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likes | 239 Views
海洋之旅. 海洋鱼类. 以 鳃 呼吸、用 鳍 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 鳔 和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现生鱼类共 2 万余种,其中海洋鱼类约有 1.2 万种 , 为鱼类中最繁盛的类群。 海洋鱼类从两极到 赤道 海域,从 海岸 到大洋,从表层到万米左右的深渊都有分布。生活环境的多样性,促成了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生活方式相同,产生一系列共同的特点: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鳃,鳍状的便于水中运动的肢体,能分泌粘液以减少水中运动阻力的皮肤。此外,在体型结构、繁殖生长、摄食营养、运动等方面都有其特点。
E N D
海洋鱼类 • 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现生鱼类共2万余种,其中海洋鱼类约有1.2万种,为鱼类中最繁盛的类群。 海洋鱼类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万米左右的深渊都有分布。生活环境的多样性,促成了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生活方式相同,产生一系列共同的特点: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鳃,鳍状的便于水中运动的肢体,能分泌粘液以减少水中运动阻力的皮肤。此外,在体型结构、繁殖生长、摄食营养、运动等方面都有其特点。 • 一般认为,对海洋鱼类的研究,是从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他在《动物志》一书中,记录有爱琴海的鱼类 115种,并对鱼类的结构、繁殖、洄游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记述。近代海洋鱼类的研究,由法国学者G.B.居维叶和A.瓦朗西纳发表《鱼类自然史》(1828~1829)开始,以后各国对海洋鱼类的洄游、繁殖、生长及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战者”号、“信天翁”号、“丹纳”号等调查船的工作成就最为显著。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电子显微镜等新技术,对海洋鱼类的发生、组织、生理和生态等进行了大量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海洋鱼类最早的国家之一。1975年在山东胶州湾畔发掘的古墓,证实了中国远在新石器时代,即能捕捞梭鱼、黑鲷、蓝点马鲛等多种海洋鱼类。《竹书纪年》(古本)记载:夏朝时已“东狩于海,获大鱼”。秦汉以后,对鱼类资源有了一些保护措施,如“鱼不长尺不得取”。明代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对福建沿海129种鱼类的习性、渔期作了较详细的记述。清代郝懿行的《记海错》和郭柏苍的《海错百一录》,记有海鱼的生长、繁殖和生态等方面的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对中国的海洋鱼类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先后出版了《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东海鱼类志》、《南海鱼类志》、《中国软骨鱼类志》等著作,并开展了对鱼类生理、生态和遗传等方面的研究。
海洋生物——1 •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有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鲨鱼等。海洋生物富含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海洋中鱼,贝,虾,蟹等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9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许多,且易于被人体吸收.海洋哺乳动物是哺乳类中适于海栖环境的特殊类群,通常被人们称作为海兽。我国现有各种海兽39种。 兽中之“王”——蓝鲸 蓝鲸是人类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全身呈蓝灰色。目前捕到最大蓝鲸的时间是1904年,地点在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附近。这条蓝鲸长33.5米,体重195吨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它的舌头重约3吨它的心脏重700公斤,肺重1500公斤,血液总重量约为8吨~9吨,肠子有半里路长。这样大的躯体只能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 蓝鲸是地球上首屈一指的巨兽,论个头堪称兽中之“王”。蓝鲸还是绝无仅有的大力士。一头大型蓝鲸所具有的功率可达1700马力,可以与一辆火车头的力量相匹敌。它能拖拽800马力的机船,甚至在机船倒开的情况下,仍能以每小时4海里~7海里的速度跑上几个小时。蓝鲸的游泳速度也很快,每小时可达15海里。蓝鲸有一个扁平而宽大的水平尾鳍,这是它前进的原动力,也是上下起伏的升降舵。由前肢演变而来的两个鳍肢,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并协助转换方向,这使它的运动既敏捷又平稳。
海洋生物 • 海中智叟——海豚 过去人们常说,在动物界中猴子是最聪明的动物。但事实证明,海豚比猴子还要聪明。有些技艺,猴子要经过几百次训练才能学会,而海豚只需二十几次就能学会。如果用动物的脑占身体重量的百分比来衡量动物的聪明程度,那么海豚仅次于人,而猴子名列第三。 海豚经过训练后,不仅可以表演各种技艺,例如顶球、钻火圈……而且在人的特殊训育下,它们可以充当人的助手,戴上抓取器可以潜至海底打捞沉入海底中的物品,如实验用的火箭、导弹等,或给从事水下作业的人员传递信息和工具,还能进行军事侦察,甚至充当“敢死队”,携带炸药和弹头冲击敌舰或炸毁敌方水下导弹发射装置。深海打捞员——海狮 海狮吼声如狮,且个别种颈部长有鬃毛,又颇像狮子,故而得名。它的四脚像鳍,很适于在水中游泳。海狮的后脚能向前弯曲,使它既能在陆地上灵活行走,又能像狗那样蹲在地上。而海豹的后肢却是恒向后伸,不能朝前弯曲,故不能在陆地上步行。虽然海狮有时上陆,但海洋才是它真正的家,只有在海里它才能捕到食物、避开敌人,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它们都在海上巡游觅食。 海狮主要以鱼类和乌贼等头足类为食。它的食量很大,如身体粗壮的北海狮,在饲养条件下一天喂鱼最多达40公斤,一条1.5公斤重的大鱼它可一吞而下。若在自然条件下,每天的摄食量要比在饲养条件下增加2倍~3倍。 海狮也是一种十分聪明的海兽。经人调教之后,能表演顶球、倒立行走以及跳越距水面1.5米高的绳索等技艺。海狮对人类帮助最大的莫过于替人潜至海底打捞沉入海中的东西。自古以来,物品沉入海洋就意味着有去无还,可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一些宝贵的试验材料必须找回来,比如从太空返回地球而又溅落于海洋里的人造卫星,以及向海域所做的发射试验的溅落物等。当水深超过一定限度,潜水员也无能为力。可是海狮却有着高超的潜水本领,人们求助它来完成一些潜水任务。例如,美国特种部队中一头训练有素的海狮,在1分钟内将沉入海底的火箭取上来,人们付给它的“报酬”却只是一点乌贼和鱼。