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第 18 课 三国鼎立

第 18 课 三国鼎立. 说课人:朱骏晓. 教学理念. 本课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以 “ 三我六步 ” 为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为设计目标,强调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通过历史组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明确本课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教材分析. 《 三国鼎立 》 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概述了三国形成的人物、过程和影响,主要内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的形成和开发。 学习本课有助于锻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增强他们以史为鉴的进步意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8 课 三国鼎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8课 三国鼎立 说课人:朱骏晓

  2. 教学理念 本课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以“三我六步”为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为设计目标,强调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通过历史组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明确本课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3.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概述了三国形成的人物、过程和影响,主要内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的形成和开发。 学习本课有助于锻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增强他们以史为鉴的进步意识。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5. (二)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②教学难点:辩证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的进步。

  6. 教法分析 通过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讲解分析法、分析综合法等引领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模式:创设历史情境一师生共同探究一结论与评价。

  7. 学法分析 本课的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知识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东汉末年的割据分裂局面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8. 1、提供大量的视频和图片,注重体验式学习,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触摸历史。1、提供大量的视频和图片,注重体验式学习,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触摸历史。 2、运用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使其掌握团队合作的方法。 3、组织学生查阅和分析史料,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

  9.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本课 2、搜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资料和故事

  10. 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师给学生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猜歌名,同时展示三国人物的京剧脸谱,让学生自由讨论脸谱人物和三国人物。

  11. (二)学习目标 教师向学生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注重掌握这些知识。 (三)学生自学并展示 教师向学生展示导学提纲,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书本,在书上划下答案并回答。

  12. (四)引领提升 1、官渡之战 (1)教师展示东汉末年北方军阀割据图,运用讲解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曹操和袁绍的对峙。 (2)学生归纳战役的时间、特点和结果 (3)通过动画展示官渡之战的过程,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学生思考并回答曹操获胜的原因。

  13. 2、赤壁之战 (1)展示官渡之战后的天下形势图,分析赤壁之战爆发的必然性。 (2)看图说故事:三顾茅庐、隆中对 (3)通过动画、视频展示赤壁之战的过程,学生讲述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 (4)学生总结赤壁之战的时间、特点和影响。 (5)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曹操失败的原因。

  14. 3、三国的形成和治理 (1)学生总结魏蜀吴建立的人物、时间、过程,分析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2)创设情境,学生找出史料中的错误并分析。 (3)展示大量图片,引导学生自学并总结三国开发的各自侧重点。

  15. (五)课堂小结 总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三国的开发,由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三国鼎立的形势图。 (六)课堂检测 组织学生做《同步导学》中的选择和填空,并当场讲评,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巩固知识点。

  16. 课后反思 1、师生互动中,回答问题的学生较为集中,有部分学生未能完全融入课堂氛围中。 2、由于开课的缘故,有些女生较为拘谨,回答问题未能放开,老师对于学生的鼓励性评价也显得不够。 3、老师的语言稍显平淡,情感投入还要加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