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likes | 213 Views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是一艘隸屬於 美國海軍 的 航空母艦 ,為 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的十號艦,亦是美軍第九艘以 胡蜂 為名的軍艦。艦上水兵以胡蜂之形象,暱稱胡蜂號為 強力蜂刺( Mighty Stinger ) 。 [2]
E N D
胡蜂號航空母艦(CV-18)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號艦,亦是美軍第九艘以胡蜂為名的軍艦。艦上水兵以胡蜂之形象,暱稱胡蜂號為強力蜂刺(Mighty Stinger)。[2] • 胡蜂號在1942年開始建造,起初命名為奧里斯卡尼(Oriskany),但在數個月更改,以紀念於瓜達康納爾島戰役沉沒的胡蜂號。1943年胡蜂號下水服役,並在1944年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胡蜂號退役停放,並在1949年進行SCB-27A現代化改建。改建完成時,韓戰已爆發一年多,但胡蜂號未前往西太平洋,而是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一帶執勤。1952年胡蜂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CVA-18),並在1955年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1956年胡蜂號再重編為反潛航艦(CVS-18),多次參與北約的海上演習,亦曾多次回收雙子座計畫的太空艙。 • 胡蜂號在1972年退役除藉,並在1973年出售拆解。
建造和早年服役 • 胡蜂號在1942年3月18日於霍河造船廠開始建造,其時艦名仍為奧里斯卡尼,舷號為CV-18。9月15日,胡蜂號航空母艦 (CV-7)被擊沉。為紀念美軍戰損,海軍在11月13日決定將舷號CV-18的航空母艦更名為胡蜂號;而奧里斯卡尼最終用以命名舷號CV-34的航空母艦。 • 1943年8月17日,胡蜂號下水,並在同年11月24日服役。稍後胡蜂號在美國東岸試航,並訓練艦員,隨後返回波士頓作最後檢修。1944年1月10日,胡蜂號前往漢普頓錨地,並在31日前往千里達試航,於2月27日返抵波士頓。[3] • 同年3月初胡蜂號啟程前往西太平洋,先途經巴拿馬運河,於3月21日抵達聖地牙哥,並於此地搭載近200架飛機及2,800名陸戰隊,然後運往珍珠港。胡蜂號於4月4日抵達珍珠港,在卸載軍資後於近海訓練。5月3日,胡蜂號與艾塞克斯號及聖哈辛托號一同前往馬久羅,在8日抵達。[3]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編輯] 馬利安納群島 • 胡蜂號等抵達馬久羅時,由於美國海軍第五艦隊中的其他航空母艦尚未全數返回,亦需時休整,為善用時間,胡蜂號、艾塞克斯號及聖哈辛托號臨時組成第六分隊(Task Group 58.6),由第二分隊的阿爾弗雷德·蒙哥馬利(Alfred E. Montgomery)少將指揮,前往空襲南鳥島及威克島。19及20日,胡蜂號等先空襲南鳥島,再於26日空襲威克島,然後返回馬久羅,於6月1日抵達。[4][5] • 美軍此時正籌劃進攻菲律賓;陸軍航空隊分別於6月3日及9日空襲帛琉、沃萊艾島(Woleai)及雅浦島。6日第58特遣艦隊前往空襲馬利安納群島,以削弱日軍空中力量。胡蜂號編屬蒙哥馬利指揮的第二分隊,同行艦有旗艦碉堡山號、蒙特利號及卡伯特號。[6]11日四支分隊空襲了關島、天寧島及塞班島;到12日克拉克的第一分隊調往空襲關島,而胡蜂號等三支分隊則繼續轟炸天寧島與塞班島。13日各支分隊繼續轟炸諸島,為即將登陸美軍清場。14日晚第一與第四分隊暫時調往北方,空襲小笠原群島;[7]而美軍陸戰隊則在15日開始登陸塞班島,由胡蜂號等兩支分隊繼續支援。
