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539 Views
回 顾. 水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 项目.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章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通俗地讲,噪声就是在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时所 不需要 的声音。物理学上它是指无规律的声波信号。但是从环境角度来看,噪声与人们所处的 环境 和 主观感觉 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在休闲的时候,音乐对人们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但如果它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睡眠、谈话和思考则成为一种噪声。随着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噪声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环境噪声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E N D
回 顾 水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 项目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通俗地讲,噪声就是在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时所不需要的声音。物理学上它是指无规律的声波信号。但是从环境角度来看,噪声与人们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感觉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在休闲的时候,音乐对人们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但如果它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睡眠、谈话和思考则成为一种噪声。随着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噪声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环境噪声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地讲,噪声就是在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时所不需要的声音。物理学上它是指无规律的声波信号。但是从环境角度来看,噪声与人们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感觉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在休闲的时候,音乐对人们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但如果它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睡眠、谈话和思考则成为一种噪声。随着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噪声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环境噪声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的:通过对噪声概念和基本评价量的学习,熟悉噪声现状调查评价内容与程序来识别和评价环境噪声的影响。教学目的:通过对噪声概念和基本评价量的学习,熟悉噪声现状调查评价内容与程序来识别和评价环境噪声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第二节 环境噪声现状评价 第三节 环境噪声影响预测 第四节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教学重点:了解环境噪声概念和噪声评价量 熟悉噪声现状调查、评价内容 掌握噪声影响预测模型 教学难点:噪声评价量与影响预测模型
第一节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教学重点: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划分原则 教学难点:判定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各等级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一、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二、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要求 三、评价工作级别的基本要求 四、 环境噪声评价工作范围 五、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一、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1.声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划分 声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分为三级。一级为详细评价,二级为一般评价,三级为简要评价。 2、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 (1)建设项目规模 (2)噪声源种类和数量 (3)建设项目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 (4)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
1.一级评价。 (1)大中型建设项目、属于城镇规划区内建设工程。 (2)评价范围内或边界外附近有特殊住宅区、居民文教区、温泉、疗养院医院、风景游览名胜古迹等敏感目标或有声环境限制的自然保护区等。 (3)项目建设前后声级显著增高(增量达5~10dBA以上)或受影响人口显著增多。 2.二级评价。 (1)新建、改建、扩建大中型项目。 (2)评价范围内或边界处附近为一、二类环境功能区。 (3)项目建设前后声级明显著多(增量达3~5dBA以上)或受影响人口增加较多。 二、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要求
(3)三级评价 ①处于三类标准及以上地区(指允许的噪声标准值为65dBA及以上的区域)的中型建设项目; ②处于一、二类标准适用区的小型建设项目 ③大中型建设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很小(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内)且受影响人口变化不大。 处在非敏感区的小型建设项目,噪声评价只作“环境影响报告表”中相关的内容。
