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留侯論

留侯論. 王增梁編. 留侯論段落大意 3-1. 第一段: 採冒題法。以正反兩說,界定「勇」,並提出 「唯豪傑能忍,始足成大業」之意,籠定全文。 第二段: 入題。論圯上老人授書女深意,並反駁俗見,破除世人怪誕之說。 「其意不在書」是翻案之筆。. 留侯論段落大意 3-2.

amabl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留侯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留侯論 王增梁編

  2. 留侯論段落大意3-1 • 第一段: 採冒題法。以正反兩說,界定「勇」,並提出 「唯豪傑能忍,始足成大業」之意,籠定全文。 • 第二段: 入題。論圯上老人授書女深意,並反駁俗見,破除世人怪誕之說。「其意不在書」是翻案之筆。

  3. 留侯論段落大意3-2 • 第三段: 針對史書所稱「孺子可教」提出新意,認為老人因見張良不能忍,才藉著贈書的過程教他忍。 • 第四段: 藉由史實揭示「忍小忿而就大謀」的道理,以進一步說明老人教張良能忍的用心。

  4. 留侯論段落大意3-3 • 第五段: 以劉邦、項羽成敗的基本原因,論證「忍」字為張良一生成就之關鍵。 • 第六段: 餘波。針對太史公的疑惑,從相貌上印證「忍」。

  5. 論說文的起筆主要有兩種: • 破題法(開門見山法):文章一開始就明確提出論點。 • 冒題法(埋兵伏將法):環繞題旨逐層逼出。

  6. 翻案文章 • 對已成為歷史定見的事情而重新加以辨析的作品,稱為翻案文章。 n作品如:歐陽修之縱囚論 蘇軾之留侯論 王安石之讀孟嘗君傳 李翱之讀燕太子丹傳後

  7. 圯上老人與張良偶遇 授與太公兵書 佐劉邦成帝業 圯上老人與張良偶遇 拾履、納履、約期(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授與太公兵書 佐劉邦成帝業 蘇軾翻案之焦點

  8. 史記原案與留侯論翻案對照-1: • 以圯上老人為鬼物 • 圯上老人為秦時的隱君子 • 圯上老人考驗張良,認為「孺子可教」才授他兵書,助他成為王者師。(意在授書) • 圯上老人倨傲鮮腆而深折之,使張良有所忍,才稱許他「孺子可教」,至於授與兵書只是幌子。【意不在書(在忍)】

  9. 史記原案與留侯論翻案對照-2: • 張良佐劉邦成帝業,乃因獲得太公兵法之故。 • 張良因能忍小忿而就大謀,進而影響劉邦,助他定天下。 • 張良貌如婦人好女,與豪傑的形象不相稱,令人疑惑。 • 張良貌柔內剛,正是能忍的工夫造成的豪傑有志之士的能忍形象。

  10. 留侯論翻案 • 圯上老人為秦時的隱君子 • 圯上老人倨傲鮮腆而深折之,使張良有所忍,才稱許他「孺子可教」,至於授與兵書只是幌子。【意不在書(在忍)】 • 張良因能忍小忿而就大謀,進而影響劉邦,助他定天下。 • 張良貌柔內剛,正是能忍的工夫造成的豪傑有志之士的能忍形象

  11. 全文映襯: • 小勇─大勇 • 張良未忍,襲秦瀕死─張良能忍,興漢以復仇 • 鄭伯逆楚,句踐臣吳─張良為王者師 • 高祖能忍而勝─項羽不能忍而敗 • 高祖猶不能忍─張良能忍教之 • 張良狀貌外柔─張良志氣內剛

  12. 蘇軾散文之風格三變 • 早年學戰國策、孟子和賈誼、陸贄,並受其父縱橫雄奇文風的影響,顯得汪洋恣肆,崢嶸絢爛。 • 後來讀莊子,特別是被貶至黃州後佛老思想有所抬頭,風格為之一變,漸趨高曠超邁,瀟灑飄逸,但機變雄傑之氣,怨刺憤激之語,還時時顯露。

  13. 蘇軾散文之風格三變 • 至遠斥嶺外以後,受陶淵明詩文的薰陶,加上文字技巧臻於成熟,文風又一變,這時的散文如清風明月,一塵不染,表現出平淡自如,率真純淨的特色。 節錄自吳小林《唐宋八大家》,里仁書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