菲律賓海海戰 • 主條目:菲律賓海海戰 • 1944年5月27日,艾塞克斯號(CV-9)、聖哈辛托號(CVL-30,右後方)及胡蜂號(背景)剛於日前空襲威克島,正返回位在馬久羅的母港。三艦此時正轉向迎風準備派遣飛機執勤,可以看見前方艾塞克斯號的飛行甲板上停放著多架SB2C俯衝轟炸機和TBF復仇者式轟炸機。在返回馬久羅後,胡蜂號便調往馬利安納群島參與菲律賓海海戰。 • 美軍登陸塞班島之際,小澤治三郎正執行豊田副武的阿號作戰計畫,試圖與美軍艦隊決戰,以扭轉劣勢;而雷蒙德·斯普魯恩斯則一直在搜索小澤艦隊。18日斯普魯恩斯發現日本艦隊離開菲律賓,前來支援馬利安納,即時預備迎擊日本艦隊,並召回北上小笠原群島的兩支分隊。四支分隊在當日正午於塞班島以西海域會合,並開始搜索日軍的第一機動艦隊。[8][9]6月18日下午,日軍偵察機發現美軍第58特遣艦隊。小澤治三郎欲善用日機較遠的續航距離,命艦隊避開美軍攻擊範圍,留待19日與關島的日機一舉進攻;而此時斯普魯恩斯仍未得悉日軍艦隊確實位置。密茲契於半夜提議艦隊向西前進,使航空母艦可趕及在19日早上進入作戰半徑,派飛機攻擊日軍艦隊,但斯普魯恩斯以掩護塞班島登陸部隊為先,命艦隊於晚上繼續向東撤,待日出後才再向西推進,以免遭遇日軍埋伏。日出前,日軍偵察機多次發現美軍艦隊,但美軍仍未掌握日軍動向。[10]次日菲律賓海海戰爆發。 • 19日早上5時30分,一架從蒙特利號起飛的F6F戰鬥機發現兩架日機,並擊落一架,海戰正式展開。[11]6時30分,貝勒森林號在關島發現日機,稍後艦隊派飛機空襲當地,並殲滅關島機場的日機。[12]7時30分,日軍偵察機發現第四分隊部分艦隻,但後續偵察機被艾塞克斯號及蘭利號等擊落。小澤稍後在8時30分、56分、10時及11時派出四波攻擊,每波攻擊的出擊架次分別為69架、128架、47架及82架(大鳳號及翔鶴號均於早上出擊後被潛艦攻擊,下午沉沒)。[13] • 第一波攻擊由西面直指美軍艦隊,於10時被李中將的戰艦雷達發現;23分艦隊開始派戰機攔截。此時日機離艦隊只有72英里(116公里),但卻因浪費過多時間重整陣形,令美軍戰機得以及時爬升攔截。[13]最終日機多半被艾塞克斯號、企業號、列星頓號、碉堡山號、科本斯號及普林斯頓號等的戰機擊落;[14]只有一架日軍轟炸機成功突圍,在49分投彈命中南達科他號。這也是整場海戰中日軍僅有的一次直接命中;而日機第一波攻擊只有27架成功返航。[15]
日軍第二波攻擊在11時7分為美軍雷達所發現;半小時後艾塞克斯號的F6F率先迎擊,而胡蜂號等其他航艦的F6F則在稍後加入。正午日軍的六架彗星式轟炸機成功突破攔截網,並先後攻擊碉堡山號及胡蜂號。炸彈在胡蜂號上空不遠爆炸,殺死一人,擊傷12人,但未影響飛機升降。最後美軍擊落最少70架飛機;而日機只有31架飛機成功返航。[16]日軍第二波攻擊在11時7分為美軍雷達所發現;半小時後艾塞克斯號的F6F率先迎擊,而胡蜂號等其他航艦的F6F則在稍後加入。正午日軍的六架彗星式轟炸機成功突破攔截網,並先後攻擊碉堡山號及胡蜂號。炸彈在胡蜂號上空不遠爆炸,殺死一人,擊傷12人,但未影響飛機升降。最後美軍擊落最少70架飛機;而日機只有31架飛機成功返航。[16] • 第三波攻擊由北面進攻,在下午近1時為美軍發現。此次美軍戰機未能有效攔截,只擊落七架飛機;幾架日軍轟炸機更突破防守,向艾塞克斯號投彈,但無一命中。