度设计原则: 一般应在肘部以下5~10cm。 A、作业面高度最好可调,工作时将高度调至适合操作者身体尺度及个人喜好的位置。 B、应使臂部自然下垂,处于合适的放松状态,小臂一般应接近水平状态或略下斜;任何场合都不应使小臂上举过久。 C、不应使脊推过度屈曲。 D、若在同一作业面内完成不同性质的作业,则作业面高度应可调节 1、坐姿作业面高度 参阅表7-8。 2. 站姿 见图7-17,图7-18 3. 坐/站姿

  19. 7.5 作业面设计 返回

  20. 7.6 作业空间的布置 作业空间的布置:个体作业场所的布置,从人的需要出发,对于限定大小的作业空间,对作业设备和机器、及其操纵装置、显示装置相对于操作者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操作者创造舒适而方便的工作条件。 7.6.1 作业场所的布置总则 1. 重要性原则 :优先考虑实现系统作业的目标或达到其性能最为重要的元件。(总体分区布置) 2. 使用频率原则:经常使用的元件应布置于作业者易见易及的地方。(总体分区布置) 3. 功能原则:把具有相关功能的元件编组排列。(区域内的布置) 4. 使用顺序原则:按使用顺序排列布置各元件。(区域内的布置) 见图7-19

  21. 7.6 作业空间的布置 7.6.2 作业空间布置考虑顺序(时间) 第一位:主显示器 第二位:与主显示器相关的主控制器 第三位:控制与显示的关联(相合性) 第四位:按顺序使用的元件 第五位:使用频繁的元件应处于观察、操作方便的位置 第六位:与本系统或其他相关系统的布局一致。

  22. 图7-1 推荐的作业岗位选择依据 返回

  23. 图7-2 坐姿手工作业岗位 工作高度 工件高度 大腿空间高度 腿空间宽度 横向活动空间 纵向活动空间 坐姿腿空间高度 坐面高度 脚部空间进深 脚支撑高度 小腿空间高度 返回 腿部空间进深

  24. 图7-3 立姿手工作业岗位 工作高度 脚空间进深 脚空间高度 腿空间进深 返回

  25. 图7-4 坐、立姿交替手工作业岗位 返回

  26. 图7-5 视觉显示终端岗位的人-机界面 返回

  27. 图7-6 视觉显示终端作业岗位尺寸 返回

  28. 8.6 作业空间的布置 图7-7 仪表控制台作业岗位尺寸 女性:P 90 男性:P 90 女性:P 10 返回

  29. 图7-8 一般办公状态的人体尺度 返回

  30. 图7-9 坐姿近身作业空间 返回

  31. 图7-10 坐姿抓握尺度范围/cm P5 男性:65cm 女性:58cm 返回

  32. 8.6 作业空间的布置 图7-11 站姿单臂近身作业空间 男性:P5 46 54 返回

  33. 图7-12 站姿双臂作业近身空间 男性:P5 51 返回

  34. 图7-13 脚的作业区域 100 cm 2 返回

  35. 8.6 作业空间的布置 图7-14 几种受限作业空间尺度 返回

  36. 图7-15 几种通道空间尺度 返回

  37. 图7-16 水平作业面的正常尺寸和最大尺寸(cm) 女性P 1,肩宽304mm 男性P10 返回

  38. 图7-17 站姿作业面高度与作业性质的关系(a)精密作业;(b)一般作业;(c)重荷作业 返回

  39. 图7-18 站姿一般作业面高度与身高的关系 返回

  40. 图7-19 面板布置原则与作业执行时间的关系 返回

  41. 7.7 作业空间设计的社会心理因素 一、心理空间 1、亲密距离(35cm以内) 1、亲密距离 2、个人距离(35~120cm) 3、社交距离(120~300cm) 4、公共 距离(3~9米) 人对作业空间的要求受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空间大于 操作空间。 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

  42. 7.7 作业空间设计的社会心理因素 二、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一种社会性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即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用的相应方式。个体为了保护一定的物理空间或区域不受侵犯所采取的行为就是地域性表现;地域性有明显的标志和边界。 三、近身空间(心理近身空间) 特点:和地域有关,但没有边界、没有大小,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系 列椭球空间。空间大小和心理环境有关。 人对正面的近身空间要求较大,后面次之、侧面较小。 四、设计上的考虑 在进行器具设备、作业场所、公共场所设计时,必须考虑人的心理距离,近身空间与地域性的要求。 如:公共场所坐椅的布置、接待室的布置、办公空间的大小及布置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