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793 Views
第 4 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 发展 。. 温故知新. 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 影响一种思想兴衰的因素? 自身理论是否完善、有没有现实需要。. 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1. 儒学出现危机: 儒学自身僵化; 佛道广泛传播 。 2 、 _________ 潮流弥漫在社会各个领域。 随着时代变迁,儒生将如何化解这场危机呢? 3 、儒家学者的思考和探索。继承 …… ,吸收 …… 二、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弟程颐. 兄程颢. 朱熹. 陆九渊.
E N D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温故知新 • 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 • 影响一种思想兴衰的因素? • 自身理论是否完善、有没有现实需要。
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 1.儒学出现危机: • 儒学自身僵化;佛道广泛传播。 • 2、_________潮流弥漫在社会各个领域。 • 随着时代变迁,儒生将如何化解这场危机呢? • 3、儒家学者的思考和探索。继承……,吸收…… • 二、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弟程颐 兄程颢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二、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朱熹像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内容: 1)世界—理 社会—儒家伦理道德 个人—人性 2)格物致知 3)存天理,灭人欲 历程:南宋—元—明初
二、宋明理学 2、陆王心学: 王守仁像 代表: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阳明) 内容: 1)陆九渊: 核心:“心即理也” 方法论:“发明本心” 以求理 2)王守仁: 背景:理学成为……敲门砖 思想核心:“致良知” 方法论: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性质: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二、宋明理学 朱熹:一生著书209卷,编纂书籍210卷,注释38卷,校勘 72卷。 理是本原、格物致知 朱熹:道问学、读书穷理。 ←著作数量相差悬殊→ ←治学方法迥然不同→ 陆九渊:没有专书留下,只是后人为他编纂了文集。 陆九渊:尊德性、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心即理也、发明本心
探究学习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消极影响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积 极 影 响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一、背景:三教合一 知识小结 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继承……,吸收……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 A、儒学的兴盛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宗教的盛行 D、儒学发展面临的危机
2、“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2、“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3、不符合陆王心学特点的说法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发明本心”以求理 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
A 4、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B.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C.注重气节、品德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 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六祖慧能的 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D
6、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C
7、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B.②③④ C. ①③④D.①②④ A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佛、道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东汉时期明帝时(公元68年)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可以说是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佛、道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说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糅起来,形成了道教。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问题导学】 1.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2.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 3.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 三教图 明 丁云鹏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 ←在我们最为熟悉的“西游记”里面,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
材料1: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材料1: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2: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 三教合一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问题导学】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答案点拨】 • “知”不同。前者要“明理”,即儒家伦理道德(唯心);后者,是指客观规律和真理。(唯物)。
二、宋明理学 【问题导学】 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点拨】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朱熹 朱棣 明成祖朱棣进一步推崇朱学,钦定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三部书成为国家指导思想的官方哲学。
二十四孝故事 :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二十四孝故事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十四孝故事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这样的社会是变相的妇女屠宰场。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这样的社会是变相的妇女屠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