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有效教学与课堂诊断

有效教学与课堂诊断. 背景之一: 课堂教学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彰显. 在课堂教学、课堂管理、课堂文化、课堂监控、教师行为、课堂效能等课堂的各个层面活动中,我们的教师都感到了巨大的困惑。 探究式学习只适合在科学领域的科目中开展吗? 课堂气氛热烈就一定是合作探究吗? “自主合作探究”中老师应该加以控制吗?合作探究的次数越多越好吗?只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讨论,学生就可以有效地合作与探究吗?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老师一定不能介入吗? 课本以外的资料补充得越多,就越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吗?课件制作的越精美、越细致,就越能体现新的学习方式吗?

am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有效教学与课堂诊断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有效教学与课堂诊断

  2. 背景之一:课堂教学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彰显 • 在课堂教学、课堂管理、课堂文化、课堂监控、教师行为、课堂效能等课堂的各个层面活动中,我们的教师都感到了巨大的困惑。 • 探究式学习只适合在科学领域的科目中开展吗? • 课堂气氛热烈就一定是合作探究吗? • “自主合作探究”中老师应该加以控制吗?合作探究的次数越多越好吗?只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讨论,学生就可以有效地合作与探究吗?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老师一定不能介入吗? • 课本以外的资料补充得越多,就越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吗?课件制作的越精美、越细致,就越能体现新的学习方式吗? • 探究多了,练习少了,知识点如何牢固地掌握?课堂讲授还要不要,要讲多少?在我们目前普遍存在的大班中,能够实施新的学习方式吗?

  3. 背景之二:教学低效,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生却没有相应的发展背景之二:教学低效,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生却没有相应的发展 • 有效性是课改课堂教学的生命。 •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求和考虑的。而且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余文森) • “学生作为主体、有血有肉、有情感、有个性┄┄我们宁要真实地失败,也不要虚假的成功。”(杨再隋) • “学生是否主动、全面、全程、深度参与,外在活动状态与内在思维状态是否活跃,学习是否有效,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个纬度的目标上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是评价一堂课最根本的出发点。” (张伟忠)

  4. 背景之三:减负的压力 • 教育行政机构与社会的减负要求使我们习惯的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失去用武之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45分钟要质量成了唯一的选择。 • 决胜课堂

  5. 穿越玉米地——有效教学的一个隐喻 • 企业之间的竞争好比比赛穿越一块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第一要比谁穿越得快;第二要比在穿越过程中掰玉米,看最后谁掰得多;第三是在比赛过程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后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讲求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要全面、整体地考虑。

  6. 考量教学有效性的三个指标 • 速度——学习时间(长度)——投入 • 收益——学习结果(收获)——产出 • 安全——学习体验(苦乐)——体验

  7. 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学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 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

  8. 课堂诊断的意义 • “教学病理学” • 现实的课堂教学在什么意义上有问题?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确诊问题往往比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更重要。对课堂问题的的诊断,应建立在“教学病理学”的基础上。“教学病理学”由教育学专家石鸥教授提出。“教学病理学”是研究教学疾病和教学病理的教育学分支学科。“教学病理学”详尽地区分了教学疾病的类型,分析了致病的内源性、外源性病由,提出了教学疾病的诊治与预防的策略思想。

  9. 课堂教学诊断 • 望:观察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表现、情感、态度。 • 闻:师生在活动中交流发言和由此反映的思维状况。 • 问:课前课后对教师与学生访谈,了解其执教意图与学生内心的感受。 • 切: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探究发现执教老师的教学经验、特色和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0. 课堂教学诊断的价值取向 • 1.在系统考察、总结相关学科诊断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探索和生成新课程背景下课堂诊断的理论与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课堂诊断方法与策略; • 2.帮助教师掌握课堂诊断、教学监控技能与反思策略,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3.通过课堂诊断的方法与策略的实施,及时发现课堂问题症结,并能根据学科性质、课程要求以及学生状况对课堂进行迅速、合理的调整,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实现优化课堂的目的。

  11. "课堂教学诊断"的形式 • 体检:每位教师每学期一次的组内研究课。在我校教学常规管理中每学期要求教师完成“六个一计划“——对付顽症 • 急诊:临时通知的随堂课——考察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和应变能力 • 会诊:——一般运用于发现"重症"和"疑难杂症"。此时,由学校组织相关学科骨干教师、外校专家组成"会诊小组",通过听课,比较全面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会诊不仅指向教师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在课堂中的调控提出整改意见,而且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共同作用。

  12. 回访  对在诊断中出现问题较多或问题较严重者,我们一般在指出毛病,提出整改意见的一周内由教导处组织一次回访。回访大致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听课,二是听取教师汇报措施落实情况。教导部门通过观察了解整改效果,再给予新的建议。

