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如果明清社會變遷真那麼好,為何晚清政府卻如此不堪?

如果明清社會變遷真那麼好,為何晚清政府卻如此不堪?. 邱澎生 ( 2012/12/11 ). 明清社會變遷與早期全球化. 一 ‧ 轉變前夕的中國:前言、基調與變奏、 朝貢貿易體系 、 農業結構 與 人口遷移 二 ‧ 人員與物資的加速流轉: 商業合夥、 海外墾殖、 消費社會 三 ‧ 財貨流動的制度化過程: 工作倫理、商業規範、官商關係 四 ‧ 歷史變遷中的常識與偏見: 人生及宇宙觀 (世界觀)、中國觀、結論. 佚名繪, 1898 年 〈 時局圖 〉 , 《 文物中國史 ( 明清 )》 頁 248. 英國虎、沙俄熊、法國蛙、、日本太陽、德國腸(蛇?)、美國鷹. 四類可能的解釋.

althe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如果明清社會變遷真那麼好,為何晚清政府卻如此不堪?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如果明清社會變遷真那麼好,為何晚清政府卻如此不堪?如果明清社會變遷真那麼好,為何晚清政府卻如此不堪? 邱澎生(2012/12/11)

  2. 明清社會變遷與早期全球化 • 一‧轉變前夕的中國:前言、基調與變奏、朝貢貿易體系、農業結構與人口遷移 • 二‧人員與物資的加速流轉:商業合夥、海外墾殖、消費社會 • 三‧財貨流動的制度化過程:工作倫理、商業規範、官商關係 • 四‧歷史變遷中的常識與偏見:人生及宇宙觀(世界觀)、中國觀、結論

  3. 佚名繪,1898年〈時局圖〉,《文物中國史(明清)》頁248佚名繪,1898年〈時局圖〉,《文物中國史(明清)》頁248 英國虎、沙俄熊、法國蛙、、日本太陽、德國腸(蛇?)、美國鷹

  4. 四類可能的解釋 • 不可能,原因很明白:市場經濟不發達、閉關自守、天朝觀念、科技/軍備落後、人口壓力 … • 可能對,因為帝國主義:不平等條約 vs. 大象耳朵裏的跳蚤 vs.不平等,但帶來現代化 • 其實是倒楣,時運不佳而已:19世紀國內戰亂,特別是太平軍、清軍交戰對江南精華區的打擊,而此時西方科技與國力進展又特別快 • 是經濟中心另一波移轉,社會結構早有變動:19世紀廣州商業革命(郝延平《中國近代商業革命》);揚州徽商「漂廣東」(王振忠《千山夕陽》)廣州/香港/上海的資本連結;本課程各講

  5. 「令人吃驚的」中國人口與官員 1792-1794(乾隆57-59)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Macartney)英使團,驚訝地看到全世界人口最多國家:「喬大人處事非常精細認真,一般都是根據官方文件提供材料。他受特使之託,把中國大陸十五個省份的人口數字表(提)供給特使,印在本書附錄…但統計出來的最後數字如此大得可驚,以致仍然使人對他感到懷疑。人的腦子對於巨大數字總不容易一下子適應,例如關於行星的體積和距離的數字是絕對正確的…」

  6.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陪同使團的清政府官員天津道喬人傑(左上)和通州協副將王文雄(右下) • 斯當東(G.L. Staunton)《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葉篤義譯,上海書店,2005,頁225

  7. 帝國掠影:英國訪華使團畫家筆下的中國 英使團畫家筆下的喬大人 網頁: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88052.shtml (2009-11-19下載)

  8. 現代化論述的起源:專制、順從的中國 (接上)「但就由於它的數字巨大,不熟悉這門知識的人總對它有些懷疑。即使報告上可能有的錯誤,和統計數字可能有的誇大,打一個適當的折扣,無論如何,中國人還是占世界人口一個很大比例。這樣多的人口,在這樣廣袤的地面上,遵守著一個統一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有共同的語言文字和生活方式,俯首貼耳於君主一人的絕對統治之下…」

  9. 等待救贖:「閉關自守」論述的源頭 (接上文)「他們同世界其餘的人在許多方面有很大懸殊,他們閉關自守,同其餘世界無爭,但也不願同其餘世界有任何往來」(《英使謁見乾隆紀實》頁488-489) 「中國本部的國家收入據說稍低於二億兩白銀,折合英幣是六千六百萬英鎊…等於英國總收入的四倍,法國瓦解前總收入的三倍…這個統計表也是喬大人供給的,也印在本書附錄裏」(同上書,頁489)

  10. 大象與跳蚤: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比方 「大象耳中的跳蚤」(a flea in elephant’s ear):Paul A. Cohen(柯文、柯保安)《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大陸譯《在中國發現歷史》)第3章〈帝國主義:事實,還是迷思?〉的比方→大象般的中國,不因西方跳蚤入耳而受傷? 按:with a flea in one’s ear,以氣憤的語言(將人轟走)→大象是中國而跳蚤是西方,則西方小而「本領」高,中國雖不是因此受大傷,但18世紀世界地位不是因此而被「轟走」?