这真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海洋资源——1 • 海洋资源指的是与海水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水资源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水不仅是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加强对海 水(包括苦咸水,下同)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沿海和西部苦咸水地区淡水危机和资源短 缺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海水淡化,是开发新水源、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海水淡化,是指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技术和过程。海水淡化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 采用多效蒸发法;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多级闪蒸法(MSF),至今利用 该方法淡化水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电渗析法(ED)、20世纪70年代的 反渗透法(RO)和低温多效蒸发法(LT-MED)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反渗透法(RO)海水淡化 已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
海洋资源——2 • 我国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历经"七五""八五""九五"攻关,在海水淡化与反渗 透膜研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已建成反渗透海水淡化项目13个,总产水能力日产近1万 立方米。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万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海水膜组器产业化项目。 蒸馏法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天津大港电厂引进两台3000立方米/日 多级闪蒸海水淡化装置,于1990年运转至今,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 技术经过"九五"科技攻关,作为"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正在青岛建立3000吨/日 的示范工程。 海水直接利用,是直接替代淡水、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措施 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是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相关技术的总称 。包括海水冷却、海水脱硫、海水回注采油、海水冲厕和海水冲灰、洗涤、消防、制冰、印 染等。 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有关防腐和防海洋生物附着技术已基本成熟 。目前我国海水冷却水用量每年不超过141亿立方米,而日本每年约为3000亿立方米,美国 每年约为1000亿立方米,差距很大。 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等国家已大规模应用,是海水冷却技术的 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我国经过"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完成了百吨级工业化试验,在海 水缓蚀剂、阻垢分散剂、菌藻杀生剂和海水冷却塔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期 间,通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正在建立千吨级和万吨级海水循环冷却示范工程。 海水脱硫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是利用天然海水脱除烟气中SO2的一种湿式烟 气脱硫方法。具有投资少、脱硫效率高、利用率高、运行费用低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可广泛 应用于沿海电力、化工、重工等企业,环境和经济效益显著。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 水脱硫产业化技术亟待开发。 海水冲厕技术20世纪50年代末期始于我国香港地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处理系统和管 理体系。"九五"期间,我国对大生活用海水(海水冲厕)的后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有关 示范工程已经列入"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技术,正在青岛组织实施。 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是形成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是从海水中提取各种化学元素(化学品)及其深加工技术 。主要包括海水制盐、苦卤化工,提取钾、镁、溴、硝、锂、铀及其深加工等,现在已逐步 向海洋精细化工方向发展。 我国经过"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在天然沸石法海水和卤水直接提取钾盐 、制盐卤水提取系列镁肥、高效低毒农药二溴磷研制、含溴精细化工产品及无机功能材料硼 酸镁晶须研制等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期间正在开展海水直接提取钾盐产业化技 术、气态膜法海水卤水提取溴素及有关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却排放的浓缩海水,开展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形成海水淡化 、海水冷却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体现。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实现沿海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方向。
海洋开发——1 • 海洋高科技这个概念大约是在70年代最先被人们提出来的。首先提出海洋高科技的是美国未来学家托史勒。在他那本畅销全球的著作《第三次浪潮》里,是这样描述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当人类迎接第三次浪潮技术革命时,海洋工程将和航天工程一道,成为新兴的产业骨干。这一观点,很快被世界许多国家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们所接受。进入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便开始制定本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把海洋开发技术列人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日本提出,海洋开发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开发技术等三大科技,为未来日本优先发展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开发技术领域里,将深海勘探、水下作业、海水增养殖、深海采矿、海能源转换、海洋渔产资源保护和信息收集系统、渔业捕捞技术,以及船舶技术现代化列为近期和中期海洋高技术的发展目标。