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人類與環境

人類與環境. 【 第一節 】 人口問題.

aliss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人類與環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類與環境

  2. 【第一節】 人口問題    世界的人口在公元500年時,大約不到2億,公元1000年時人口增至約4億,1900年時增至15億,1985年已突破50億,人口照如此成長,在本世紀末將增至60億(圖12-2)。人類要生存,必須滿足食衣住行的需求。在食衣住行無慮後,又有了育樂方面的需求,而食衣住行育樂所需都會消耗資源。尤其人口眾多,科技發達的今天,資源的消耗就更加速,而消耗資源所帶來的廢棄物都會隨之增加。為滿足生活所需,各種資源開發,如森林的砍伐,土地的利用,山坡地的開發,水庫及電廠的興建,交通與工業的建設,當然會對環境造成衝擊,廢棄物若不能妥善處理也會造成環境的問題。尤其,人類若不將人口數有效地控制,則有一天糧食將成嚴重問題,其他環境問題也勢必衍生,環境品質只有日趨惡化,人類終將面臨大地反撲的命運。

  3. 【第二節】 環境汙染 • 人類在經濟活動日趨發達之際,環境汙染會隨之增加。譬如工廠所排放出的廢水、廢氣,農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過剩的農藥,交通工具所產生的廢氣及噪音,以及核電廠發電所產生之核廢料,甚至人類所丟棄的許多物質也與日俱增,這些廢棄物到環境中,都會造成環境的汙染,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類的健康至鉅。  •   在生態系統中,有些毒性物質不能被生物所利用、分解及排除,且容易經食物鏈中的低等小生物逐漸累積到更大的生物。譬如,在水中之毒性物質最初濃度僅lppm(百萬分之一),被藻類吸收後累積成為5ppm濃度,小魚吃了藻類後再累積成1Oppm濃度,再到大魚中累積成2Oppm濃度,最後被人食用時累積為4Oppm ,並對人體造成毒害,如圖l2-3所示。這個過程叫做生物累積,使原來在水中毒性不高的有毒物質在最後卻累積成高濃度,以致對人類健康造成傷害。

  4. 空氣汙染 •   空氣汙染主要來自工廠、汽機車及燃煤的排放。其產生的廢棄物如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含氮化合物及氟化物等。二氧化碳及沼氣等的增加都會導致全球溫度上升。二氧化硫會造成酸雨,其他有毒氣體也會造成人的呼吸系統或其他器官之病變。氟氯碳化物或其他汙染氣體也會破壞保護地球的臭氧層,使之產生破洞。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便經臭氧層的破洞中直射地球表面,會造成生物的傷害或引起突變(圖12-4)。 

  5. 水汙染 • 水汙染主要來自工廠、農業生產及家庭排放的廢水。目前臺灣河川沿岸已大部分被開發,且許多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流域已被汙染。 •   工廠所排放的廢水中常合有毒的重全屬或有機化合物,影響水中生物的土長,甚至造成死亡。譬如,桃園的「鎘米事件」及曾文溪、東港溪及後勁溪等流域兩岸工廠的排放水,都引起當地水產養殖生物或水生生物的死亡(圖12-5)。  • 臺灣與世界其他先進的國家一樣,在農業的生產過程中使用大量的農藥,如除蟲劑、除草劑或除菌劑,這些農藥可能滲入地下水或水庫造成水汙染,對人類及其他生物都會造成傷害。臺灣固有的珍貴保育類生物,如櫻花鉤吻鮭因七家灣溪上游的農業汙染物造成死亡。另外,臺灣養豬業及養雞鴨業發達,每天排放出來的糞尿量非常驚人,這些糞尿無法由當地土壤的微生物分解或藉化學處理來消除或降低氨的毒性,因此,也會造成農地土壤性質的改變,使良田變成劣田,甚至汙染到地下水或其他水源區。   現代的家庭在清洗衣物時均使用清潔劑,其中許多含有磷化合物,當被排入排水系統,會造成江河、溪水、湖泊及水庫之藻類大量繁殖,形成藻華。當藻類死亡後引起水中氧氣缺乏,造成魚類大量死亡。 

  6. 固體廢棄物汙染 • 固體廢棄物汙染主要來自廢棄的日用品、垃圾等。在生活條件越優裕的國家,人民產生廢棄物會越多。廢棄物需要處理與管理,否則會形成環境汙染問題。譬如,塑膠類用品的大量使用,用完就去造成大量的垃圾。這些塑膠垃圾無法在自然界生態系統中分解而必須用焚燒才能去除,但焚燒又會造成空氣汙染。此類廢棄物若流到排水道中會造成水道阻塞,大雨一來,水患接踵而至。因此,固體廢棄物汙染情形在臺灣非常嚴重。  •    另外,人類用電量增加而興建核能電廠,但核能電廠運轉後,其核廢料之處置成為相當棘手的問題。此核能廢料必須妥善貯藏,否則會危害生物及人類的生命至鉅。因此,輻射物質的管制更需要嚴格的執行。