[17] • 第四波攻擊於下午2時由南面進攻,33架往北攻擊美艦,另外49架則留在關島西南海面索敵;此時美軍戰機正降落補油,攔截再次失效,部分日軍轟炸機得以切入美軍艦隊。23分後,胡蜂號被兩架日機投彈攻擊,但及時迴避,未有受損;碉堡山號亦遭兩架日機攻擊,也沒有受損。與此同時,艾塞克斯號、科本斯號及大黃蜂號的飛機前往攻擊關島,並追擊降落該處的日機,擊落30架;成功降落的19架日機亦受重傷,最終只有九架飛機可繼續使用。[18]整日戰鬥,日軍損失接近315架飛機,其一面倒之戰況,使美軍戲稱當日戰鬥為「馬利安納射火雞大賽」。 • 6月20日,第四分隊被派往攻擊關島一帶的日軍據點,而胡蜂號等另外三支分隊,則往西追擊日軍艦隊。下午3時40分,企業號的偵察機發現小澤的艦隊。雖然無線電訊號不清,密茲契仍即時命艦隊預備派出機隊攻擊,冒險在入黑後收回飛機。[19]57分,密茲契終於接收到完整的偵察報告,並在4時5分確認日軍艦隊位置,下令艦隊派飛機前往攻擊。[20]21分,胡蜂號等航空母艦派出216架飛機升空,只有普林斯頓號暫時待命,在稍後派飛機作第二波攻擊。[21]小澤勉強派出75架飛機迎戰,同時拋棄油船,加速撤退,並准許各艦單獨機動迴避。[22]稍後胡蜂號率先攻擊落後的油船,並擊沉兩艘;貝勒森林號及約克鎮號的轟炸機成功以魚雷擊沉飛鷹號航空母艦;企業號嘗試攻擊長門號戰艦及最上號重巡洋艦,但無一命中;瑞鶴號航空母艦則先後被企業號、約克鎮號及聖哈辛托號派出的機隊攻擊受損,一度下令棄船,但艦體實際損傷不大,且損管得宜,棄船命令不久後便取消;碉堡山號、蒙特利號及卡伯特號的機隊略過剛被胡蜂號機隊攻擊的油船,繼續往西索敵,最終輕傷千代田號及榛名號。[23]海戰結束後,日軍第一機動艦隊只剩下35架飛機可用。[24] • 此時美軍飛機開始返航,並在晚上8時45分開始降落。密茲契下令軍艦開啟所有照明,並命驅逐艦向天發射信號彈;而航空母艦則以探射燈引導飛機降落。[25]不過美軍飛機此時燃油短缺,爭先降落,秩序大亂;部分飛機更誤判驅逐艦燈號為航空母艦,幾乎與之相撞。[26]混亂到近11時終於結束,美軍單在降落時就意外損失了80架飛機,而戰損只有20架。[27] • 20日艦隊繼續搜索落水的飛行員,並預備向西追擊。凌晨碉堡山號及企業號先派夜間偵察機索敵;日出後各艦再派後續偵察機。[28]此時小澤艦隊早已遠去,已超出美軍航母的作戰距離,且密茲契仍忙於搜索機師;但斯普魯恩斯仍希望艦隊可追擊受創的日軍艦隻,故命李的戰艦先行前往追擊,並臨時調胡蜂號及碉堡山號掩護戰艦,其他艦隻則在稍後跟上。[29]最終美軍仍未有發現,加上驅逐艦燃油短缺,艦隊在晚上開始撤退,並在22日於海上補油,於23日返回塞班島。[30]同日胡蜂號等艦往埃尼威托克休整,於24日抵達。而克拉克的第一分隊則再往空襲小笠原群島,於27日返回埃尼威托克。[31]
關島、天寧島及小笠原群島 • 6月30日,戴維森(Ralph E. Davison)少將接替蒙哥馬利指揮第二分隊,改以胡蜂號為旗艦;而富蘭克林號則在早前23日加入分隊。[32]當日胡蜂號的第二分隊與克拉克的第一分隊離港,於7月4日再次空襲小笠原群島;[32]再於6日轟炸關島及羅塔島。[32]7月9日美軍佔領塞班島,而胡蜂號等繼續空襲關島及天寧島。21日及24日美軍分別登陸關島北部及天寧島,並於8月10日及2日佔據兩島。胡蜂號則在7月23日改為空襲雅浦島、烏利西及帛琉,於27日撤返休整。[32]29日,富蘭克林號由第二分隊調往第一分隊繼續作戰;而約克鎮號則由第一分隊調到第二分隊。第二分隊最終在8月2日返抵埃尼威托克。[32]8月4日,胡蜂號與第一分隊再往空襲小笠原群島,並在5日攻擊後返回埃尼威托克休整待命。