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368 Views
普通话等级测试 语音讲座 主讲 · 四中 · 陈骏. 语音概说. 在普通话测试中,语音包括以下内容 : 1 、声母 2 、韵母 3 、声调 4 、音节 5 、变调 6 、轻声 7 、儿化. 一、声母. 普通话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共 22 个 ( 21 个由辅音充当):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E N D
在普通话测试中,语音包括以下内容: 1、声母 2、韵母 3、声调 4、音节 5、变调 6、轻声 7、儿化
一、声母 普通话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共22个 (21个由辅音充当):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i chi shi r z c s 零声母
★按发音位置可将声母分为三大类七个部位: a、唇音(以下唇为主动器官),细分为: • 双唇音:上下唇闭合构成阻碍——b p m • 唇齿音:也作齿唇音,下唇上齿靠拢构成阻碍—— f
b、舌尖音:以舌尖为主动器官,细分为 • 舌尖前音:舌尖向上(下)门齿背接触或接近构成阻碍——z c s • 舌尖中音:舌尖和上齿龈(即上牙床)接触构成阻碍——d t n l • 舌尖后音:舌尖向硬腭的最前端接触或接近构成阻碍——zhi chi shi r
c、舌面音:以舌面为主动器官,细分为: • 舌面前音:舌面前部向硬腭前端接触或接近构成阻碍——j q x • 舌面后音:也作“舌根音”舌根向硬腭和软腭得交界处接触或接近构成阻碍——g k h
★按发音方法可将声母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五种:★按发音方法可将声母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五种: a、塞音:成阻时发音部位完全形成闭塞,持阻时气流积蓄在阻碍的部位之后,除阻时受阻部位突然解除阻塞,使积蓄的气流透出,爆发破裂成声。普通话共有6个塞音:b p d t g k
b、擦音:成阻时发音部位之间接近,形成适度的间隙,持阻时,气流从窄缝中间摩擦成声,除阻时发音结束。普通话有6个擦音:fh x shi si r
c、塞擦音:是以“塞音”开始,以“擦音”结束。由于塞擦音的塞和擦是同部位的,塞音的除阻阶段和擦音的成阻阶段融为一体,两者结合得很紧密。普通话有6个塞擦音:j q zhi chi z c
e、边音:舌尖和上齿龈稍后的部位接触,使口腔中间的通道阻塞;持阻时声带振动,气流从舌头两边与上腭两侧、两颊内侧形成的夹缝中通过,透出成声;除阻时发音结束。普通话只有一个舌尖中的边音:le、边音:舌尖和上齿龈稍后的部位接触,使口腔中间的通道阻塞;持阻时声带振动,气流从舌头两边与上腭两侧、两颊内侧形成的夹缝中通过,透出成声;除阻时发音结束。普通话只有一个舌尖中的边音:l
二、韵母:普通话的韵母共有39个,可分为三类二、韵母:普通话的韵母共有39个,可分为三类 a、单韵母(10个):a o e ê i u ü -i(前) -i(后) er b、复韵母(13个):ai ei ao ou ia ie ua uo üe iao iou uai uei c、鼻韵母(16个):an en in ün ang eng ing ong ian uan üan uen iang uang ueng iong
汉语音韵学还根据韵母开头的实际发音把韵母分为“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四类。汉语音韵学还根据韵母开头的实际发音把韵母分为“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四类。 开口呼(15个):a o e 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ê -i(前) -i(后) er 合口呼(10个): u ua uo uai uei uan uen uang ueng ong 齐齿呼(9个):i ia ie iao iou in ian iang ing 撮口呼(5个): ü üe üan ün iong
三、声调:普通话的声调分为四声,即阴、阳、上、去。三、声调:普通话的声调分为四声,即阴、阳、上、去。 现代汉语声调五度标音法 5 4 3 2 1 阴平55 阳平35 上声214 去声51
阴平(55):高平调,发音时,声带绷到最紧,始终没有明显变化,保持高音。阴平(55):高平调,发音时,声带绷到最紧,始终没有明显变化,保持高音。 • 阳平(35):高升调,发音时,声带从不松不紧开始,逐渐绷紧,到最紧为止,发音由不低不高升到最高。 • 上声(214):降升调(曲折调),发音时,声带从略微有些紧张开始,立刻松弛下来,稍稍延长,然后迅速绷紧,但没有绷到最紧。发音过程中,发音主要表现在低音段1-2度之间,成为上声的基本特征。上声的音长在普通话四个声调中是最长的。 • 去声(51):全降调,发音时,声带从紧开始,到完全松弛为止,声音由高到低。其音长为四声中最短。