3.三级评价。 (1)处于三类标准以上地区的中型建设项目。 (2)处于一、二类标准适用区的小型建设项目。 (3)大中型建设项目建设前后声级增加很小(增量在3dBA以内)且受影响人口变化不大。
三、各等级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 1.一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 (1)环境噪声现状监测全部要求实测 (2)声环境预测要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绘制工程运行期等声级线图并给出预测噪声级的误差范围; (3)给出项目建成后各噪声级范围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 (4)对工程项目噪声级变化应分阶段分析评价(如建设期和建成运行后的近、中、远期); (5)对于项目建设可能引起的(非项目本身的)周边地域或时段声环境变化也应给予分析(如城市通往机场的道路噪声可能因机场的建设而增高); (6)对建设项目设计中或环评中提出的不同选址方案、选线方案、建设方案等,进 行同等级的定量评价分析; (7)针对建设项目工程特点和环境特征提出噪声防治对策,并进行经济与技术可行性分析,给出降噪效果。
2.二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 (1)声环境现状以实测为主,可有针对性适当利用当地已有的环境噪声监测资料; (2)声环境预测要覆盖所有敏感目标,绘制项目建设对城镇规划区影响的声等值线图; (3)分析项目建成后各噪声级范围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范围和程度; (4)按工程不同阶段分析评价声环境影响情况(对噪声级变化可能出现的几个阶段,选择噪声级最高的阶段进行详细预测,并适当分析其它阶段的噪声级。) (5)针对建设工程特点和环境特征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分析其降噪效果。
三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 (1)声环境现状调查可利用当地已有环境监测资料,并给予说明; (2)针对重要敏感点进行预测评价,对项目建成后噪声级分布进行分析,并给出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3)针对建设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进行降噪效果分析。
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范围 1.固定声源建设项目 (1)一般项目边界向外200m的评价范围可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 (2)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3)若建设项目噪声源强较高或周围较为空旷而较远处有敏感区域时,评价范围应延伸到敏感区。 2.流动声源建设项目 (1)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等项目两侧200m范围一般可满足一级评价要求; (2)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3)若建设项目周边较空旷而较远处有敏感目标,应适当将评价范围延伸至敏感目标处。 3.机场评价项目 (1)评价范围可根据飞行量计算到LWECPN为70dB的区域; (2)一般主要航迹下离跑道两端各15km,侧向2km内的评价范围可满足一级评价要求; (3)二、三级评价范围可适当缩小。 LWECPN-以国际民航组织(ICAO)推荐的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五、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第一阶段:开展现场踏勘、了解环境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确定评价级别与评价范围和编制环境噪声评价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开展工程分析、收集资料、现场监测调查噪声的基线水平及噪声源的数量、各声源噪声级与发生持续时间、声源空间位置等; 第三阶段:预测噪声对敏感点人群的影响,对影响的意义和重大性作出评价,并提出削减影响的相应对策; 第四阶段:编写环境噪声影响的专题报告。
第二节 环境噪声现状评价 教学重点: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环境噪声现状评价 教学难点: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环境噪声现状评价 教学内容:一、环境噪声现状监测 二、环境噪声现状评价
一、环境噪声现状监测 1.现状调查目的 使评价工作者掌握评价范围内的噪声现状;向决策管理部门提供评价范围内的噪声现状,以便与项目建设后的噪声影响程度进行比较;调查出噪声敏感目标和保护目标、人口分布;为噪声预测和评价提供资料。 2.现状调查的内容 (1)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背景噪声值准确与否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声环境预测结果。交通噪声源应给出相应的种类、流量、速度、路况等;工业企业应给出厂界噪声达标与超标情况。 (2)评价范围内现有敏感目标及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分情况。现有敏感目标应调查其名称、行政区域、数量及户数人数等;环境噪声功能区应调查当地政府关于功能区划文件,以确认环境噪声功能区类别。 (3)评价范围内声环境质量情况。要调查各环境噪声功能区声环境现状,达标及超标情况以及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情况。
3.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 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有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测量法,实际工作中两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 4.声环境现状测量布点原则 (1)声环境现状测量点布置一般要覆盖整个评价范围,但重点要布置在现有噪声源对敏感区有影响的那些点上。 (2)声环境现状测量点布置要考虑建设项目声源性质:对于点声源性质建设项目靠近声源处测量点密度应高于距声源较远处的测点密度; (3)对于线声源性质建设项目,可根据噪声敏感区域分布状况和工程特点,确定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噪声测量断面,在各断面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置一组测量点; (4)对于新建工程,当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噪声源且声级较低时,现状测量点可以大幅度减少或不设测量点。
