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 likes | 988 Views
一、 前 言. 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 探索我们的宇宙 国际天文年 2009. 二、7月22日日全食. 1. 日全食的基本知识. ① 关于太阳. 不同样貌的太阳. 200 万 K. 150 万 K. 6 万 ~8 万 K. 100 万 K. 太阳的内部结构. 主要由 氢 ( 75 % ) 氦 ( 25 % ) 所组成 由内而外可分为 日 核 → 辐射层 → 对流层 →. 太阳大气层. 属于太阳的表面 光谱颜色以黄色为主 由内而外分别是 光球层 → 色球层 → 日 冕 →.
E N D
INTERNATIONALYEAROFASTRONOMY 探索我们的宇宙 国际天文年 2009
1.日全食的基本知识 ① 关于太阳
不同样貌的太阳 200万K 150万K 6万~8万K 100万K
太阳的内部结构 主要由氢(75%)氦(25%)所组成 由内而外可分为 日核 → 辐射层 → 对流层 →
太阳大气层 属于太阳的表面 光谱颜色以黄色为主 由内而外分别是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
光球层 散发太阳光的主要区域 视为太阳的表面 米粒组织及黑子等表面活动皆在此处, 其平均范围约1500km 半径约为500km 温度约6000K
色球层 光球层之上 温度较光球层高,密度及光度远不如光球层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半径约为500km 温度从4200K升至数万K
亮度极暗,地球上只能在日全食之时才可观测得到亮度极暗,地球上只能在日全食之时才可观测得到 组成物质为失去电子的原子核 温度自50万K~350万K之间。 亮度不及光球层百万分之一 厚约太阳半径的1.3倍, 温度约100万K。 日冕
日食时可观测的太阳现象 太阳黑子(Sunspots) 米粒组织(Granulation) 日珥(Prominences) 日闪(Flare) 日冕活动(Coronaactivities) 太阳风(Solarwind) 贝利珠 钻石环
太阳黑子 太阳表面颜色较深的区域 温度较表面低约4500K 常成群出现,分为本影区及半影区 成因与太阳自转及磁场的分布有关 其形成数目与形成纬度分布有着11年之周期变化
日珥(Prominence) 太阳盘面常见突出边缘的发光丝状结构,连接色球及日冕的气体。 日珥多发生于黑子附近,是因强烈磁场作用而喷发的游离化气体,多呈圆弧状,平均高度数十万公里。 变化情形可持续几小时到几周或几个月 日全食时可观测到。
日珥 太阳表面物质喷射形成圆弧状之型态
太阳风(Solarwind) 高速的离子气体(氢离子或称质子,电子等粒子)被吹离太阳者被统称为太阳风。 当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时,在高纬度形成极光。
② 日食的种类 日环食 日全食 日偏食
日全食 日偏食 日环食
③ 日食发生的成因 日食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当月亮恰好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且太阳─月亮─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遮蔽阳光,月球影子落在地球上,因而发生日食。
日食与神 • 古时人类缺乏天文学知识,以为日食是由于天狗食日,或灾难的降临,而会在日食时举行特别的仪式。
日、地、月的轨道关系 • 黄道:地球绕太阳的公转面 • 白道:月球绕地球的公转面 • 黄道面与白道面的交角为 4°57′-5°19′平均为5°9′
5°09′ ③ 日食发生的规律 黄白交角 全世界每年最多可发生5次日食,最少2次。但对于某一地点而言,平均每三年左右就可以看到一次日偏食,三百多年才能看到一次日全食。
日食限 • 日食发生时间必定在农历初一 ( 朔 ) 前后;但因为白道与黄道之间,平均有5°9 ′的夹角,所以并非每逢朔都会发生日食,只有当月亮离黄道面 15.4~18.5 度以内时,才会发生日食,这个范围称为「日食限」。
苏州日全食 • 根据天文学家预报,2009年7月22日上午将发生重大天象─日全食,这是近百年来全世界观赏的日全食中持续时间最长,观测人数最多,景色最为壮观的一次。苏州处在中心食带的最佳观测区,上次在苏州看到的日全食发生在434年前的明朝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5月10日),下次则要到2309年6月9日才能见到。
初亏 复圆 食甚 食既 生光 日食的三种类形: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 过程各不相同 ④日全食的主要过程 日环食 日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