  13. 跟踪疗法  对骨干培养对象、质量监控情况不佳的教师或主动要求诊断的教师采用的一种方法。时间长达1周~1月不等。通过每天或隔天的跟踪听课指出问题症结所在,不断督促指导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手段、方法、技巧加以改进,直至取得较好的效果。跟踪疗法  对骨干培养对象、质量监控情况不佳的教师或主动要求诊断的教师采用的一种方法。时间长达1周~1月不等。通过每天或隔天的跟踪听课指出问题症结所在,不断督促指导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手段、方法、技巧加以改进,直至取得较好的效果。

  14. 课堂教学诊断 步骤 • 1、课前说课   说课实质是教师展示自己授课意图的一种方式,它包括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具及媒体的使用、说教学过程。它对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能力大有裨益,亦是教学评价的重点参考依据。2、课中发现    诊断者根据教师中说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是否达到最优化匹配标准,同时对课上教师的教学细节、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照课堂评价标准加以评判,寻找尚需改进的方面。有时还辅以录音或录像记录。3、课后反馈   重放录音或录像,使教师及时、准确地获得反馈信息,教师本人先进行教学行为的自我反馈,诊断者再同教师共同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群策群力,指出努力方向,提出整改意见

  15. 课堂教学诊断的利器——课堂观察

  16. 观察前的准备 • 设定观察的目标:具体观察目标的不同,同样决定了观察者要观察的课堂的类型和具体采用的观察方法和技巧的选择。 • 了解要观察的课堂背景:观察者在进入课堂前,还需要与授课教师沟通有关课堂的其他方面的信息。比如教师授课的班级规模、学生成绩概况,甚至一些特殊学生的概况;还有具体授课的内容、授课的类型、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思路。这些信息有助于观察者从整体上把握观察时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观察前设定的目标从教师的角度理清资料的脉络。

  17. 课堂观察的理论准备——“有效教师的特征” • 与学生获得学业成就有关的9种教师特征: • ①清晰; • ②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 ③热诚; • ④任务导向,有效率的教学取向; • ⑤避免对学生严厉的批评; • ⑥间接的教学形态(不是直接告诉学生); • ⑦强调教学内容; • ⑧用结构性的叙述方式,使学生获得课堂内容的整体观念; • ⑨使用问题激发学生多样的认知层次。

  18. 课堂观察的两大类型

  19. 提问的数量 • 提问的认知层次 • 提问的方式 • 问题的指向 • 学生回答的方式 • 教师理答的方式 ……………… (1)教师的提问分析

  20. 前门 讲台 窗 时间片断 各个符号发生的时间依次是8:08, 8:10, 8:12, 8:14…… 学生1 A B B A A A A A… 学生2 A A A A A A A A… 符号代表的含义 A:独立连接电路 B:与他人一起连接 C:看他人做 D:独自做与学习任务无关的事 E:离开座位 学生3 A B B C C C C C… 学生4 A B B A C A A A… 后门 学生5 A B B A C D B A… 学生6 A A B A A A A A… (空位) 学生7 E B B A A D A A… (2)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

  21. 男15 男5 男3 男1 男23 男9 女11 女7 女17 男19 男21 女27 女25 女13 女24 男14 男8 男12 女6 女26 男16 男28 女4 女20 女22 女2 男10 男18 男29 学生的移动位置 课堂里的移动方式

  22. 17 8 3 5 16 1 23 43 29 41 36 24 35 7 30 40 18 14 11 26 13 4 19 15 27 42 28 10 33 20 39 32 21 25 34 2 31 22 38 6 12 9 37 说明:该图是1983年某班学生学习讨论关系图。全班43名学生中有4名没有加入到集体讨论,班内有5个讨论中心,其中29名学生可以全部连通。图中椭圆表示女生、矩形表示男生,数字是学号;箭头的方向表明该学生愿意主动和另一学生讨论。 可参见:顾泠沅,《教学实验论》,p17

  23. 教师的移动位置

  24. 编码体系 弗兰德斯语言互动分类分析体系(FJAC) 资料来源: Hopkins, D, A Teacher’ s Guide to Classroom Reseavch, 1993, p111)

  25. 对课堂观察指导的反思 1、观察是研究的起点。要研究学校问题,改进教学工作,必须坚持深入课堂,长期作深入细致的观察。 2、要学会观察和聆听,应当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术,充分占有事实和数据,努力读懂教师。有针对性的作个别化的指导. 3、定量观察问题及局限:对被观察者干扰,行为改变;测评标准漂移;测评晕轮效应,宽大效应;不稳定;缺乏弹性或表面化;定性观察更具灵活性和洞察力;然而耗时多,成本高. 4、要做好观察,仅有方法、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调整观察视角,改进思维方式。

  26. 推荐参考文献 1、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二版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