5.声环境现状测量的测量量和测量时段 (1)测量量: ①环境噪声测量量为等效A声级;高声级的突发性噪声测量量为最大A声级及噪声持续时间;机场飞机噪声的测量量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②噪声源的测量量有倍频带声压级、总声压级、A声级或声功率级等;C.脉冲噪声应同时测量A声级及脉冲周期。 (2)测量时段 ①应在声源正常运转或运行工况的条件下测量; ②每一测量点,应分别进行昼间、夜间的测量。测量时间与时段应有代表性,要符合各类声源环境的监测技术规范;对于噪声起伏较大的情况,应增加昼间、夜间的测量次数,或进行昼夜24小时连续监测以取得较为客观、准确的现状值;机场噪声必要时进行一个飞行周期(一般为一周)的噪声监测。
二、环境噪声现状评价 声环境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 (1)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敏感区、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与建设项目之间的方位、距离及高差关系,环境噪声功能区的划分情况等。以表格、示意图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说明。 (2)声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测量方法:包括测量仪器、参照或参考的测量方法、评价标准、测量点位、测量时段、读数方法等。 (3)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时空分布特性,主要噪声源分析等。 (4)评价范围内声环境现状。包括:A各环境噪声功能区噪声级、达标与超标状况及主要噪声源;B边界噪声级、超标状况及主要噪声源。 (5)评价范围内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
第三节 环境噪声预测 教学重点:预测工作的准备,工业企业、工程施工、公路、机场等噪声预测 教学难点:预测模式的选用,计算结果 教学内容: 一、预测模式 二、预测模式的选用 三、计算结果
一、预测模式 1.噪声预测范围:一般与所确定的噪声评价等级所规定的范围相同,也可稍大于评价范围。 2.预测点布置原则: (1)所有的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都应作为预测点,以便进行对照。 (2)为了便于绘制等声级线图,可以用网格法确定预测点。对线状声源,平行于线状声源走向的网格间距可大些(如100—300m),垂直于线状声源走向的网格间距应小些(如20—60m);对点声源,网格一般为20×20m2~100×l00m2。 (2)评价范围内需要特别考虑的预测点,如一些敏感点。
(一)环境噪声评价量 1.连续A声级LA 根据人耳的听觉特性,在声学测量仪器中设置了“A计权网络”,使接收到的噪声在低频处有较大的衰减而高频处甚至稍有放大,这样测得的声级成为A声级,计为dB dB(A)。 2.等效连续A声级LAeq 等效连续A声级即在声场内的一点为上,将某一时段内连续变化的声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表示该时段内噪声的大小: 3.统计噪声级Ln 统计噪声级是指在某点若噪声级有较大波动时,用于描述其噪声随时间变化状况的统计物理量,一般用L10、L50、L100表示。 二、预测模式的选用
4.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是在有效感觉噪声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评价航空噪声的方法。其特点是既考虑了在24h内飞机通过某一股定点所产生的总噪声级,同时也考虑了不同时间内飞机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一日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EPN——N次飞行的有效感觉噪声级的能量平均值,dB; N1——白天7~19时飞行次数; N2——傍晚19~22时飞行次数; N3——夜间22~7时飞行次数。
(二)噪声级的叠加 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经常要进行多声源的叠加或噪声贡献值与噪声现状本底值的叠加。声级的叠加一定要按能量(声功率或声压平方)来相加,可按下式计算:
(三)噪声随传播距离的衰减 (1)点声源确定原则:当声波波长比声源尺寸大得多或是预测点离开声源的距离比声源本身尺寸大得多时,声源可当作点声源处理,等效点声源位置在声源本身的中心。各种机械设备、单辆汽车、单架飞机等均可简化为点声源。 (2)线声源确定原则:当许多点声源连续分布在一条直线上时,可认为该声源是线状声源。公路上的汽车流、铁路列车均可作为线状声源处理。 (3)面声源状况的考虑:当声源体积较大(由长度有高度),声源声级较强时,在声源附近一定距离内的会出现距离变化而声级基本不变或变化微小时,可认为该环境处于面声源影响范围;当城市市区主干道周边高层楼房建筑某一层附近出现垂直声场最大值时,可以认为该层声环境受到 主干道多条车道线声源叠加影响。
点声源衰减值: r——点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 线声源衰减值: l——线声源长度,m。
整体声源的传播与衰减 : r——整体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 噪声从室内向室外传播的声级差: TL——隔墙或窗户的传输损失
公路噪声的预测模式 (1)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公路噪声预测模式 将公路上汽车按照车种分类,先求出某一类车辆的小时等效声级: 混合车流模式的等效声级是将各类车流等效声级叠加求得。如果将车流分成大、中、小三类车,那么总车流等效声级为:
该模式应用注意事项: ①预测点与车道中心的距离D必须大于15m; ②模式的预测误差一般在±2.5dB范围; ③该模式未考虑道路坡度和路面粗糙度引起的修正; ④某一类车的参考能量平均辐射声级数据必须经过严格测试获得; ⑤模式既适用于大车流量,也适用于小车流量 ⑥卡车在上坡时,会引起噪声增大,可进行修正。 如果预测点与某段车道的垂直距离小于15m或预测点位于某段车道的延长线上,则预测模式不成立。如果预测点与所考虑车道两端的最近距离仍大于15m,那么预测式为: Rn、Rf——分别为预测点与该车道两端的近端距离和远端距离。只有当Rn≥15m时,上式才成立。
(2)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公路预测模式 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分为三类,重型车—H,中型车—M,小型车S。 各类机动车辆距行驶路面中心线7.5m处的平均辐射噪声级,可按下列格式计算: 小型车 LS=59.3+0.23V 中型车 LM=62.6+0.32V 大型车 LH=77.2+0.18V V——车辆平均行驶速度,km/h。设计车速为100km/h、120km/h时,V为设计车速的65%;设计车速为80km/h时,V为设计车速的90%;设计车速为60km/h时,V为设计车速的100%。