  7. 【第三節】 自然資源的保育 •   在自然界有形形色色不同的生物,其在形態及功能上都不同,故形成生物多樣性。在生態系中每種生物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前章所述,植物是生產者,牛、羊是草食性的消費者,老虎是肉食性的消費者,而人類是雜食性的消費者,菌類或腐生細菌是分解者。因此,萬物在地球上均各扮演不同功能及角色,使生態系中的各種角色相互依存,相生相剋,相輔相成而達成和諧平衡狀態,這個生態系才能維持生態平衡。因此,近年來國際上非常重視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平衡。

  8. 保育的目的 •   保育是用人類的智慧將地球上的生物保存下來,尤其是對稀有瀕臨滅絕的生物更加以培育,以維持生物多樣性,並達到生態平衡。人類為享用自然賦予的東西,常忽略其他似乎與人類沒有直接利益及關係的生物。譬如,紅樹林對某些國家而言,似乎沒太大意義,這是因為他們不知它的價值。紅樹林可使海河口沼澤區得到充分的營養,也提供水鳥的棲息地以維持豐富的生物種類,紅樹林也具有防潮、防颱、保護河堤等功能,可保障河口區人民的財產及生命的安全。又如,野生稻,乃至野生大豆都保留著相當重要的遺傳基因,它們在自然界中已適應了幾千年環境的變化,也孕育出重要的適應基因。所以讓每種生物生存下來,不是為保育而保育,而是為人類留下極重要的遺傳物質(或基因),這是提供未來人類永續生存的資源。

  9. 臺灣的自然保育 •   過去,臺灣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但由於棲地的開發破壞,使野生動、植物逐漸消失,這是相當今人痛心的事。政府近年來已大力推動維護自然生態及保育的工作,公告稀有及瀕臨滅絕的動、植物名彙,制定文化資產保存法和野生動物保育法,以落實保育工作;目前已劃定十八個自然保留區及成立六個國家公園,且會陸續 增加。 •   國家公園是以國家的力量來保護一個特定地區,以維護該地區的生物、非生物資源及自然景觀,並進一步提供學術研究、教學及人民休憩和旅遊等多項功能。但不能因為開放旅遊而致破壞當地的生物及非生物,遊客對園內的一草一木不得任意採擷。因此,每個使用國家公園者都應盡一己之力,以永遠維護上述功能。迄今,我國已成立的國家公園有墾丁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及金門國家公園(圖12-6)。每個國家公園都有很好的展示場所及教育宣導計畫,且有保育單位負責基本的保育研究工作。這個工作對我國未來的自然資源保育將有重大的貢獻。 •   自然保留區亦是以政府的力量,去保護大自然留下來的天然資源,該區內有珍貴的稀有動、植物與不可取代的自然景觀。在自然保留區內,只開放具學術研究及教育為目的,且其訪客進出數量必須有所限制,更不可以破壞,其限制要比國家公園嚴格。 •   至於一般的保護區,則係當地政府依實際需要而規劃以禁止或限制經濟開發或利用者,如森林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山坡地保護區、河川保護區等,當解禁時,則可以開發或利用。 • 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的教育,首先必須從每一個人的心靈教育做起,才能做到淨化人心,不貪圖享受,不浪費物質,愛惜萬物,以落實環保及保育於日常生活中。

  10. 【第四節】 人類與自然界的平衡 •   人類是地球生態系的一員,並且依靠生態系統來維持生存。人類比其他物種更具有能力去改變生態系原有的運作方式。其改變環境的速度及規模是無與倫比,諸如人類製造的汙染可能損害人類的健康,並且減少生態系支持生命的能力;人類定居的行為和對資源的開發,也會破壞其他生物物種與棲息地。這些影響可能是全球性的,且是可以立刻看到其後果的。人類的科技能力,可以用來傷害生態系,也可以用來改善地球的生態系。在推理、實驗、理解、記憶和溝通方面,人類獨具聰明才智,但是人類必須使用智慧,並導向道德與倫理的責任,促使人類要求自己在他們的活動和自然生態系作用之間求得平衡。以維持共存、共容的關係,這樣人類才能永續的生存,否則人類將走向自取滅亡之路。

