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likes | 1.11k Views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病理教研室 张玉华. 正常解剖结构图. 子宫壁的组织结构:. 内膜 : 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 子宫腺 ). 功能层:受激素调节有 周期性 变化 基底层:增生、修复功能层. 分层. 肌层 :平滑肌. 子宫底、体:浆膜 其余:纤维膜. 外膜. 增生期子宫内膜(高倍镜). 分泌早期子宫内膜(高倍镜). 分泌晚期子宫内膜(高倍镜). 第一节 子宫疾病 一、慢性子宫颈炎 病 原 体 :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 临床表现 :白带过多,阴道镜可见子宫颈粘膜充血。 病理类型 : 1 、子宫颈糜烂 2 、 子宫颈腺体囊肿
E N D
第九章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病理教研室 张玉华
子宫壁的组织结构: • 内膜: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子宫腺) 功能层:受激素调节有周期性变化 基底层:增生、修复功能层 分层 • 肌层:平滑肌 子宫底、体:浆膜 其余:纤维膜 • 外膜
第一节 子宫疾病 一、慢性子宫颈炎 病 原 体: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 临床表现:白带过多,阴道镜可见子宫颈粘膜充血。 病理类型: 1、子宫颈糜烂 2、子宫颈腺体囊肿 3、子宫颈息肉 4、子宫颈肥大
1、子宫颈糜烂: 真性糜烂:鳞状上皮坏死、脱落,形成缺损 假性糜烂:表面有子宫颈管内柱状上皮被覆 肉眼:淡红色、光滑(正常) 鲜红色粗糙(单纯性糜烂) 颗粒状或小乳头状(乳头状糜烂) 镜下:
子宫颈糜烂 正常子宫颈
2、子宫颈腺囊肿(纳博特囊肿Nabothian cyst) 形成机制:增生的鳞状上皮阻塞了宫颈腺体开口 粘液潴留于腺腔 腺体扩大成囊状 肉眼:宫颈外口处有单个或多个灰色透明的囊泡, 直径多在2~3mm,内含清彻之粘液。 镜下:
3、子宫颈息肉: 形成机制: 长期炎症刺激 颈管粘膜上皮、腺体及间质局限性增生 肉眼: 突向粘膜表面、带蒂小肿物 镜下:
4、子宫颈肥大 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使宫颈肥厚增大,可比正常大2-3倍,质硬,表面光滑。
二、子宫内膜增生症 • 好发年龄:青春期或更年期 • 病因: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失调 雌激素分泌过高 子宫内膜过度增生 • 肉眼:子宫内膜弥漫性增厚达0.5~1cm,甚至息肉状突起 • 镜下:单纯性增生 腺瘤型增生 非典型增生
三、子宫颈癌(Carcinoma of the cervix) 好发年龄:40~60岁 发 病 率: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50%以上) 病因:早婚、多产、性生活紊乱、宫颈裂伤、 包皮垢及HPV感染(16、18型)等。 组织来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或子宫颈管 粘膜柱状上皮、柱状上皮下的储备细胞 好发部位:子宫颈鳞-柱上皮交界带 主要表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接触性出血
三、子宫颈癌 大体类型 ⑴糜烂型:病变处粘膜潮红、呈颗粒状、质脆,触之易出血。组织学: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 ⑵外生菜花型:癌组织主要向子宫颈表面生长,形成乳头状或菜花状突起,表面常有坏死形成浅表溃疡 ⑶内生浸润型:癌组织主要向子宫颈深部生长,使子宫颈前后唇增厚变硬,表面常较光滑。 ⑷溃疡型:癌组织除向宫颈深部浸润外,表面同时有大块坏死脱落,形成溃疡,似火山口状。
宫颈癌组织学类型: (1)子宫颈鳞状细胞癌:90%,多为中度分化 原位癌 早期浸润癌: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 无血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浸润癌:浸润深度超过基底膜下5mm,并有 临床表现 (2)子宫颈腺癌:约占10%左右,多为子宫 颈管内膜腺癌
宫颈高分化鳞癌(高倍示:病理性核分裂和细胞间桥)宫颈高分化鳞癌(高倍示:病理性核分裂和细胞间桥)
宫颈癌扩散 1.直接蔓延:向上 子宫颈 向下 阴道穹隆及阴道壁 向两侧 宫旁及盆壁组织 向前后(晚期) 膀胱和直肠 2.淋巴道转移(最常见) 子宫旁淋巴结 闭孔 髂内 髂外 髂总 骶前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晚期) 3.血道转移:肺、骨及肝
膀胱 子宫颈癌 直肠 宫颈癌侵犯子宫体、膀胱和直肠(大体)
临床病理联系 • 早期无症状 • 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接触性出血 • 白带增多,腥臭味 • 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 • 子宫膀胱瘘或子宫直肠瘘
第二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 • 一、葡萄胎 • 二、侵袭性葡萄胎 (恶性葡萄胎 ) • 三、绒毛膜上皮癌
一、葡萄胎(水泡状胎块) 好发年龄:20岁以下、40岁以上 发病率:1/150次妊娠 发病机制: 23X+空卵(复制) 完全性 23X+23X+空卵 46XX或46XY 23X+23Y+空卵 部分性 46XY+23X 69XXY或69XXX 23X+23Y+23X 病理变化 肉眼:宫腔内绒毛肿大,形成大小不等的半透明水 泡,水泡之间有结缔组织相连,形似葡萄。
一、葡萄胎 镜下:葡萄胎有三个特点: ①绒毛间质高度水肿; ②绒毛间质内血管消失; ③绒毛膜滋养层上皮细胞增生。 细胞滋养层细胞 合体滋养层细胞
二、侵袭性葡萄胎 • 来源:继发于葡萄胎,也可开始即为侵袭性葡萄胎。 • 肉眼: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 • 镜下:子宫肌层中有水肿状绒毛,但常见出血坏死,滋养层细胞增生的程度和异型性常超过良性葡萄胎。 • 临床:患者血、尿HCG持续阳性,如侵袭并破坏血管可使阴道持续或间断性不规则出血。 • 扩散:侵袭性葡萄胎可经血道转移至肺、脑,部分转移至阴道壁或外阴。 • 预后:该病对化疗敏感,治愈率高。
三、绒毛膜上皮癌 • 来源:50%继发于葡萄胎后,25%发生于流产后,20%发生于正常分娩后,5%发生于早产和异位妊娠。 • 好发年龄:20~30岁 • 病理变化 肉眼:癌结节多位于子宫底,单个或多个,暗红或紫蓝色,常突入宫腔内。 镜下:①癌组织由高度增生、异型性明显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和合体滋养层细胞构成; ②无绒毛结构; ③无间质血管; ④癌组织常有明显的出血坏死。
三、绒毛膜上皮癌 • 扩散:局部直接蔓延 转移:早期血道转移(肺和阴道壁最常见, 其次为脑、肝、脾、肾等) • 临床病理联系 葡萄胎刮宫后或产后数月出现持续性阴道不规则出血 子宫增大; 尿HCG阳性,血中HCG持续升高; 转移到肺可出现咯血,转移到脑可出现头痛、抽搐、瘫痪 • 预后:绒毛膜癌是恶性度很高的肿瘤,原来常以手术治疗为主,多在一年内死亡。自应用化疗后,治愈率明显提高,死亡率降至2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