第i类车辆行驶于昼间或夜间,使预测点接受到的交通噪声值为:第i类车辆行驶于昼间或夜间,使预测点接受到的交通噪声值为: 各类车辆总交通噪声在预测点r的预测值可写为: 式中:Leqi——第i类车辆在预测点r处的噪声值,dB(A)。
铁路噪声预测模式 (1)比例预测法 比例预测法的应用条件:①列车通过速度基本不变;②铁路干线两侧建筑物分布状况不变;③列车噪声辐射特性不变;④机车鸣笛位置基本不变;⑤主要受铁路噪声的影响。 比例预测法的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2)模式预测法 把铁路各类声源简化为点声源和线声源,分别进行计算。
对于点声源: 对于线声源: 总的等效声级为:
该式应用注意事项如下: ①比例预测法仅适用于预测铁路线路噪声,只适用于铁路改、扩建工程,并且假定铁路站、场、干线既有状况基本不变,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物分布状况不变。 ②模式计算法适用于大型铁路建设项目,能包括列车运行和编组作业系统的复杂情况,但要把铁路各种噪声源简化为点声源或线声源进行计算。
机场飞机噪声预测模式 (1)计算斜距 以飞机起飞或降落点为原点、跑道中心线为x轴、垂直于地面线为z轴、垂直于跑道中心线为y轴建立坐标系。设预测点的坐标为(x,y,z),飞机起飞、爬升、降落时与地面所成角度为θ,则飞机与预测点之间的斜距为: 如果可以查得离起飞或降落点不同位置飞机距地面的高度H,斜距为:
(2)查出各次飞行的有效感觉噪声级数据 (3)计算平均有效感觉噪声级 式中:N1、N2、N3——分别为白天、晚上和夜间通过该点的飞行次数,N= N1+ N2+ N3。 (4)计算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三、预测点噪声级计算 • 1.预测点噪声级的计算 • 选择一个坐标系,确定出各噪声源位置和预测点位置的坐标;并根据预测点和声源i之间的距离把噪声源简化为点声源或线声源。 • 根据噪声源声级数据和声波从各声源传播到预测点j的条件,计算出噪声从各声源传播到预测点的声音衰减量,由此算出各声源单独作用时在预测点j产生的A声级Lij。 • 确定由此计算的时间T,并确定各声源发生持续时间ti。 • 计算预测点j在T时段内的等效连续声级:
2.绘制等声级图 • 计算出各网格点上的噪声级(如Leq、WECPNL)后,然后采用某种数学方法(如双三次拟合法,按距离加权平均法,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法)计算并绘制出等声级线。 • 等声级线的间隔不大于5dB。对于Leq,最低可画到35dB,最高可画到75dB的等声级线;对于WECPNL,一般应有70、75、80、85、90dB的等值线。 • 等声级图直观地表明了项目的噪声级分布,对分析功能区噪声超标状况提供了方便,同时为城市规划、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提供了依据。 WECPNL-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第四节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教学重点:噪声影响评价的内容、典型工程的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噪声防治对策 教学难点:噪声影响评价的内容 教学内容: 一、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二、噪声防治对策应考虑的环节
一、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①项目建设前声环境现状; ②评述建设项目在施工、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超标状况。重点评价敏感区域或敏感点声环境的变化; ③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 ④分析建设项目的噪声源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或主要原因。 ⑤分析建设项目选址、设备选型和设备布局的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措施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 ⑥提出建设项目需要增加的噪声防治措施,并进行其经济、技术的可行性论证。 ⑦提出: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建议。
二、噪声防治对策应考虑的环节 • 1.从声源上降低噪声 • 从声源上降低噪声是指将发声大的设备改造成发声小的或者不发声的设备,其方法包括: • 改进机械设计以降低噪声:如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选用发声小的材料来制造机件,改进设备结构和形状、改进传动装置以及选用已有的低噪声设备都可以降低声源的噪声。 • 改革工艺和操作方法以降低噪声:如用压力式打桩机代替柴油打桩机,把铆接改用焊接、液压代替锻压等。 • 维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因设备运转不正常时噪声往往增高,所以要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2.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 • 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是一种常用以使噪声敏感区达标为目的的噪声防治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 采用“闹静分开”和“合理布局”的设计原则,使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 • 利用自然地形物(如位于噪声源和噪声敏感区之间的山丘,亡坡、地堑,围墙等)降低噪声。 • 合理布局噪声敏感区中的建筑物功能和合理调整建筑物平面布局,即把非噪声敏感建筑或非噪声敏感房间靠近或朝向噪声源。 • 采取声学控制措施,例如对声源采用消声、隔振和减振措施,在传播途径上增设吸声、隔声等措施。
3.从受声敏感目标自身降低噪声 • 敏感目标安装隔声门窗或隔声通风窗; • 通过置换改变敏感点使用功能; • 敏感目标搬迁远离高噪声建设项目。 • 噪声污染防治对策,必须符合针对性、具体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原则。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编写内容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是全部噪声评价工作的总结,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 环境噪声现状概述,包括现有噪声源、功能区噪声超标情况和受噪声影响的人口。 • 简要说明建设项目的噪声级预测和影响评价结果,包括功能区噪声超标情况,主要噪声源和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 • 着重说明评价过程中提出的噪声防治对策。 • 对环境噪声管理和监测以及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