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山西师范大学 乔玉成

人体解剖学教案. 听觉器官. 山西师范大学 乔玉成. 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 位听器 )包括前庭器和听器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机能虽然不同,但结构上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位听器 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内耳是 接受声波和位觉 刺激的感受器,外耳和中耳是传导声波的装置。. 一、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 3 部分。. 耳 廓. 形似漏斗,由弹性软骨作支架,表面覆以皮肤。耳廓下端是耳垂,此处有软骨。. 外耳道.

amal-conway
Download Presentation

山西师范大学 乔玉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体解剖学教案 听觉器官 山西师范大学 乔玉成

  2. 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位听器)包括前庭器和听器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机能虽然不同,但结构上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位听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内耳是接受声波和位觉刺激的感受器,外耳和中耳是传导声波的装置。

  3. 一、外耳 •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3部分。

  4. 耳 廓 • 形似漏斗,由弹性软骨作支架,表面覆以皮肤。耳廓下端是耳垂,此处有软骨。

  5. 外耳道 指外耳门至鼓膜之间的管道,长约2.5厘米。外1/3是以软骨为支架,内2/3以颞骨为基础的骨部。外耳道的内面覆以皮肤,皮肤生有细毛、皮脂腺和耵眝腺。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通道。

  6. 鼓 膜 是一椭圆半透明的纤维组织薄膜,灰色,直径约1厘米,位于耳道底。具有光泽和较强的韧性。它除了分隔外耳和中耳外,还具有传导声波的作用。

  7. 二、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3部分。为一含气的、不规则的、互相通连的腔隙,内覆粘膜,位于颞骨岩部和颞骨乳突内,是声波传导的重要部分 。

  8. 鼓室上隐窝 鼓膜

  9. 1.鼓室 • 位于颞骨岩部,外壁是鼓膜,内壁以封闭前庭窗和蜗窗的结构与内耳相邻,内前方有通咽的咽鼓管口,后通乳突小房,中间有3块听小骨,由外向内分别是锤骨、砧骨和镫骨。鼓室壁和上述结构均覆有粘膜。3块听小骨以关节、韧带连接成听骨链,锤骨柄接鼓膜,镫骨底封闭前庭窗,当声波振动鼓膜时,听小骨依次振动,通过前庭窗传至内耳。

  10. 砧骨 锤骨 镫骨 听小骨

  11. 2.咽鼓管 咽鼓管是连接咽腔和鼓室的扁形管道,长约3.5厘米,内端开口于鼻咽部侧壁的咽鼓管咽口,平时闭合,吞咽时管口开放,使鼓室和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以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

  12. 3.乳突小房 • 位于颞骨乳突内,是蜂窝状的含气小腔,向前以小孔通鼓室,当患中耳炎时,炎症可蔓延至此。

  13. 三、内耳 • 内耳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由一系列复杂的管道组成,又称迷路。迷路又分为骨迷路与膜迷路两部分。 骨迷路是颞骨岩部里的骨性弯曲隧道;膜迷路是位于骨迷路内的膜性小管和小囊,两者形态基本一致。 膜迷路是封闭的管和囊,内含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间隙里有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交通。内耳是前庭蜗器的主要部分,位听觉感受器就位于其中。

  14. 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两者之间的腔隙内充满外淋巴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两者之间的腔隙内充满外淋巴 膜迷路内含有内淋巴 骨迷路 膜迷路

  15. 骨迷路由骨密质构成。自前内向后外分为3部分,即耳蜗、前庭、骨半规管。相应的膜迷路由前向后也分3部分:即蜗管、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骨迷路和膜迷路的对应关系。膜迷路3个部分里分别有感受听觉和位置觉的感受器与第8对脑神经通连。骨迷路由骨密质构成。自前内向后外分为3部分,即耳蜗、前庭、骨半规管。相应的膜迷路由前向后也分3部分:即蜗管、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骨迷路和膜迷路的对应关系。膜迷路3个部分里分别有感受听觉和位置觉的感受器与第8对脑神经通连。

  16. 1.骨半规管和膜半规管 骨半规管是3个互相垂直的“C”形小管,分别称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每个骨半规管的两端称骨脚,一为单骨脚,另一为壶腹骨脚,壶腹骨脚的膨大部称骨壶腹,其中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成一个总骨脚,因此,3个骨半规管只有5个口通连前庭。

  17. 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与之形状相似只是管径较小。与骨壶腹相对应的膨大部分称膜壶腹,膜壶腹壁上有隆起的壶腹嵴。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接受旋转运动开始和终止时的刺激。它主要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毛细胞的毛插入顶部的胶质层(称终帽)内,毛细胞周围有前庭神经末梢分布。

