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乐清市职业中专 杨淑洁. 一、教材分析. ( 一 ) 课 标要求. 简述 “ 一国两制 ” 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简述 “ 一国两制 ” 构想的形成, 理解 “ 一国两制 ” 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意义; 知道 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 理解 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了解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认识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alijah
Download Presentation

“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乐清市职业中专 杨淑洁

  2.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 (二)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意义;知道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唤起民族自豪感,强化国家统一意识。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发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4. (三)课文分析 本课属于《高中新课标•历史必修Ⅰ》第四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的内容,主要讲述“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及其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它是对整个专题内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提升。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 完整的要求。 本课的三个子目均围绕“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这一中心展开,学习时要注意把握住这一中心。

  5. (四)人民版新教材与人教版老教材的比较: 新教材和老教材对《“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内容叙述基本相近。人民版新教材紧抓主干知识,更新了一些教学内容,意在弘扬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内容有较大补充。有助于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民族命运,凸现历史教育的爱国主义功能。

  6.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历史与社会》中,学习了“一国两制”内涵、港澳回归史实、海峡两岸和缓与交流的表现等内容,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历史意义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了解不深,初中课本涉及不多,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7. 三、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及其理论创新的意义;知道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 ,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如期回归祖国等内容 的学习,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 通过香港、澳门回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耻 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8. 过程与方法 1、方法:教师引导→点拨→评价;学生合作→探究→竞争。 2、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 教师为主导 情境 ---- 协作 ---- 意义建构 学生为主体 3、有效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及师生课前搜索的其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分析、评价等历史学习基本方法和能力。在阅读分析材料和分组讨论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9.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一国两制”的理论构想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的理论构想在祖国统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0. 五、教学理念: 1、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11. 六、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了解构想的由来) 1、展示图片: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新闻发布会对台湾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思考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采取了什么正确的方针政策,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12. 温家宝:我愿意通过记者女士向台湾同胞表示亲切的问候。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温家宝:我愿意通过记者女士向台湾同胞表示亲切的问候。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上,尽早恢复两岸的对话和谈判,反对“台独”,积极推进两岸经济、文化的来往与交流,推进两岸直接“三通”的早日实现,争取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13. 2、师生共同回顾台港澳问题的由来,。引导学生思考台港澳与内地的根本区别,并以“基于台湾地区的现状,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疑问引入本课学习。2、师生共同回顾台港澳问题的由来,。引导学生思考台港澳与内地的根本区别,并以“基于台湾地区的现状,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疑问引入本课学习。 3、课前播放《七子之歌》,课上师生共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4. 新课学习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论) 问题: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其内涵如何?有什么意义?(将全班分成1、2、3、4四大组,同桌的A、B两同学为一小组,大组竞争,小组合作,产生优胜组和个人。此问题为1大组必答) 方法:阅读教材,概括归纳,同伴交流 过渡:“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的? 台湾问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国惟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惟一合法代表。国民党当局割据台湾,造成两岸分离状态,由此产生“台湾问题”。这是中国实现统一的内政问题。而港澳属于与他国的主权问题。

  15. 1、提出背景(采用谈话法完成,以教师讲述为主)1、提出背景(采用谈话法完成,以教师讲述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随之结束。在此后的三十年间,由于条件的不成熟,统一问题被暂时搁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展开,综合国力稳步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完成祖国统一的这一神圣使命落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肩上。

  16. 2、“一国两制”的构想(理论)形成过程 (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结论) (1)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 (2) 1981年叶剑英发表九条声明:阐明了统一后 的基本政策 (3)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4) 1984年“一国两制”成为国策,具有法律效力: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17. 3、“一国两制”的内涵:(小组合作分析、概括得出)3、“一国两制”的内涵:(小组合作分析、概括得出) 一国 前提和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两制 实行 大陆 社会主义制度 主体 两制 保留 资本主义制度 补充 港澳台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18. 4、“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结合教材P69 的“学习思考”让学生展开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现象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与方法。)4、“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结合教材P69 的“学习思考”让学生展开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现象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与方法。) “一国两制”构想 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19.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实践) 过渡:“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播放视频:“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把学生带会到当时的情境中。 1、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学生自由回答) 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是怎么来的? 方法:配对联想,形成结论。

  20. 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860年中英 《北京条约》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21. 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22. 2、香港、澳门顺利回归 问题:简要归纳香港、澳门的回归过程。(2组必答) 方法:教师暗示(提出、谈判、声明、基本法和交接仪式),学生在书本上作好笔记。补充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判的材料,认识回归的艰难历程。 拓展:课文P69“材料阅读与思考”怎么解答?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一个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23. 香港回归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会谈中提出了用“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 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 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美 丽 的 香 港

  24. 澳门回归 1987年4月,《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澳门标志性建筑——大三巴牌坊

  25. 澳门回归仪式

  26. 请思考 香港和澳门在旧中国割让,却在新中国顺利回归,为什么? (方法:介绍“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前提、关键、群众基础、法律依据等方面探讨。) 前提条件----国力强大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构想 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群众基础----渴望回归

  27. 3、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问题:港澳回归又有什么意义呢?(3组必答) 方法:学生合作想象当年回归的情景,互相告白。教师出示回归的图片,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相互复述“江泽民的报告”和教材的结论,并谈自己的感想,表现中华儿女欢欣鼓舞、扬眉吐气的心情。 • 意义: •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 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过渡: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

  28.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问题:党和政府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都采取了哪些方针、政策,海峡两岸和缓与交流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方法:阅读教材,概括归纳。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汪辜会谈”“连宋大陆行”图片,以增进学生“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信念。 ▪1979年 ,两岸停火,中央政府提倡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 ▪1992年,“九二共识” ▪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 ▪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29. “九二共识” 1992年两岸民间团体: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 中国的原则”的重要共识。 1993年,汪辜会谈 两岸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30.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亲民党 访问团于5月5日至5月 13日访问大陆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 国国民党访问团于4 月26日至5月3日访问大陆

  31. 教学总结:反思一下本课学习,构成知识网络 方法:邻座总结,教师点评。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 《告台湾同胞书》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澳门回归 台湾问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2. 小组评比,意义建构 课后探究: 海峡两岸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愿。请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台湾、香港和澳门与大陆或内地关系)历史和现实资料,说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世界的和平稳定有积极意义。

  33. 七、教学建议: 1、本节教学安排一课时。 2、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把握好重点难点,如关于香港澳门回归问题初中已经讲解得教多,可以适当简略,而把重点落在“一国两制”理论构想的形成和两岸关系的发展上。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相长,多采取启发式提问和谈话法辅以必要的讲解。

  34. 八、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否确实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师生互动是否自然融洽并产生预期效果? 2、教学中是否既注重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又突出了对学生分析、归纳、表述等能力的培养? 3、总结学生的学习难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为什么难,是否找到突破难点的最佳方法。

  35. 九、参考书籍目录 (1)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王家英主编:《从台湾政治到两岸关系》,香港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 1999年版。 (5)高智生著:《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网址 (1)http://www.people.com.cn (2)http://www.cgcc.org.hk (3)http://www.nihaowt.co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