  11. 帝國主義:不同國家的策略異同 萄、西:潛駐澳門經商傳教;裝扮「呂宋」入閩。既利用也屠殺華人(1602-):西班牙在菲律賓、 荷蘭在印尼 英:廣州與舟山通商、走私鴉片、棉布傾銷、鴉片戰爭(商業戰爭)、〈南京條約〉(1842)… 俄:恰克圖貿易、北京潛設「俄羅斯館」(蔡鴻生《俄羅斯館紀事》)… 法:廣州通商、兩次英法聯軍…。美:廣州通商、 〈望廈條約〉(1844)、輸入華工建鐵路…。瑞典、德、奧地利…。巴西:蔗園輸入大量華工… 日本:copy cat 的帝國主義、東亞共榮圈(丸山真男《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軍國統治者的精神狀態〉)…

  12. 「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 通商口岸:五口通商、十一口通商… 租界:上海、蘇州、天津… 「治外法權」:上海會審公廨… 最惠國待遇:「利益均沾」原則 協定稅則:關稅、「子口稅」 內河航運權:長江… 賠款 割地 吳義雄《條約口岸體制的蘊釀—19世紀30年代中英關係研究》(北京:中華,2009)

  13. 租界內會審公堂審訊中國人,取自:《文物中國史(明清)》頁241租界內會審公堂審訊中國人,取自:《文物中國史(明清)》頁241

  14. 八國聯軍侵華路線圖,取自:《文物中國史(明清)》頁236八國聯軍侵華路線圖,取自:《文物中國史(明清)》頁236

  15. 圓明園大水法遺跡,取自:《文物中國史(明清)》頁222圓明園大水法遺跡,取自:《文物中國史(明清)》頁222

  16. 晩清自強運動:帝國主義的「副作用」 軍事/科技:師夷長技以制夷、自強運動 商業/工業/農業:商戰、實業救國、農學 政治:維新變法、立憲與地方自治 科技/知識/教育:譯書、西學、新式學堂 體力:運動救國、保種強國

  17. 運氣不好?19世紀國內外動亂 外國的一系列侵略:關稅喪失自主權;治外法權;割地;賠款 內部的長期戰亂:白蓮教;太平軍;回亂、捻亂 太平軍與清軍的交戰(1843成立拜上帝會→1851建太平天國、1853立都南京、1864天京陷,計13年),江南經濟精華區嚴重受創

  18. 太平天國前期形勢圖

  19. 太平天國後期形勢圖

  20. 1860年6月太平军攻克苏州城,并以苏州为首府,包括周围二十多个州县,建为苏福省。图为太平军在苏州的军营。该图为英国随军画师所绘制 (http://cyc6.cycnet.com:8090/xuezhu/his_photos/content.jsp?n_id=5753)

  21. 帝國主義在商業領域作用有限? Rhoads Murphy:中國「比印度足足大了兩倍…它實在是龐大得難以憾動,更不用說還想藉著它在沿海地區與少數外國人的邊際性接觸而產生轉型,無論那些少數的外國人是多麼地積極或有效率也是不可能的」;中國「本地商人足以用他們自己的策略(尤其是在中國人自己的地盤上時),打擊外國商人而在競爭中取得勝利,乃致仍能在自己的地盤上當家作主」(轉引柯保安《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頁148-149)

  22. 重估十九世紀清代商業革命 由「洋行」行商到洋行「買辦」:資本累積問題(侯繼明、郝延平) 銀元貨幣、內地設莊收茶絲、匯兌工具等一系列19世紀「中西共生」與「商業革命」(郝延平《中國近代商業革命》) 通商口岸與租界各種商業習慣的中西互動:外商教徐潤炒上海房產故事;台灣的美利士洋行(黃富三〈清代臺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臺灣風物》32,4(1982):104-136)

  23. 內地收茶、茶行買辦;綢緞洋貨店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歷史圖片卷》(2006)頁231-233

  24. 上海的美國揚子保險公司(1862)匯豐銀行:香港(1865.3)、上海(1865.4)上海的美國揚子保險公司(1862)匯豐銀行:香港(1865.3)、上海(1865.4)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歷史圖片卷》(2006)頁257-259

  25. 英國機器棉紗、棉布渴望中國市場 1840年3月,英國曼徹斯特商會主席及紡織業大商人莫克維卡(MacVicar)致書英國外交大臣:「中國每年從印度輸入棉花25萬包,並出產大量棉花以供自己消費。所有這些棉花都經婦女紡成棉紗,不用任何機械去幫助體力勞動。紗布品質惡劣。儘管中國人勤勞耐苦,勞動價格低廉,其成本總遠在我們所能供應他們的成本之上,因為我們是用機械技巧幫助勞動的…」

