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与作用 作用机制 量效关系 构效关系 影响因素.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 drug action ) 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 初始作用 ,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specificity). 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 是药物作用引起的机体在功能和和形态上的改变, 结果 ,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selectivity ). 药理效应的基本表现. 兴奋 (excitation) : 使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提高

ali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药物效应与作用 • 作用机制 • 量效关系 • 构效关系 • 影响因素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2.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specificity)

  3.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作用引起的机体在功能和和形态上的改变,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selectivity)

  4. 药理效应的基本表现 兴奋(excitation):使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提高 亢进(augmentation) 抑制(inhibition):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减弱麻痹(paralysis) 过度兴奋转入衰竭(failure)

  5. 选择性 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器官或组织或病原体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没有作用或没有明显作用 选择性作用的特点:

  6. 二、治疗效果 1.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或称治本,例如抗生素。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或称治标。例如: 3. 补充疗法 例如:

  7. 三、不良反应 1.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作用。一般轻微,且多数是可以恢复的肌体功能变化。并可以预知,但难以避免 。例如:

  8. 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 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过久(蓄积过多时)使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较严重,可以预知也是应该避免发生的不良反应。 例如: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慢性毒性(chlonic toxicity)

  9. 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宿醉 4.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浓度 --------------------------- 阈浓度 时间 例如:

  10. 5.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经药物致敏,再次应用该药时)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例如:

  11. 6.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度与剂量成比例。 例如:红细胞先天性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服用磺胺可出现溶血。

  12.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剂量- 效应关系(dose effecrelationship)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效应 效应效应 效应 真数剂量 对数剂量

  13. 量反应与质反应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药理效应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值。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率表示。 例如:血压,100mmHg .等 100mmHg 对数剂量

  14. 质反应(all-or-none response)药理效应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

  15. E100 (%) C 质反应量效曲线

  16.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能引起50%最大反应的药物剂量(ED50)或使半数动物产生阳性效果的量。 阈剂量(threshold dose)即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 100 效能 ED50 LD50 阈剂量 效价 剂量C

  17. 中毒:半数中毒浓度(TC50)、半数中毒剂量(TD50)中毒:半数中毒浓度(TC50)、半数中毒剂量(TD50) 死亡:使实验动物的半数死亡的剂量(LD50) 指 标 } 图例见前页 致死量 中毒量 常用量 治疗量

  18. 效能与效价 效能(最大效应 maximall efficacy):当药量和浓度继续增加而药效达到极限不再上升时的效应, 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效价( 效应强度 potency):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19. 呋噻米 每日尿排钠量 环戊噻嗪 氢氯噻嗪 呋噻米 剂量 再比较一下效能和效价

  20.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TD50/ED50或LD50/ED50,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意义:LD50 ED50 不是绝对的 如下页图: 此值越大越安全。

  21.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 : ED95~TD5或ED95~LD5之间的距离

  22. 效应 ED50 LD50 举例如下页

  23. 例如:真和假老鼠药

  24. 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 1理化反应 . 2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3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4对酶的影响  5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6影响核酸代谢 7影响免疫机制 8非特异性作用 9作用于受体

  25. 第四节 药物与受体 受体(receptor) 是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蛋白质,可选择性地识别配体,并与之结合,从而产生特定的生理或药理效应物质。

  26.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 受体学说: 受体的特性: 1、高度的敏感性;2、高度的特异性;3、饱和性;4、可逆性;5、多样性(如其各种亚型)6、可变性。

  27. 1、占领学说 :认为药物只有与受体结合才产生效应,药物结合100%的受体产生最大。 亲和力( affinity ):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又称效应力):药物产生效应的能力大小。 用α表示, • 2、速率学说: 认为药物效应不仅与结合有关,且与结合后的解离有关,药物产生最大效应时,尚有90%左右的受体未被占领。

  28. 药物作用取决于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激动药 : α=1; 拮抗药 : α= 0; 部分激动药0 <α<1

  29. 2、速率学说:药物作用不仅与结合有关,且与解离有关,药物产生最大效应时,尚有90%左右的受体没被占领。 3、二态模型说: 受体有活化态 (R*)和失活态(R)。激动药与(R*)有亲和力,拮抗剂与R*和R均有相同亲和力。

