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k likes | 1.91k Views
登樓賦. 王粲. 登高望遠 心情故事各自不同. 古典情懷 騷人憂讒畏譏 黃鶴鳳凰各鳴悲音 旅人客愁思歸 對青山還強整紗帽 閨秀樓高獨倚 有所思兮雲間錦書.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 < 黃鶴樓 > 詩彈的是心情的哪一款調 ? A . 思人 B . 思鄉 C . 思君.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E N D
登樓賦 王粲
登高望遠 心情故事各自不同 古典情懷騷人憂讒畏譏 黃鶴鳳凰各鳴悲音旅人客愁思歸 對青山還強整紗帽閨秀樓高獨倚 有所思兮雲間錦書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詩彈的是心情的哪一款調?A.思人 B.思鄉 C.思君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彈的是心情的哪一款調? A.思人 B.思鄉 C.思君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容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容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張可久<九日>彈的是心情哪一款調?A.思人 B.思鄉 C.思君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一翦梅>彈的是心情哪一款調?A.思人 B.思鄉 C.思君
聲有哀樂 1、思鄉的情歌-〈黃昏的故鄉〉2、德弗札克〈念故鄉〉 線上觀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DvKWxJrVQ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zWL7xEsnOg
目次 一、題解 七、問題與討論二、作者 八、延伸閱讀三、文學探究 九、牛刀小試四、課文賞析 十、好站連結五、補充資料 十一、圖片出處六、文章結構表
題解 出處《昭明文選》簡介題解寫作背景
出處 • 選自《昭明文選》 • 《昭明文選》中收錄賦作的有十九卷,本篇出於十一卷,列為「遊覽」類。 http://pmgs.kongfz.com/show_pics.php?itemId=36233
《昭明文選》簡介 編者:南朝梁蕭統主編,蕭統為梁武帝之子,未繼位,諡號「昭明」,人稱「昭明太子」;其與當代文學名士共同編輯而成文選一書稱為《昭明文選》。 時間:自先秦至齊梁間 卷數:共三十卷,唐李善注編為六十卷 地位:我國現存編選最早的一部詩文選集 價值:宋代有諺:「《文選》爛,秀才半。」
《昭明文選》內容:分三十八類,各類之中再以時代先後為次。分類如下:賦、詩、騷、辭、七、詔、冊、令、教、策、表、上書、啟、彈事、牋、奏記、書、檄(難)、移、對問、設論、序、史論、論、頌、贊、史述贊、符命、連珠、箴、銘、誄、哀、碑文、墓誌、行狀、弔文、祭文【備註】不收經、子文章《昭明文選》內容:分三十八類,各類之中再以時代先後為次。分類如下:賦、詩、騷、辭、七、詔、冊、令、教、策、表、上書、啟、彈事、牋、奏記、書、檄(難)、移、對問、設論、序、史論、論、頌、贊、史述贊、符命、連珠、箴、銘、誄、哀、碑文、墓誌、行狀、弔文、祭文【備註】不收經、子文章
《昭明文選》有兩個著名注本: 1. 唐朝李善作注,注文蒐集資料多,引書近一千七百種,現存最早的、影響最大的昭明文選注本,人稱「李善注」。 2. 唐代呂延濟、劉良、張銳、呂向、李周翰五人合注,稱為「五臣注」,著重古解釋字句。 ★宋人合二為一,稱為「六臣注」。
題解 • 〈登樓賦〉是王粲在荊州時登麥城城頭所作,主要抒發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惆悵,富感人力量,為抒情短賦名篇。 • 開端隨即點出登樓目的在於解憂。「憂」字是全文的情感基礎。憂愁因何而起,除思鄉情愁外,應該就是懷才不遇引發的憂憤。 • 抒情和寫景的緊密結合,層層深入,感人肺腑。
寫作背景 • 漢獻帝初平三年(西元一九二),董卓餘黨作亂長安,王粲為避亂,乃往荊州,依附刺史劉表。王粲流寓荊州,本想有一番作為,然客居已超過十二年,一直未受重用,因此某天登麥城城樓之高,遠眺思歸而有此作。
〈登樓賦〉是王粲避難荊州時所寫,賦中除抒發思鄉之情,也表現亂世中不得伸展抱負的沉痛心情。〈登樓賦〉是王粲避難荊州時所寫,賦中除抒發思鄉之情,也表現亂世中不得伸展抱負的沉痛心情。 • 這篇賦寫景與抒情的結合,為抒情短賦名作。晉代陸雲曾以其作為學習目標,並讚美此賦道:「登樓名高,恐未可越耳。」肯定其藝術成就。
作者 家世背景逸聞軼事著作文學表現-詩、賦建安文學精神建安七子七子簡介評價
家世背景 •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生於靈帝熹平六年(西元一七七),卒於獻帝建安二十二年(西元二一七),年四十一。 • 擅長辭賦,建安七子之一,被譽為「七子之冠冕」。 • 王粲少時即有才名,受到蔡邕賞識。年十七,司徒辟舉,詔授黃門侍郎。
王粲 http://www.chiculture.net/0405/picture/0411pic18346_b.jpg
