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第四节 水痘

第四节 水痘.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儿科教研室. [ 概述 ]. 一、 定义 二、 发病情况 三、 历史源流 四、临床表现及证候特点 五、鉴别诊断. 一、 定义:. 水痘是由外感时行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 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 为其特征。. 二、 发病情况:. 1 、发病季节: 2 、发病年龄: 3 、流行特点: 传染源是水痘病毒。 传播通过接触传染源或飞沫传染。 4 、预后 :. 三、 历史源流. 宋以前,水痘与天花、麻疹混称。 宋代 《 小儿药证直诀 》 始按五脏分为水疮、脓疮。 明代以后有了鉴别,如:

amand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节 水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节 水痘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儿科教研室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2. [概述] 一、 定义 二、 发病情况 三、 历史源流 四、临床表现及证候特点 五、鉴别诊断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3. 一、 定义: • 水痘是由外感时行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为其特征。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4. 二、 发病情况: 1、发病季节: 2、发病年龄: 3、流行特点: 传染源是水痘病毒。 传播通过接触传染源或飞沫传染。 4、预后: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5. 三、 历史源流 • 宋以前,水痘与天花、麻疹混称。 • 宋代《小儿药证直诀》始按五脏分为水疮、脓疮。 • 明代以后有了鉴别,如: • 徐春甫《古今医统》把天花叫正痘,为与水痘鉴别。 • 吴谦的《医宗金鉴》详述水痘的病因、证候特点、治疗。 • 陈飞霞的《幼幼集成》关于预防要忌用姜辣、禁冷浴。 • 南宋张季明《医说》中就提到“其疮皮薄如水疮,破而易干者,谓之水痘。”故对水痘的病名,应是南宋时期就提出来了。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6. 四、临床表现及证候特点 • 1、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开始多有发热、头痛、流涕、咳嗽等症状, 经1~2天后,从头面部发际开始,继而到躯干、四肢出现红色丘疹,大如米粒,逐渐增大,形成隋园形水疮,此水疱透明、浆液澄清。 经过3~4天后,水疱逐渐干枯结痂。 又经过3~4天后,结痂脱落。 整个病程约1~2周。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7. 有何证候特点?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8. 四、临床表现及证候特点 • 2、证候特点: (1)强调疹子的分布:呈向心性分布,头面、躯干为多,四肢少,水痘常长在眼睑粘膜、唇鼻粘膜、头发缝内。(天花为逆心性分布) (2)出疹特点:丘疹、疱疹、结痂分批出现,出无渐次,此起彼落,在同一时期内患儿身体的同一部位内可见有丘疹、水疱、结痂 。 (3)疹子形态:水痘透明、浆液澄清、顶尖而园、无痘箕,脱痂后无痕迹。 (4)具有搔痒感,易抓破感染,化脓后损害皮层较深者,可留下痕迹。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9. 五、鉴别诊断 1、天花:皮疹分布呈离心性,皮疹较园、较坚实,中央凹陷明显,各疹大小相似。 2、脓疱疮:分布多在四肢,疱疹较大,化脓,发生夏秋季节,起病缓。 3、丘疹性荨麻疹:疹小质地坚实、呈离心性分布,痒甚,反复出现,主要见于婴儿。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10. [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11. 一、病因 • 《小儿药证直诀》:天行时气引动胎毒。 • 《古今医统》热毒熏蒸皮肤。 • 《张氏医通》风热郁结肌表。 • 《医宗金鉴》湿热酿成,发于皮肤。 • 传统中医---------时邪病毒。 • 现代医学---------水痘病毒。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12.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 • 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在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而潜伏体内的病毒受到某些刺激后复发引起起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13. 致病性和免疫性 • 水痘: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口、咽、结膜、皮肤等处侵入人体。 • 病毒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进入血液散布到各个内脏继续大量增殖。 • 经2~3周潜伏期后,全身皮肤广泛发生丘疹,水疱疹和脓疱疹,皮疹分布主要是向心性,以躯干较多。 • 皮疹内含大量病毒,感染的棘细胞(Prickle cell )内生成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 • 水痘消失后不遗留疤痕,病情一般较轻,但偶有并发间质性肺炎和感染后脑炎(0.1%)。细胞免疫缺陷、白血病、肾脏病或使用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的儿童,病情较严重。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14. 致病性和免疫性 • 带状疱疹:是潜伏在体内的VZV复发感染。 • 由于儿童时期患过水痘愈合,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感染神经节中,当机体受到某些刺激,如发热、受冷、机械压迫,使用免疫抑制剂、X光照射,白血病及肿瘤等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或低下时,导致潜伏病毒激活,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在皮肤上沿着感觉神经的通路发生串联的水疱疹,形似带状,故名。 • 多发生于腰腹和面部。1~4周内局部痛觉非常敏感,有剧痛。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15. 二、病理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16. 病理特点 • 1、时邪多夹湿邪而至: • 湿邪粘腻,不易速去,故表现为疹子分批出现,不能一发即尽。 • 2、主要干犯肺脾: • 其证候只是涉及肺、卫、气,表现较轻浅。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17.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分型证治 四、其他治法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18. 一、辨证要点 1、痘形小而稀疏,痘色红润,疱内浆液清亮,或伴微热:为透邪达表之征。(水痘) 2、痘形大而稠密,痘色紫暗,疱浆较混,伴有壮热:为邪传于里之征象,多见于体弱小儿而复感邪毒者。 3、疱疹作痒为偏风邪,水疱晶亮而大为偏湿邪。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19. 二、治疗原则 疏风清热,佐以解毒利湿。 水痘重证,气营受累, 治以清热凉营解毒。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20. 三、分型证治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21. 1、风热轻症 • 表现:(1)有外感风热的特点:(2)皮疹特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明显,点粒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3)神清微烦。 •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除湿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22. 1、风热轻症 • 方药:银翘散加减。 • 加减:根据以下几种情况,适当加减: • (1) 夹湿邪的多少:如滑石、土茯苓、苡仁 • (2) 皮疹痒甚者:加刺藜、僵蚕、白藓皮、虫退、地肤子等。 • (3) 抓破感染:加野菊花、公英、贯众、蚤休等。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23. 2、热毒重证 • 表现: • (1)全身症状重:毒热炽盛:壮热烦渴,面赤唇红,便秘溲赤,或神昏谵语。 • (2)局部表现:痘疹稠密,其色紫暗,疱浆混浊。 • 此证为由时邪热炽盛,内犯营分所致。 • 治则:清热凉营解毒。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24. 2、热毒重证 • 方药:清胃解毒汤 • (升麻、黄连、黄芩、生石膏、生地、丹皮)也可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 加减: • 若湿浊内盛,苔厚腻---加滑石、苡仁、土茯苓 • 疹色紫暗----加紫草、山栀 • 口干明显----麦冬、芦根 • 便秘-----大黄、枳实、玄明粉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25. 四、其他治法(略) • [护理与预防] • [小结] 第三章 时行疾病 水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