[32] • [編輯] 菲律賓 • 8月26日,小威廉·海爾賽接替斯普魯恩斯,指揮美軍艦隊。由於海爾賽為第三艦隊司令,故快速航空母艦編隊亦更名為第38特遣艦隊(Task Force 38)。胡蜂號編入老約翰·席德尼·麥凱恩中將指揮的第一分隊,並擔任旗艦,同行艦有大黃蜂號、科本斯號及蒙特利號;[33]29日艦隊離開埃尼威托克。胡蜂號的第一分隊與第二及第三分隊前往菲律賓;而第四分隊則往小笠原群島。[34]9月6日至8日,胡蜂號等空襲了帛琉;又於9日至10日空襲民都洛及薩蘭加尼灣。[34]由於缺乏目標,海爾賽改命艦隊於12日攻擊米沙鄢群島等地。[34]14日胡蜂號的第一分隊前往帛琉,在途中再空襲呂宋。15日貝里琉戰役及莫羅泰島戰役爆發,胡蜂號的第一分隊支援登陸莫羅泰島的美軍;而第四分隊則支援帛琉。21至24日,艦隊空襲呂宋各地的港口,然後撤退。29日胡蜂號在馬努斯島補給休整。[35]
台灣空戰 • 10月2日,胡蜂號等第一分隊艦隻離港,在10月8日在海上與另外三支分隊會合,前往空襲沖繩島。[35][36]10日艦隊大舉攻擊沖繩,出擊架次高達1,396架,重創沖繩港口。此時豊田副武估計美軍將空襲台灣,命在台的福留繁預備迎戰;當時日軍駐台戰機約有230架。[37] • 一如日軍所料,12日美軍艦隊往南空襲台灣。海爾賽派胡蜂號的第一分隊空襲台灣南部;第二分隊空襲台灣北部;第三分隊空襲台灣中部;第四分隊則集中攻擊高雄。清晨各艦派戰機作第一波攻擊;福留繁則派戰機攔截,同時派轟炸機攻擊美軍航母,台灣空戰爆發。美軍在空戰明顯佔優,第一波攻擊後,日軍只剩下60架戰機可用;第二波攻擊後更全被摧毀,沒有戰機可迎戰第三波攻擊;福留繁的指揮部亦在空襲後夷為平地。傍晚日軍魚雷機發現美軍艦隊,陸續展開攻擊,但無一成功,更損失42架。美軍當日出擊數達1,378架次,只損失48架飛機。[38] • 10月13日,艦隊再次空襲台灣,出擊數下降至974架。傍晚美艦隊被日軍攻擊;富蘭克林號艦島受損,無人傷亡;而坎培拉號重巡洋艦則被魚雷重創,要由拖船協助離開戰場。14日艦隊派146架戰機及100架轟炸機再次攻擊台灣,順道掩護坎培拉號撤退;陸軍航空隊則在中國大陸出動109架B-29轟炸機轟炸高雄。當晚日軍魚雷轟炸機再次夜襲,休士頓號輕巡洋艦被魚雷重創,一度下令棄船;由於兩艘受創巡洋艦離台灣及先島群島僅90英里(145公里),海爾賽於15日命三艘巡洋艦及八艘驅逐艦組成拯救小隊,協助兩艦拖行;又派科本斯號及卡伯特號作空中支援。艦隊則緩緩向西南撤走。[39] • 10月15日第四分隊往空襲呂宋;日軍則於當日及16日再次空襲拯救小隊;休士頓號於16日再被一枚魚雷擊中,入水超過6,300噸,艦長一度決定棄船,但同行驅逐艦決定繼續拖行。此時東京電台稱美軍第三艦隊已受重創。海爾賽得悉後,認為日軍誤判拯救小隊為第三艦隊,索性順水推舟,以拯救小隊作餌,引誘日軍攻擊,命第二及第三分隊埋伏。16日早上,日軍命那智號及足柄號等由瀨戶內海出發,往南追擊,卻在沖繩外海被碉堡山號兩架飛機攻擊。此時福留繁得悉美軍航空母艦未有受損,命巡洋艦隊即時撤退。美軍埋伏雖然失敗,兩艘重創軍艦仍得而撤走,在27日終於抵達烏利西環礁(Ulithi)。[40] • 10月17日,胡蜂號往南航行,以支援美軍重奪菲律賓;而小澤治三郎則命艦隊阻止美軍登陸,並以自身航空母艦為餌,引開美軍艦隊,由栗田健男的第二艦隊到雷伊泰攻擊美軍登陸部隊;稍後因此引發雷伊泰灣海戰。18日胡蜂號與第四分隊空襲馬尼拉。[35]美軍在20日開始登陸獨魯萬市,而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則在當日下午登上灘頭,宣告自己重返菲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