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435 Views
佛教黃焯菴小學. 2007-2008 年度. 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 組員 : 鄧穎榆 ( 組長 ) 、許啟燊、鍾佩琦、吳素紅. 組員分工表. 許啟燊:中國航天歷史: 2000 年 ~2007 年,圖片,資料來源 鍾佩琦:中國航天科技與西方比較,總結,圖片 鄧穎榆:中國航天歷史: 1970~1980 , 1981~1990 ,鳴謝,版權聲明,組員分工表 吳素紅:中國航天科技展望. 引言.
E N D
佛教黃焯菴小學 2007-2008年度 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 組員:鄧穎榆(組長)、許啟燊、鍾佩琦、吳素紅
組員分工表 • 許啟燊:中國航天歷史:2000年~2007年,圖片,資料來源 • 鍾佩琦:中國航天科技與西方比較,總結,圖片 • 鄧穎榆:中國航天歷史:1970~1980,1981~1990,鳴謝,版權聲明,組員分工表 • 吳素紅:中國航天科技展望
引言 至近代民國年間,中西文化再交流下,中國的科技發展是不錯的。但跟著遇上中日戰爭。而韓戰後中國更閉關自守了幾十年。在其他國家走得最快時我們卻原地踏步,所以大家才有錯覺認為中國自古到今科學都不發展不進步。 可是,中國在科技上為什麼沒有遠遠領先其他國家呢?中國的教育以政治教育為主。人們讀書是為了當官。科技亦以家傳為主,沒有公開教授,沒有發揚光大,亦經常有失傳的情況。這亦是引致中國科學不能夠遠遠拋離其他國家的原因。 再者,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要人與自然合一,與西方在工業革命大肆破壞環境的做法不同。所以中國的土地耕了幾千年,中國人仍能自給自足。當代中國四個現代化後,環境大肆被破壞,現在人開始愁食水,愁空氣質素。這樣的科技發展與中國傳統思想其實不同。
目錄 • 中國航天歷史(節錄) • (1970~1980) • (1981~1990) • (2000~2007) • 中國航天科技與西方比較 • 中國航天科技展望 • 總結 • 鳴謝 • 資料來源 • 附錄
中國航天歷史 (1970~1980) (節錄) • 1970年4月24日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 1974年11月5日 長征二號有分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長征二號丙改進型,長征二號丁 ,長征二號戊(捆綁式) ,長征二號己 • 1975年11月26日 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技術的國家。 • 1979年 「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並投入使用,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遠洋航天測量的國家。
中國航天歷史 (1981~1990) (節錄) • 1981年9月19日 一箭三星之一,進行新技術及空間物理探測試驗。 • 1984年1月29日 長征三號分為長征三號 , 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它們的軌道是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 1988年9月6日 長征四號的軌道是太陽同步軌道。 • 1999年11月20日 運載火箭「神舟」一號發射成功,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試驗。
中國航天歷史 (2000~2007) (節錄) • 2001年1月10日 「神舟」二號發射成功。 • 2002年3月25日 「神舟」三號發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 「神舟」四號發射成功,環繞地球運行108圈後從太空向地球表面返回,最後於內蒙古中部著陸。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號發射成功,10月16日早上6時載著中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凱旋歸來。
2005年10月12日 「神舟」六號發射成功,載著兩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進行百多項太空實驗及在太空逗留72小時。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起飛,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佈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嫦娥一號是中國嫦娥工程的第一階段任務,自2004年1月立項,第一階段耗資十四億人民幣。
中國航天科技與西方比較 • 早於70年代,美國等國家已經有成功的登月計劃,中國早已被拋離得遠遠的,但是憑我國的努力,中國終於能追上至國際級的水平。2003年10月15日,神五號載著中國第一個太空人-楊利偉,成功發射升空,實踐了中國千年來的「飛天夢想」。 • 中國在天文上的成功在於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勝不驕」,並不會因為古代的天文成就而驕傲;他們「敗不餒」,並未為追不上那些發展國家而氣餒。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天文學將會有更高的成就。
中國航天科技展望 • 我們希望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可以比現在先進。加強科學教育,讓更多人民認識科學,了解它的重要,為未來的航天科技發展立下穩固的基礎。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在太空上有中國的太空站。
總結 中國的航天科技現在雖然不及美國等國家,但是我相信終有一日,我國的航天科技一定會超越其他國家的。
鳴謝 • 歐陽老師 • 符老師 • 李老師 • 廖老師的協助 • 容校長給我們一個做專題研習的機會
資料來源 • http://www.hku.hk/suastro/home45/Astronomer/2003_astronomer3.pdf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B%A6%E5%A8%A5%E4%B8%80%E8%99%9F&variant=zh-hk
版權聲明 • 本作品只作學習用途,無意侵犯版權
附錄 • 作品介紹 這個專題研習的題目是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在中國航天科技的歷史,我們選取了1970年~2007年較重要的資料,在中國航天科技與西方比較中,我們由此所知道中國的航天科技較為遜色, 在中國航天科技展望, 我們則希望可以比現在先進,發明更多火箭和衛星,為國曾光。
感想 • 鄧穎愉 透過這次專題研習,我不但學到航天科技的知識,還學會要和組員分工合作。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可以再參與專題研習。
感想 • 許啟燊 做這次專題研習要花很多功夫,十分艱辛,因為我們搜集很多資料,接着還要要進行篩選 、歸納等功夫。在這次專題研習中,我學會了很多東西,辛苦都是值得的。
感想 • 吳素紅 我在專題研集過程中知道了很多關於中國航天科技的知識,和學習了和各同學合作、分工,我這個希望專題研集完成後,可以繼續和同學一起學習。
感想 • 鍾佩琦 我很高興可以做這個專題研習,它讓我更認識祖國的航天科技,否則我便不知道我國的航天發展呢!這個專題研習給了我一個豐富的經驗,還給了我一個美好的回憶。
相片 全組相片 我們的研習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