  26. 鴉片戰爭在英國:布商「工心計」 (接上文):「在這次對華交涉中…我迫切地懇求你…注意到將(對華貿易)可能擴張的程度。中國那麼龐大的人口,並且一般也是穿得很好的人民,是能夠成為我們製造品之最最重要的大量消費者的」(轉引嚴中平《中國棉紡織史稿》頁45)

  27. 競爭或是商戰?對中國棉織業的分析 1852年英國《密切爾報告書》(Mitchell Report, F. O. 17/287): 「當1842年新貿易開始的時候,我們應該牢記在心的頭一件事情是,我們即將和世界上最大的從事製造的民族開始競爭布匹了…(中國)每消費我們的棉布四十碼,必然是我們的布正好代替土製棉布四十碼…」

  28. 英國眼中的福建農民「製造家」 「中國每個小康之家都有織布機,這或許要算是世界各國中獨一無二的特殊國家了…就這樣,福建的農民不獨是一個農民,而且還是農藝家、製造家合而為一的人物…在莊稼收割以後,在下雨天,在田地無工可做或不能戶外勞作的時候…這些農夫就動員自己的妻子兒女乃至僱工在家從事紡織」 按:陳荊和《十六世紀菲律賓華僑》提及明末福建商人向菲島販賣棉布賺取西班牙白銀

  29. (續)英國調查書中的「男耕女織」 (接上)「一位曼徹斯特的製造家看到(中國)農舍那種原始的布機及其笨重的零件是會發笑的,可是這種布機完成了工作。而這個民族各自之勞動則代替了蒸汽動力,他們人數龐大,因而他們就勝過了蒸汽動力」(引嚴中平《中國棉紡織史稿》頁59-60) 按:馬克思《資本論》也曾引用《密切爾報告書》(卷3,頁413)

  30. 如何戰勝中國棉織業? 《密切爾報告書》:「沿海城市裏一部份富裕階級穿用我們的布匹…商店的賬房先生和店員穿用我們的布匹也相當普遍。洋布比同等的土布好染色而顯得光彩…富裕階級之所以穿洋布,也不是因為洋布好,而是…碰巧洋布比他們土布便宜罷了」(轉引嚴中平,1955:66)

  31. 洋布如何戰勝土布? 包世臣:「今則洋布盛行,價當梭布,而寛則三倍,是以布市消減…商賈不行,生計路絀」(《齊民四術》卷1 〈致前大司馬許太常書〉) 洋布不如土布耐穿、也不比土布溫暖,但卻比土布便宜。〈天津條約〉的子口稅規定,為洋商與洋貨運銷中國內地創立了一種保護備至的制度,形成「土貨負稅反較洋貨為重的奇異景象」(嚴中平,1955:54、61)

  32. 「曲折」,但真「古老、自然」嗎? 「在資本主義機製紗、布長期跌價的競爭之下,中國那古老的手工棉紡織業的解體,乃是很自然的。但這個解體過程也是相當曲折的」(嚴中平,1955:59) 進一步思考嚴中平的命題:確實「曲折」,但有多「古老」?(李伯重〈由男女並作到男耕女織〉),又有多麼「自然」?

  33. 「曲折」但卻不「自然」的選擇 機器生產「洋紗」(印紗、英紗、美紗、日紗)與「洋布」(印/英/美/日布)→洋紗取代土紗,到洋布取代土布的「曲折」歷程 農村/都市生產關係重組;上海的江南織布局;由官督商辦到商辦企業(嚴中平) 美國棉/科學農業‧農學校→紡織實業家穆藕初(1876-1943)故事 「自然」結果?晩清的錢與人遠離農村 (紡織廠+廢科舉/興學堂) →羅志田《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跡》(香港三聯,2009)〈廢科舉百年反思〉

  34. 曲折而自然?農村婦孺為「進步代價」 P. Auber引183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大班」向倫敦董事會報告:當時進口中國的棉紗「在廣州近郊的兩處和距廣州二十哩的一處地方民居中間引起了非常嚴重的騷動。他們家裏的婦女兒童過去是從事紡織的,這次他們大事埋怨進口棉紗剥奪了他們婦女兒童的生計。他們決計不用進口棉紗上機織布,並且宣布…要燒燬進入他們村莊的任何進口棉紗」(轉引嚴中平,頁63)

  35. 超越帝國主義與現代化的兩極論述 一、現代化在中國:「挑戰與回應」理論。 二、帝國主義在中國:「不平等條約」的論述。 大象與跳蚤的比方:帝國主義「有限論」 三、19世紀清代商業革命;揚州、徽州與廣州的資本連結;國際金融工具創新帶來的便利與風險 四、由19世紀國內長期戰亂、西方機器紡織品傾銷、茶葉與瓷器競爭力消退,到晚清工業化等內外因素,共同致使農業商品經濟的毁壞,並導致上海與其他都市租界地區的工業化與「現代化」 五、探究十六世紀以後明清社會變遷與早期全球化之間的複雜關係:制度化過程;常識與偏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