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k likes | 1.9k Views
真菌性皮肤病. 扬州大学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李燕华. 真菌病( mycosis )是由真菌( fungus )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 10 万种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 200 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
E N D
真菌性皮肤病 扬州大学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李燕华
真菌病(mycosis)是由真菌(fungus)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病(mycosis)是由真菌(fungus)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 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
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pH 5~6.5。真菌不耐热,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 • 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uld)两大类,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uld)两大类, • 酵母菌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 • 霉菌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 • 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致病真菌: 病源性真菌 条件致病真菌 • 根据侵犯部位: 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皮、毛、甲)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 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 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 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
深部真菌病 •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 • 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菌,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使用的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感染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真菌性皮肤病的流行因素 • 传染方式(直接、间接) • 个体因素 • 卫生状态 • 气候环境
头 癣 (tinea capitis) • 头癣(tinea capitis)是指累及头发和头皮的皮肤癣菌感染。 • 根据致病菌种类和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脓癣和黑点癣四种类型。 • 头癣主要通过与癣病患者或患畜密切接触而传染,共用污染的理发工具、帽子、枕巾等物品也可间接传染。
黄癣 俗称“瘌痢头”。由许兰黄癣菌所致。
皮损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淡黄红色斑点,覆薄片状鳞屑,以后形成黄豆大小的淡黄色痂皮,周边翘起,中央紧附着头皮形如碟状(黄癣痂),除去痂皮其下为潮红糜烂面,扩大后可融合并形成大片。皮损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淡黄红色斑点,覆薄片状鳞屑,以后形成黄豆大小的淡黄色痂皮,周边翘起,中央紧附着头皮形如碟状(黄癣痂),除去痂皮其下为潮红糜烂面,扩大后可融合并形成大片。 • 真菌在发内生长,造成病发干燥无光泽,变脆易折断. • 毛囊破坏,毛发脱落并形成大片永久性秃发,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 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伴轻度瘙痒,皮损处散发出特殊的鼠臭味。
黄癣 典型损害为碟形硫磺色黄癣痂,中心有毛发贯穿,发无光泽,参差不齐。久之可形成萎缩性瘢痕,造成永久性秃发。
白癣 最常见。又名小孢子菌头癣。 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所致。
皮损初起为群集的红色小丘疹,很快向四周扩大成灰白色鳞屑斑,圆形或椭圆形,而后附近出现数片较小的相同皮损。病发于高出头皮2~4mm处折断,残根部包绕灰白色套状鳞屑(菌鞘),后者由真菌寄生于发干而形成。患者有程度不同的瘙痒。白癣一般无炎症反应,至青春期可自愈,这与青春期皮脂腺分泌活跃,皮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对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本型不破坏毛囊,故不造成永久性秃发,愈后不留瘢痕。皮损初起为群集的红色小丘疹,很快向四周扩大成灰白色鳞屑斑,圆形或椭圆形,而后附近出现数片较小的相同皮损。病发于高出头皮2~4mm处折断,残根部包绕灰白色套状鳞屑(菌鞘),后者由真菌寄生于发干而形成。患者有程度不同的瘙痒。白癣一般无炎症反应,至青春期可自愈,这与青春期皮脂腺分泌活跃,皮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对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本型不破坏毛囊,故不造成永久性秃发,愈后不留瘢痕。
