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507 Views
创造,成就教育的未来. —— 向明中学创造教育二十五年. 芮仁杰 . 一、向明中学教育概览 . 学校概况. 教育实业家马相伯先生创建,取名 “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附中 ” 法国人的教会学校. 创始于 1902 年 十九世纪 30 年代. 学校概况. 更名为向明中学(上海市重点中学) 向明初、高中脱钩 被命名为 “ 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 1949 年 1996 年 2005 年. 学校办学思想与特色. 上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办学思想: 坚持全面发展,发挥个性特长
E N D
创造,成就教育的未来 ——向明中学创造教育二十五年 芮仁杰
学校概况 教育实业家马相伯先生创建,取名“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附中” 法国人的教会学校 • 创始于1902年 • 十九世纪30年代
学校概况 更名为向明中学(上海市重点中学) 向明初、高中脱钩 被命名为 “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 • 1949年 • 1996年 • 2005年
学校办学思想与特色 • 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办学思想: 坚持全面发展,发挥个性特长 培养创造才能,造就四有人才
学校办学思想与特色 • 二十世纪90年代中,确立办学理念: 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成长
办学特点 和谐+特长创造
学校办学思想与特色 德育理念:感悟中体验自我,实践中塑造人格
德育理念 目标 理念:感悟中体验自我 实践中塑造人格 大德育文化 培养创造性人格 一大宗旨:厚德博学、明理向上、追求真善美 两大能力:生存和发展 三大意识:与时俱进、竞争合作、追求卓越 四大品性:适应性、责任性、自主性、创造性 五爱教育:爱祖国、爱自然、爱科学、爱他人、爱自己 工作模式:明理→实践→体验→感悟→升华→明理 基础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基本) 爱国、民族精神教育(关键) 理念、信念教育(核心)
学校办学思想与特色 教学理念:教学中培养思维,思维中凸现个性
教学理念 实践新课程理念,建立多元课程体系,构建创造教育为特色的课程框架。 • 一个整体思路: 重点高中学生创造潜能发挥、创造素质的提高,符合新时期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个别化适应性教育要求,体现学校创造教育特色,符合STS思想的课程框架,着重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思想。
教学理念 实践新课程理念,建立多元课程体系,构建创造教育为的特色课程框架。 • 三个基本点:科学技术素养(核心) 人文精神(导向) 心理素质(支撑) • 四个课程板块:认知性基础型课程 提高性拓展型课程 自创性研究型课程 实践性体验型课程
教学理念 实践新课程理念,建立多元课程体系,构建创造教育为的特色课程框架。 操作方式: 抓课程——新课程理念:建构“教材、实验手册、自主实验室、学习资料包”四位一体的多元学习源的课程模式。 抓课堂——三精三实二活 三精:精心设计教案、精心组织教学、精讲精练活用 三实:教学目的切实、教学方法求实、教学效果扎实 二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
教学理念 实践新课程理念,建立多元课程体系,构建创造教育为的特色课程框架。 操作方式: 抓教师——开展教研组学科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研究型教师。 十大指标: • 每年能开展区级以上教学展示活动 • 教研组能形成研讨氛围 • 每位教师能逐步形成教学特色或风格 • 每年有一定数量专业论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或交流 • 教学常规档案齐全 • 有领军人物 • 有学科教改课题项目 • 通晓本学科教改现状及发展趋势 • 有本学科自身发展的目标及措施 • 把图书馆建立在教研组
学校办学思想与特色 科技创新活动理念: 兴趣中求创造,活动中求发展
科技创新活动理念 • 操作方式:成立学生协会 提供一个阵地 建造“协会楼” 创设一个空间 举办科技节 提供一个阵地 组织导师团 开辟一个领域 建造自主实验室 搭建一个平台 重视人才培养 建立一种机制
学校办学思想与特色 管理理念:发现、服务、增效
办学成果 • 全国德育先进集体 • 全国创造教育先进集体 • 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 全国教育改革先进单位 • 全国群众性体育活动先进集体 • 每年学生参加国际科技发明比赛获奖20项左右 • 每年学生申请创造发明专利80个左右 • 每年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比赛获一等奖160项左右 • 每年学生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8%
中学创造教育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及创造性人格,形成具有现代化、国际化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以思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科技绿色教育为载体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辅佐 融合 升华 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国际化素养的创造性人才 构建以创造教育为特征的办学模式
实施目标与途径 责任心、诚信 独创思维 爱心(感恩) 理想信念 合作协调 坚韧性 行为道德 批判性精神 创新意识 理想目标 成就感 敢为人先精神 德育: 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 行为规范制度化 德育项目课程化 创新活动规范化 学生教育自育化 方法、途径
创新:100%学生 创造:40%学生 创业:5%学生 具体操作思路
问题思考 • 中小学创造教育,追求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 创造教育与大学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 • 创造教育实施,要形成创造环境和创造文化 • 学校品牌形成,需要数十年的持之以恒,教育的未来需要创造
谢谢 向明中学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