  18. 2、前庭及内部的椭圆囊和球囊 前庭是位于骨迷路中部的空腔,后面有5个孔通骨半规管,前面有孔通耳蜗,外侧壁即中耳鼓室的内侧壁,壁上有前庭窗和蜗窗,内侧壁有前庭神经穿过,腔内有椭圆囊和球囊。 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在后上方,球囊在前下方。椭圆囊与膜半规管相通连;球囊与蜗管相通连,两囊之间也有细管相通。

  19. 椭圆囊和球囊 在椭圆囊内的底和前壁上有椭圆囊斑,在球囊的前壁上有球囊斑,它们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囊斑由毛细胞、支持细胞和表面有钙盐结晶(称位觉砂)的胶质膜构成,前庭神经末梢伸入其间 。 椭圆囊斑 壶腹嵴 球囊 椭圆囊 球囊斑 总膜脚 蜗管

  20. 椭圆囊 球囊

  21. 3、耳蜗内的骨蜗管和蜗管 耳蜗形如蜗牛,尖称蜗顶,朝向前外;底称蜗底朝后内,由骨性的蜗螺旋管围绕蜗轴盘旋两圈半构成,后方与前庭相通连。蜗轴向蜗螺旋管内伸出菲薄的骨片,称骨螺旋板;蜗轴内有血管、蜗(螺旋)神经节及其末梢。

  22. 蜗顶 蜗螺旋管 蜗孔 前庭阶 蜗管 鼓阶 蜗轴 骨螺旋板

  23. 蜗管是套在蜗螺旋管里的膜性盲管,断面呈三角形,它将蜗螺旋管的内腔分隔为上、下两部,上部称前庭阶,下部称鼓阶。故耳蜗内共有3条螺旋形管道,即上方的前庭阶,起于前庭并连于中耳的镫骨底;下方是鼓阶,与前庭阶在蜗顶处借蜗孔相通,终于蜗窗的第2鼓膜;中间是蜗管。蜗管是套在蜗螺旋管里的膜性盲管,断面呈三角形,它将蜗螺旋管的内腔分隔为上、下两部,上部称前庭阶,下部称鼓阶。故耳蜗内共有3条螺旋形管道,即上方的前庭阶,起于前庭并连于中耳的镫骨底;下方是鼓阶,与前庭阶在蜗顶处借蜗孔相通,终于蜗窗的第2鼓膜;中间是蜗管。

  24. 蜗管尖端是盲端,下端与球囊相通连,三壁均为膜性。上壁为蜗管前庭壁(又称前庭膜);外壁较厚,血管丰富,与骨蜗管的骨膜相结合;下壁为蜗管鼓壁(又称螺旋膜或基底膜),是连接骨螺旋板与外壁的结缔组织膜,又称膜螺旋板或基底膜。基底膜上有以毛细胞和支持细胞为主构成的螺旋器,即听觉感受器。在螺旋器上方有悬浮在内淋巴中的胶质膜,称盖膜。毛细胞周围有蜗神经末梢分布。蜗管尖端是盲端,下端与球囊相通连,三壁均为膜性。上壁为蜗管前庭壁(又称前庭膜);外壁较厚,血管丰富,与骨蜗管的骨膜相结合;下壁为蜗管鼓壁(又称螺旋膜或基底膜),是连接骨螺旋板与外壁的结缔组织膜,又称膜螺旋板或基底膜。基底膜上有以毛细胞和支持细胞为主构成的螺旋器,即听觉感受器。在螺旋器上方有悬浮在内淋巴中的胶质膜,称盖膜。毛细胞周围有蜗神经末梢分布。

  25. 蜗管 蜗管的下壁的基底膜上有螺旋器(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 前庭膜 蜗神经节 蜗神经 外壁 螺旋器(Corti器) 基底膜 下壁 骨螺旋板

  26. (三)声波的耳内传导与听觉传导通路 • 听觉的产生包括声波的耳内收集、传导和由内耳螺旋器到听觉中枢的神经传导 。 声波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的镫骨底 → 前庭阶外淋巴 → 蜗孔 → 鼓阶外淋巴 → 蜗窗,外淋巴波动 → 蜗管内淋巴波动 → 螺旋器。

  27. 声波的传导 声波 蜗神经 空气传导

  28. 听觉传导通路 • 螺旋器毛细胞的兴奋转为神经冲动 → 蜗神经末梢 → 蜗神经节(第1级神经元) → 蜗神经 → 脑桥蜗神经核(第2级神经元) → 外侧丘系 → 内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 → 听辐射 → 内囊 →颞横回 → 产生听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