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 東亞儒學史原典與論著選讀 》

《 東亞儒學史原典與論著選讀 》.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第 三 週. 「東亞儒學」如何可能?. 1. 引言. 1:1 「東亞儒學」的空間性. 以中國、日本、韓國、台灣、越南為範圍. 2:2 「東亞儒學」的時間性.

alle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 東亞儒學史原典與論著選讀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東亞儒學史原典與論著選讀》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2. 第 三 週 「東亞儒學」如何可能?

  3. 1. 引言

  4. 1:1 「東亞儒學」的空間性 以中國、日本、韓國、台灣、越南為範圍

  5. 2:2 「東亞儒學」的時間性 儒家思想在東亞的發展過程深受各地域社會政治條件之制約: 中國:「士大夫」 日本:儒者 朝鮮:「兩班」

  6. 2. 方法論的個體論的挑戰:津田左右吉對「東洋文明」的否定及其批判

  7. 2:1 津田左右吉「個體論」的挑戰 • 津田左右吉(1873-1961):

  8. 2:1 津田左右吉「個體論」的挑戰 「日本與支那是各別的歷史、各別的文化或文明、各別的世界。從來沒有將日本與支那兩者包而為一的所謂東洋的世界。從無所謂「東洋文化」、「東洋文明」這種東西。」 〈支那思想與日本〉

  9. 2:1 津田左右吉發言的對象 • 佐久間象山(1811-1864): 東洋道德西洋藝匡郭相依完圈模大地一周一萬里還須缺得半隅無

  10. 2:2 對津田左右吉說法之批評 • 對於中國文化缺乏內部理解,完全 以中國之外設定的規準考量中國的特殊性。 • 浸潤於當時日本知識界蔑視中國的思想氣氛。 • 因此未能掌握儒學在東亞各地之共性與殊性。

  11. 2:3 20世紀上半葉日本人的中國觀 • 內藤湖南(1866-1934):「所謂東洋史就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 內藤湖南

  12. 2:3 20世紀上半葉日本人的中國觀 • 福澤諭吉(1834-1901):「以西洋文明為目標」 日本萬元大鈔中的福澤諭吉俏像

  13. 2:3 20世紀上半葉日本人的中國觀 福澤諭吉& 內藤湖南 兩人對於前現代的中國文明充滿敬意,但對現實中國頗為蔑視。

  14. 2:4 津田左右吉的個體論觀點 • 作為「整體」的「東亞儒學」之特質,只能在個別的地域性的儒學傳統中尋覓。 • 與宮崎滔天(1871-1922)倡導之「興 亞論」相對。 宮崎滔天 宮崎滔天墨跡

  15. 3. 作為思想發展結果的「東亞儒學」

  16. 3:1 儒學研究的東亞視野 1980年代以後,阿部吉雄 (1905-1978)、余英時(1930-)、狄百瑞 (Wm. T. de Bary, 1919-)等學者呼籲,由比較思想史的立場,研究儒學在東亞各國的發展。 余英時獲頒克魯格獎章

  17. 3:2 研究計畫舉例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從1993年8月起所推動的「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第二期開始聚焦於「儒家思想在近代東亞的發展及其現代意義」 • 臺灣大學在2000年至2004年所推動的《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畫。 • 臺灣大學2006年起執行中的《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均以「東亞儒學」為研究之焦點。

  18. 3:3 「東亞儒學」特性 • 「東亞儒學」在形成過程中展現某種「發展的連續性」 • 「東亞儒學」的具體內容也呈現某種「思想內涵的相似性」 →以成為「君子」為理想目標

  19. 短片:孔子困於陳蔡,子路問君子

  20. 3:3 「東亞儒學」特性 • 共性:東亞儒者的「儒學意識」: • 朱子(1130-1200) 《四書章句集註》,1313年後成為科考定本。 • 藤原惺窩(1561-1619):「常慕中華之欲見其文物」, 1600年著儒服見德川幕府。 • 伊藤仁齋(1627-1705)推崇《論語》為「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