  30. 配体(ligand 指能与受体结合的递质、药物, 内原性活性物质。

  31. E [ DR ] [ D ] = = Emax + [ RT ] 受体药物的反应动力学 D R E D+R [ D] [ R ] KD 反应达到 平衡时: = [ D R ] 因为: [RT] = [R] + [DR], 代入上式 [ D ] KD

  32. [DR] [D] RT[D] KD = + 1、当 [D] = 0 时, 2、当 [D] >> KD时, [DR] / [RT] = 100%,达最大效能, 即 [DR]max=[RT]

  33. 1 KD [DR] [D] RT[D] + KD 3、当 KD= [D]时 [DR] / [RT] = 50%,即 产生最大效应的一半。 4、KD值越大,亲和越小、 亲和力:=

  34. 令pD2(称亲和力指数)代表亲和力 亲和力指数: pD2= -lgKD 故 [D][R] [D] [R] 因 KD - lgKD = -lg [DR] [DR] [DR] 则 pD2 = lg [D][R] 意义:pD2值越大,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越大

  35. A a B b C * 亲和力a=b=c内在活性a>b>c 两药亲和力相等时其效应强度取决于内在活性强弱

  36. 亲和力 :A>b>c 内在话性: a=b=c 两药内在活性相等时则效应强度取决于亲和力大小

  37.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的分类 1、激动药(agonist):激活受体的配体,与受体即有很强的亲和力,又有很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2。部分激动剂(partial agonist) : 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的药物。

  38. 3、拮抗药(antagonist): 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因占据受体而影响激动剂的效应。

  39. 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 能与激动药竞争同一受体,拮抗药的作用可被增加的激动药的剂量而取消。 拮抗药可使激动药 的量效曲线 平行右移, 最大效应Emax不变。 结合是可逆的 α= 0 有拮抗剂时

  40. pA2: 称为拮抗参数,其含义为,当有拮抗药存在时,激动药的药量增加两倍仍能产生原来的效应,此时所需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即pD2=--lg[I]. 意义:其值越大,拮抗作用越强。

  41. 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 与受体结合是不可逆的,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右移,但不平行,Emax下降,量效曲线下移,增加激动药也不能取消拮抗药的作用。

  42. 部分激动药 0 <α<1 <Emax, 当其效应〈其Emax时,与激动药协同、 当其效应》其Emax ,与激动药拮抗 A A B

  43. 受体的类型 • 此 类受体由GTP结合调节蛋白(G蛋白,或称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组成,此类受体包含的受体种类最多,需G- 蛋白 介导细胞功能的受体如: 1.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44. 如数十种神经递质及多肽及激素的受体,具体如-----Ad 、DA、 5-HT 、Op 、PG …… 还介导心钠素及NO对鸟苷酸环化酶的激活,对磷脂酶(C 、 A2) 、Ca2+ 、K+离子通道有重要调节作用。

  45. G-蛋白偶联型受体: N 结合结构域 1、 效应蛋白 G-蛋白偶联 C 激活 有GTP酶 Mg2+ • GTP GDP GTP GDP 活化态 静息态

  46. G—蛋白类型 1)兴奋性G蛋白(Gs ): 作用 (+)AC, 使 ATP cAMP 2)抑制性 G 蛋白(Gi): 作用(-)AC, 使cAMP 3)磷脂酶C型G蛋白(Gp): 作用(+)PLC

  47. 4)转导素型G蛋白(Gt): 作用, 起转导蛋白的作用 5)Go型G蛋白(Go):作用,在脑内调节Ca2+、K+通道.

  48. 2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又称离子通道型受体) 组成: N C 结合结构域 种类: 4--5 N-Ach-R GABA-R 谷氨酸-R 甘氨酸 -R 天门冬氨酸-R 通道

  49. 3、具酪氨酸激酶受体 组成: 受体种类 N 结合结构域 细胞膜 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上皮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一些淋巴因子。 催化域,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可自身催化,并催化底物磷酸化 激化蛋白激酶 DNA RNA 合成 蛋白质合成 细胞生长分化。

  50. C 结合结构域 4、细胞内受体 组成: DN A 结合部 N 种类: 如、甾体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Vit-A 、 Vit-DR. 细胞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