海洋资源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众所周知,自然资源的状况,是一个社会和民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物质前提和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运行,实质上主要是在围绕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海洋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其它资源一起,在整个资源大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正在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因随着许多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 ,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依赖将日益增大。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多种资源,如: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源、海洋旅游资源等,这些资源将为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提供巨大的物质支撑力。各种海洋资源在开发活动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海洋产业,已成为沿海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的甚至作为支柱产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应该看到,尽管人们对海洋开发投入极大的热情,并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却不是很高,除了传统的海洋生物资源外,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上处于初始阶段或低级水平。因此,海洋开发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海洋是我们将来的依赖领域。通过有计划、有方向的海洋开发活动,可逐步解决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制约问题,诸如:空间紧张、水资源短缺和食物数量与质量等问题。缓解沿海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促进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开发——2 • 海洋资源的多层次复合性特点,要求其开发过程中必须系统规划、综合利用。海洋资源具有空间复合程度高的显著特点,许多资源在同一海区共存,既有生物资源,也有非生物资源,有和溶存或生活在海水中,有和储藏在海底或海底之下,也有的是通过水体运动而发生等。不少海域,海底是油气田,水体是渔场,水面是船舶航行的航道。海洋资源的这种多层次复合性、多功能性特点,决定了海洋的每一部分都拥有多种价值、多种功能,由此使海洋资源开发往往出现多行业的立体化开发,以及对同一海区某种资源的争相开发。这种状况要求任何海区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必须建立在对区域基础功能和价值的客观了解与分析基础之上,即对该区全部的可利用资源(包括物质的和空间与环境的)进行科学评价。要在最充分地发挥海区自然优势功能的基础上,尽量地考虑到社会需要与可能的各方面因素,树立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观念,力求使海域的客观价值得到最佳的使用。同时,海洋资源的这种空间性特点,也使海洋开发必须系统配套。因海洋资源开发受海洋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如海底油气资源开发,其原理和方法与陆地石油工作,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区别。但一层海水使得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比陆地复杂得多:海上风浪、海水运动、中高纬度冬季海冰活动、海底地质地貌动态、以及工作场地等都给勘探与开发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只有全面安排各有关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开发的正常进行、功效提高和人命与财产的安全。
海洋开发——3 • 第三,海洋资源的流动性特点,使其在开发过程中更易产生联带影响。海洋资源的最突出特点在于它具有流动性,即海水是流动的,海洋中的许多资源也是流动的。这一点决定了海洋资源开发与陆地资源开发的一个明显差别,即某一陆地地域的资源开发一般不会给不相连的陆地资源带来直接的影响。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不然,连续统一的海洋,通过流动的海水可把不同区域开发利用活动联系起来,即某一区域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影响本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而且必然影响到邻近海域甚至更大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当然,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一旦因人类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某种海洋资源的生存状况,那将对其它海洋资源的生存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在可能危及海岸带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海洋资源之间的这种联带作用,使海洋资源开发暗含着极大的风险性,稍有不慎,可影响全局和长远,破坏整体生态环境。因此,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人们走向可持续之路。面对海洋中所蕴涵的丰富资源,在人们认识到海洋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巨大拉动和支撑作用后,各沿每国家、地区以及受利益驱动的不同群体纷纷加入海洋开发的行列。由于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海洋开发技术落后,加之一些部门的急功近利,导致对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表现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开发利用水平低、不充分,造成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和严重浪费;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使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入海污染物总量逐年增加,致使某些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等等影响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必须吸收人类在陆地开发中的经验和教训,尽最大可能防患于未然,不要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