四、音节: 即普通话中声母和韵母组合构成的发音单位。 普通话常用音节有400个。按开、齐、合、撮分为四类。其中开口呼音节179个,齐齿呼音节83个,合口呼音节114个,撮口呼音节24个。
五、变调:包括上声变调和“一” “不” 变调两类。
a、上声变调: • 上在非上前,变半上(降调,211); • 上上相连,前上变阳平(升调,35); • 三个上声相连,如果后面没有其他音节,也不带什么语气,末尾音节一般不变调,开头、当中音节有两种变调: • 词语结构是“双单格”时,前两个音节变为阳平(35),如:手写体、展览馆、管理组、选举法、洗脸水、打靶场、水彩笔、勇敢者; • 词语结构是“单双格”时,开头音节处在被强调的逻辑重音时,读作半上(211),当中音节变为阳平,如:党小组、冷处理、小两口、老保守、撒火种、耍笔杆、纸老虎、小拇指。
b、一不(七八)变调 • “一”变调:去声前变阳平,非去声前变去声,单念或处在词句末尾时不变,表序数(第一)时不变。 • “不”变调:去声前变阳平。 • “一”嵌在重叠的动词中间,“不”夹在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夹在动词和补语之间,属次轻音,轻读,其声调依稀可见,依后一个音节产生变调。
六、轻声: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由于他长期处于口语轻读音节的地位,失去了原有声调的调值,又重新构成自身特有的音高形式,听感上显得轻短模糊。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例如:哥哥、婆婆、姐姐、弟弟。说它“特殊”是因为这种变调总是根据前一个音节声调的调值决定后一个轻声音节的调值,而不论后一个音节原调调值的具体形式。六、轻声: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由于他长期处于口语轻读音节的地位,失去了原有声调的调值,又重新构成自身特有的音高形式,听感上显得轻短模糊。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例如:哥哥、婆婆、姐姐、弟弟。说它“特殊”是因为这种变调总是根据前一个音节声调的调值决定后一个轻声音节的调值,而不论后一个音节原调调值的具体形式。
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不能独立存在,固定读轻声的单音节助词、语气词也不例外。绝大多数轻声现象表现在一部分老资格的口语双音节词中,长期读作“重·最轻”的轻重音格式,使后一个音节的原调调值变化,构成轻声调值。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不能独立存在,固定读轻声的单音节助词、语气词也不例外。绝大多数轻声现象表现在一部分老资格的口语双音节词中,长期读作“重·最轻”的轻重音格式,使后一个音节的原调调值变化,构成轻声调值。
轻声是轻而短的音节,短促是其实质。轻声调值有以下两种形式:在非上声后为短促的低降调(31),如:他的、红的、坏的;在上声之后为半高平调(44),如:我的、斧子、马虎、喇叭等。轻声是轻而短的音节,短促是其实质。轻声调值有以下两种形式:在非上声后为短促的低降调(31),如:他的、红的、坏的;在上声之后为半高平调(44),如:我的、斧子、马虎、喇叭等。
七、儿化:普通话的儿化现象主要是由词尾“儿”变化而来。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儿”(er)失去了独立性,“化”到前一个音节上,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前面音节里的韵母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我们把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称作“儿化韵”。七、儿化:普通话的儿化现象主要是由词尾“儿”变化而来。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儿”(er)失去了独立性,“化”到前一个音节上,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前面音节里的韵母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我们把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称作“儿化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