白癣 • 典型损害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之灰白色鳞屑性斑片。表面的病发多在距头皮3-4mm处折断,病发根部有一白色菌鞘。
黑点癣 主要由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和须毛癣菌引起。 为多数散在点状鳞屑斑,病发出头皮即折断,呈黑色小点状。 本病发展缓慢,可终年不愈,愈后可留瘢痕形成、脱发。 可发生于儿童或成人。
皮损初起为散在的鳞屑性灰白色斑,以后逐渐扩大成片。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断发残根留在毛囊内,毛囊口处断发呈黑点状,故称黑点癣。皮损炎症轻,稍痒。病程发展缓慢,可久病不愈。由于本型属发内型感染,故愈后留有局灶性脱发和点状瘢痕。皮损初起为散在的鳞屑性灰白色斑,以后逐渐扩大成片。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断发残根留在毛囊内,毛囊口处断发呈黑点状,故称黑点癣。皮损炎症轻,稍痒。病程发展缓慢,可久病不愈。由于本型属发内型感染,故愈后留有局灶性脱发和点状瘢痕。
黑点癣 为多数散在点状鳞屑斑,病发出头皮即折断,呈黑色小点状。
脓癣(kerion) • 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是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发的头皮强烈感染性变态反应。 • 皮损初起为成群的炎性毛囊丘疹,渐融合成隆起的炎性肿块,质地软,表面有蜂窝状排脓小孔,可挤出脓液。 • 皮损处毛发松动,易拔出。常伴耳后、颈、枕部淋巴结肿大,轻度疼痛和压痛;继发细菌感染后可形成脓肿,亦可引起癣菌疹。 • 由于本型可破坏毛囊,愈后常引起永久性秃发和瘢痕。
脓癣 • 典型的损害是化脓性毛囊炎。形成暗红色境界清楚的圆或椭圆形脓肿,表面柔软,有波动感,表面可形成多个蜂窝状排脓小孔。愈后有瘢痕形成
实验室检查 标本:取黄癣的黄癣痂或病发。 黄癣病发内可见发内菌丝或关节孢子。 黄癣痂中可见鹿角菌丝及孢子;
实验室检查 标本:取白癣的“菌鞘”发。 白癣病发外包绕着密集镶嵌排列的圆形孢子;
实验室检查 标本:取黑点癣的点状断发做标本。 黑点癣为发内成串排列的链状孢子,孢子较大。
实验室检查 伍德灯检查 黄癣呈暗绿色荧光,白癣为亮绿色荧光,黑点癣无荧光。
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根据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和滤过紫外线灯检查,头癣的诊断一般不难。 • 本病应与脂溢性皮炎、头皮银屑病、头皮脓皮病等进行鉴别。
治疗 • 采用综合疗法。 • 包括剪发、洗发、搽药、服药、消毒等 • 疗程2个月左右。
治 疗 剪发 尽可能将病发剪除,1次/周,连续8周 。 洗发 用硫磺香皂或2%酮康唑洗头,1次/日连用60天 搽药 可用2%碘酊、1%联苯苄唑溶液或霜剂、5%~10%硫磺软膏、1%特比萘芬霜等外用于头皮,每天2次,连用60天
治疗 服药 灰黄霉素 灰黄霉素儿童10~20mg/(kg·d),成人600~800mg/d,分2~3次口服,疗程2~3周; 特比萘芬特比萘芬儿童62.5~125mg/d,成人250mg/d口服,疗程4~6周。 伊曲康唑伊曲康唑儿童3~6mg/(kg·d),成人200mg/d口服,疗程4~6周;
治 疗 • 消毒 患者使用过的毛巾、帽子、枕套等生活用品应煮沸消毒。 • 脓癣治疗 除内服抗真菌剂外,急性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皮质激素,如有细菌感染需加用抗生素。注意不宜切开引流。 • 小片病灶 行拔发治疗。
体癣、股癣 体癣(tinea corporis)指发生于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其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 股癣(tinea cruris)指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属于发生在特殊部位的体癣。
病因 • 主要由红色毛癣菌(T. rubrum)、须癣毛癣菌(T. mentagrophytes)、犬小孢子菌等感染引起。 • 本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自身感染(先患手、足、甲癣等)而发生。
本病夏秋季节多发。 • 肥胖多汗、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为易感人群。
(一)体癣 • 皮损初起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之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境界清楚,皮损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境界清楚的环状或多环状,边缘可分布丘疹、丘疱疹和水疱,中央色素沉着。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起的皮损炎症反应明显,自觉瘙痒,可因长期搔抓刺激引起局部湿疹样改变或浸润肥厚呈苔藓样变。
临床表现 基本损害为丘疹、水疱和丘疱疹,组成圆形或类圆形的红斑,中心常消退,边缘进展,形成环状损害,边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