  21. 影片:朱陸「鵝湖之會」

  22. 3:3 「東亞儒學」特性 伊藤仁齋墨跡 林羅山墨跡

  23. 3:3 「東亞儒學」特性 • 殊性:「東亞儒學」的特質在於「寓一於多」,在儒學傳統的大框架中展現東亞文化的多元性 。

  24. 4. 作為思想發展過程的「東亞儒學」

  25. 4:1 焦點轉換 • 將過去作為結果的「東亞儒學」研究,轉換為作為過程的「東亞儒學」研究。

  26. 4:1 焦點轉換 • 聚焦於東亞各國儒學發展的時間性與空間性: • 李退溪(1501-1570)《朱子書節要》: 「況今生於海東數百載之後,又安可蘄見於彼,而不為之稍加損約,以為用工之地」

  27. 4:1 焦點轉換 李退溪 李退溪墨跡

  28. 4:1 焦點轉換 • 作為過程(而非結果)的「東亞儒學」研究,關心的是日本、朝鮮、臺灣、越南等地建構各自主體性之具體而特殊的過程。

  29. 4:1 焦點轉換 • 竹內好(1910-1977)、溝口雄三(1933-)、子安宣邦(1933-)對於「作為方法的亞洲」的強調,值得參考。

  30. 5. 「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課題

  31. 5:1 傳統中國儒者「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合而為一 如:朱舜水(1600-1682) 朱舜水墨跡 朱舜水

  32. 5:2 東亞儒者的兩種張力 • 中國儒學中的「普世價值」與東亞地域特性之間的張力 –外來思想風土化。 • 東亞儒者「文化身分認同」與「政治身分認同」的張力。

  33. 5:3 張力(1):「普世價值」與地域特性的張力:外來思想風土化 • 林羅山(1583-1657)以「九夷」為日本 • 伊藤仁齋(1627-1705)駁「華夷之辨」云: • 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蓋聖人之心,即天地之心,遍覆包涵無所不容,善其善而惡其惡,何有於華夷之辨。後之說《春秋》者,甚嚴華夷之辨,大失聖人之旨矣。

  34. 5:3 張力(1):「普世價值」與地域特性的張力:外來思想風土化 • 中國儒學的諸多概念傳到日韓等地,均因思想風土之差異,而獲得新的解釋: • 中日兩國對於「公」「私」「心」 「忠」「孝」等觀念的理解差異

  35. 5:4 張力(2):「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張力 • 林羅山:「本朝(日本)文物之隆盛,與中華(中國)可以抗衡」 • 山鹿素行(1622-1685):「外朝(中國)之人材更不 可抗中華(日本)也 」「愚生中華(日本)文明之土,未知其美,專嗜外朝(中國)之經典,嘐嘐慕其人物,何其放心乎?何其喪志乎,抑妙奇乎,將尚異乎?」

  36. 5:4 張力(2):「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張力 • 山崎闇齋(1019-1682)問:若孔孟率兵侵略日本,「牽數萬騎來攻我邦,則吾黨學孔孟之道者為之如何?」 山崎闇齋墨跡 山崎闇齋

  37. 6. 結論

  38. 6:1 「東亞儒學」研究 • 「儒學」在東亞各地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 「東亞儒學」研究重視思想之 「結果」,更重視思想發展之「過程」。 • 並無「中央―邊陲」,「方法―目的」的預設。 • 以「東亞」為整體,從「東亞」出發思考,參與21世紀文明對話的事業。

  39. 閱讀作業 •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第1章。

  40. 思考問題 • 傳統的以單一國家為框架的儒學研究與「東亞儒學」研究有何共性與殊性?為什麼?

  41. 覓幽蘭 靜靜的你,開放在幽谷, 空中飄逸著清香; 乘著涼風,乘著白雲, 不知不覺地流布人間。 芬芳的你,搖曳在風中, 在綠茵的草原綻放。

  42. 覓幽蘭 明月流光,青山陪伴, 在謐靜的夜裡微笑。 在滿天的星光中尋覓, 在徹夜的夢境中呼喚。 穿過山林的幽靜,度過冰清的小溪, 尋覓你曠谷的幽蘭,

  43. 覓幽蘭 在滿天的芬芳中尋覓, 在徹夜的夢境中呼喚, 穿過山林的幽靜,度過冰清的小溪, 尋覓你曠谷的幽蘭,尋覓你曠谷的幽蘭。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