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k likes | 2.05k Views
第四章 存货( 1 ). 第一节 存货的确认和计价. 一、存货的概念和分类 二、存货的确认 三、存货的计价. 一、存货的概念和分类. (一)存货的概念 存货是指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在产品,或将在生产经营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 料、物料等。. 存货是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有形资产: (一)为销售而储存的有形资产,如商品、产成品、在产品、半成品等。 (二)为耗用而储存的有形资产,如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备品备件等。. (二)存货的分类
E N D
一、存货的概念和分类 • 二、存货的确认 • 三、存货的计价
一、存货的概念和分类 (一)存货的概念 存货是指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在产品,或将在生产经营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 料、物料等。
存货是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有形资产: (一)为销售而储存的有形资产,如商品、产成品、在产品、半成品等。 (二)为耗用而储存的有形资产,如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备品备件等。
(二)存货的分类 1.按存货的经济用途分类 2.按存货的存放地点分类 3.按存货的取得来源分类
一个项目要确认为存货,首先要符合存货的概念,其次要同时符合存货的两个确认条件:一是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一个项目要确认为存货,首先要符合存货的概念,其次要同时符合存货的两个确认条件:一是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 注:一项资产确认首先具备可定义性,其次是符合资产确认的两个基本条件。
确认一项货物是否属于企业存货, 标准是看企业对其是否具有法人财产权 (或法定产权)。
凡在盘存日期法定产权属于企业的物品,不论其存放在何处或处于何种状态,都应确认为企业的存货;反之,凡是法定产权不属于企业的物品,即使存放于企业,也不应确认为企业的存货。凡在盘存日期法定产权属于企业的物品,不论其存放在何处或处于何种状态,都应确认为企业的存货;反之,凡是法定产权不属于企业的物品,即使存放于企业,也不应确认为企业的存货。
典型例题分析: 1、下列各种物资中,应当作为企业存货核算的有( )。 A、委托加工材料 B、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C、低值易耗品 D、在产品 E、工程物资 答案:ABCD
2、判断题: • 存货范围的确认,应以企业对存货是否具有法定所有权和是否存放在本企业为依据。 • 答案:错
3、下列各项物品中,属于企业的存货有( )。 A、在途材料 B、委托加工材料 C、自制半成品 D、特种储备物资 E、受托加工物资 答案:ABC
三、存货的计价 存货的计价是指对收入存货、 发出存货及结存存货的价值计量, 它是存货核算的关键。
学习思路: 1、取得时计价 2、发出时计价 3、期末计价
(一)收入存货的计价 存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入账。 存货的实际成本是指库存存货达到可以使用或可出售状态以前直接或间接发生的有关支出,即历史成本。
1.购入存货的计价 (1)购货价格(2)附带成本(3)税金
一般情况下外购的存货入账价值 = 采购成本+其他成本 其中“采购成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采购费用”。 (1)采购价格 (2)采购费用 (3)其他税金
2.其他方式取得存货的计价 (1)自制的存货 自制的存货入账价值=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 其中“采购成本”是自制的存货耗用的外购原材料的成本,“加工成本”=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2)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 (3)盘盈的存货
举例(一): 某商品流通企业购进商品,买价100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发生运费30万元、包装费10万元,则该企业商品购进时,存货的入账价值( )万元 A.1005 B.1000 C.1035 D.1045 答案: B 分析:商品流通企业购进商品而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 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计入存货成本
1 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设先收到的存货先售出或先耗用,并根据这种假设的成本流转顺序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进行计价的方法。
2 加权平均法 以数量为权数,计算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价,并以此作为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的单价。
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月初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实 际成本)÷(月初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收入 存货的数量) 月末结存存货成本 = 月末结存存货数量 ×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 = 本月发出存货数量 ×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 月初结存存货成本 +本月收入存货成本 -月末结存存货成本
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15 000+29 000)÷(1 500+2 500) = 11(元) 月末结存存货成本= 1 000×11 =11 000(元)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 = 3 000×11=33 000(元) =(15 000+29 000)- 11 000 = 33 000(元)
3 移动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又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每次收到存货时,立即根据库存存货的数量和总成本,计算出新的平均单位成本,并在随后依此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原有存货成本+本批收入存货实际成本) ÷(原有存货数量+本批收入存货数量) 本批发出存货成本 = 本月发出存货数量×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4 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假设后收到的存货先售出或先耗用,并根据这种假设的成本流转顺序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进行计价的方法。
其他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 个别计价法 • 计划成本法 • 零售价法
毛利率法(主要适用于商业批发企业) 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上期实际(或本月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结存成本 销售净额=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扣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入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注意:该法在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应按照其它计价方法,先计算月末存货成本,然后倒挤该季度的销售成本, 再计算第三个月结转的销售成本。
例:某企业存货的日常核算采用毛利率计算发出存货成本。该企业2002年1月份实际毛利率为30%,本年度2月1日的存货成本为1200万元,2月份购入存货成本为2800万元,销售收入为3000万元,销售退回为300万元。该企业2月末存货成本为()万元。例:某企业存货的日常核算采用毛利率计算发出存货成本。该企业2002年1月份实际毛利率为30%,本年度2月1日的存货成本为1200万元,2月份购入存货成本为2800万元,销售收入为3000万元,销售退回为300万元。该企业2月末存货成本为()万元。 该企业2月末存货成本 =(1200+2800)-(3000-300)×(1-30%) =2110万元。
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概念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指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即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价;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
(1)这里所讲的“成本”是指存货的历史成本,即按前面所介绍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存货计价方法(如先进先出法等)计算的期末存货价值。
(2)这里所说的“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预计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并不是指存货的现行售价。
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类推 A、如果是待售的存货(如商品或产成品,特殊情况下需出售的材料),可变现净值的公式是: 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 注意,公式中“估计售价”、“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是指商品或产品(特殊情况下需出售的材料)的估计售价、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 B、如果是待耗的存货(如原材料),可变现净值的公式是: 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估计完工成本-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
2.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比较的基本方法 (1)单项比较法 (2)分类比较法 (3)总额比较法
“存货跌价准备”账户 借方 存货跌价准备 贷方 冲减已计提跌价准备 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 成本的差额 已提取跌价准备
如果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不需作 账务处理。 如果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则应进 行有关的账务处理。
企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 借:管理费用 贷:存货跌价准备
当存在一项或若干项情况时,应将存货帐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1、已霉烂变质的存货 2、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 3、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转让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存货 4、其他足以证明已无转让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存货
企业将存货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时: 借:管理费用(存货的账面价值) 存货跌价准备(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等(存货的账面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