  11. 【第五節】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也只有一個臺灣」,這不是口號,而是一種體驗,更是一種覺醒。維繫生態平衡已是全球人類的共識,在現階段的宇宙中,只有一個地球可以讓我們生存下來。而臺灣這塊土地上更有我們建立的家園,我們不愛自己的家園,如何去愛別的地方呢?如果我們把這個地球破壞了,我們往何處去呢?我們已無退路了,只有好好經營這個地方,努力做好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的工作,以留給後代一個乾淨舒適的環境,一塊能讓子孫永續生存、安居樂業的地方。

  12. 酸雨 • 一、酸雨的定義       「酸雨」,顧名思義,雨是酸的。其正確的名稱應為「酸性 沈降」,它可分為「濕沈降」與「乾沈降」兩大類,前者指的是所有氣狀污染物或粒狀污染物,隨著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型態而落到地面者,後者則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從空中降下來的落塵所帶的酸性物質而言。在化學上定義水之pH(酸鹼)值等於七為中性,小於則是酸性。自然大氣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溫時溶解於雨水中並達到氣液相平衡後,雨水之酸鹼值約為 5.6,因此大自然的雨水是酸的;但是,在大自然中,仍存在其他致酸的物質,例如 ,火山爆發所噴出的硫化氫,海洋所釋放出的二甲基硫,高空閃電所導致之氮氧化物等,均會使雨水進一步酸化,而酸鹼值會降至 5.0 左右。因此,在 1980 年代後期以來,許多國內外(包含環保署研究報告)研究者,已將所謂「酸雨」認知為當雨水酸鹼值在 5.0 以下時,即確定受到人為酸性污染物的影響。因此,在環保署研究報告中,已統一雨水酸鹼值達 5.0以下時,正式定義為「酸雨」。例如,若以環保署台北酸雨監測站 1990-1998 年之有效雨水化學分析資料為準,顯示約九成降水天數的雨水pH值在 5.6 以下,而酸雨發生機率則為七成五左右。

  13. QUESTIONS 1.最近世界人口問題日益嚴重,最主要的原因在於  (1)人類互助合作,戰爭減少  (2)人類出生率提高,每個家庭都生很多子女 (3)醫學科技發達,人類死亡率減低  (4)科技發達,農作物育種成功,糧食增產,天災減少

  14. 1.Ans 3 2.基於維護生態的觀點,何項最合理? (1)太空探險,為子孫找塊土地  (2)實施人口計畫,綠化環境  (3)消滅猛獸,尋找更多空間  (4)建造水壩,保護水源

  15. 2.Ans 2 3.禁用傳統冷煤氟氯碳化物,另行開發新的代替品,已成全世界的共識與趨勢。此一目的在  (1)節約能源  (2)保護臭氧層  (3)改善噪音汙染  (4)改善水汙染

  16. 3.Ans 2 府積極推展垃圾分類,主要是為了將來採取何種方法處理垃圾? (1)衛生掩埋法  (2)焚化法  (3)露天丟棄法  (4)堆肥法

  17. 4.Ans 2 5.據報載南部地區曾多次下酸雨,以致影響農作物生長,你認為下酸雨的原因是  (1)空氣汙染  (2)水汙染  (3)土壤汙染  (4)噪音汙染

  18. 5.Ans 1 6.在使用焚化爐處理垃圾之前,市民務必養成的生活習慣是  (1)塑膠用品的減量使用  (2)使用無鉛汽油  (3)土壤掩埋廢棄物  (4)隨手做好垃圾分類

  19. 6.Ans 4 7.下列與境保護有關的敘述,何者錯誤? (1)汽機車選用無鉛汽油,可改善空氣品質  (2)將牲畜養殖場設在水源上游最適當  (3)建立完善的衛生下水道和汙水處理廠,可防治水汙染  (4)禁止露天燃燒垃圾及廢電纜可減少空氣汙染

  20. 7.Ans 2 8.關渡水鳥保護區的成立,你認為以生態觀點而言,是  (1)不好的,太浪費土地  (2)不好的,人們觀賞之後太過髒亂  (3)好的,可以賺錢  (4)好的,提供環境給鳥生活

  21. 8.Ans 4 9.人類使用資源後,所造成的何種問題,愈來愈嚴重,影響整個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1)能源不足  (2)物質文明的提高  (3)精神生活空虛  (4)環境汙染

  22. 9.Ans 4 10.關於興建水庫,下列何者正確? (1)可增加漁民收獲量  (2)建造水庫之前,應對河川生態詳加研究,並適當補救措施  (3)會淹沒部分山坡地,減少土地面積  (4)促進魚蝦的生存空間加

  23. 10.Ans 2 有緣再見 (5A 21)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