曾祖父王龔,初舉孝廉、司空、太尉、位列三公。曾祖父王龔,初舉孝廉、司空、太尉、位列三公。 • 祖父王暢,舉孝廉入仕,位進三公。 • 父王謙,為大將軍何進長史。 • 東漢末年,王粲投荊州劉表,後曹魏封國,官拜侍中,建安二十一年隨軍征吳,次年卒於軍中,時年四十一歲。
逸聞軼事 王粲有一次與友同行,停下來讀路旁碑文,友人問他能否背誦?王粲當即表演,一字不差。 又有一次,王粲觀棋,棋局被人碰亂了,王粲憑著記憶,將棋局重新擺設。下棋的人不信,將手帕蓋在棋盤上,請王粲在另一個棋盤上重擺。王粲擺出後,一模一樣,一顆棋都沒錯,眾人驚嘆。
倒屣相迎王粲少即有才名,曾拜訪當時的文壇泰斗蔡邕,蔡邕急忙起身相迎王粲。慌忙中竟把鞋子穿反了。蔡邕以很高的禮節,客氣地把王粲迎請進來。旁人以為來了顯赫貴客,沒想到進來的卻是一位瘦小未成年的孩子。蔡邕解釋道:「這位王粲,年輕有為,有奇才,我不如他,深感慚愧呀!」倒屣相迎王粲少即有才名,曾拜訪當時的文壇泰斗蔡邕,蔡邕急忙起身相迎王粲。慌忙中竟把鞋子穿反了。蔡邕以很高的禮節,客氣地把王粲迎請進來。旁人以為來了顯赫貴客,沒想到進來的卻是一位瘦小未成年的孩子。蔡邕解釋道:「這位王粲,年輕有為,有奇才,我不如他,深感慚愧呀!」
著作 • 王粲以辭賦見長,今存二十多篇,如〈初征〉、〈登樓〉、〈槐賦〉、〈征思〉等,曹丕讚之:「雖張、蔡不過也」。 • 現存詩二十餘首,以樂府〈七哀詩〉三首與〈從軍行〉五首最著名。 • 明代張溥輯有《王侍中集》一卷,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文學表現-詩 王粲詩分成四言、五言兩種 • 四言詩—作於歸附曹操以前,多抒發憂愁悲苦情懷。★代表作:贈士孫文始、思親詩。 • 五言詩—多作於歸附曹操之後,數量多,成就高。★代表作:七哀詩三首、從軍詩五首。
文學表現-賦 王粲賦,篇幅短小,大多為騷體 • 以滯留荊州時期所寫的〈登樓賦〉最為膾炙人口。全篇抒寫看見異鄉風物之美而引起的思鄉情懷,相當深切感人;同時還表現了作者處於亂世壯志不得伸展的沉痛感情,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一面。這篇賦寫景和抒情結合,具有濃厚的詩意,脫盡了漢賦鋪陳堆砌的習氣,顯示了抒情小賦在藝術上的成熟。
建安文學精神 • 王粲〈七哀詩〉和〈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精神。 • 〈七哀詩〉之一西京亂無象,寫他避亂荊州時途中所見飢婦棄子場面,揭示漢末離亂慘象與人民離難。 • 〈登樓賦〉是荊州時登麥城所作,抒發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愁恨,富於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賦的名篇。
建安七子 • 「七子」名稱出於《典論‧論文》。 • 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 七子中除孔融外,餘六人都是曹氏父子僚屬和鄴下文人集團的重要作家。 • 他們的作品反映動亂的現實,表現建功立業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學的共同特徵。
七子簡介 • 孔融,字文舉。散文〈薦彌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辭藻華麗,駢儷氣息多;〈與曹操論禁酒書〉則有詼諧意味。〈雜詩〉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寫喪子之痛,哀婉動人。 • 陳琳,字孔璋。長於章奏書記。詩歌代表作〈飲馬長城窟〉借秦代築長城故事,揭露當時繁重徭役帶來的苦難刻。 • 王粲,字仲宣。七子中成就最高。
徐幹,字偉長。《中論》一書被曹丕稱讚「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徐幹,字偉長。《中論》一書被曹丕稱讚「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 • 阮瑀,字元瑜。章表書記皆出色,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遭遇。 • 應瑒,字德璉。擅長賦作,代表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 • 劉楨,字公幹。〈贈從弟〉三首為代表作。
評價 • 王粲文學地位,名列建安七子之一。 • 劉勰《文心雕龍.才略》:「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 • 清林雲銘評〈登樓賦〉云:「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建安七子 http://www.chiculture.net/0405/picture/0411pic18346.jpg
〈登樓賦〉 http://www.yingbishufa.com/ZUOPIN/ZPXS/feiweirong02.jpg
文學探究 文體賦體概說賦體流變
文體 【賦】介於詩、文之間的韻文 文心雕龍詮賦云:「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賦體適合用以鋪張辭采,描摹事物,抒寫情志。 以下簡介賦的文體及流變。
賦體概說 性質:賦為中國文學獨具的文體,介於詩文之間。起源:導源於詩,興於楚辭,盛於兩漢。發展:轉變於魏晉,唐宋二代亦另具特色。特色:1.押韻如詩,形式結構似散文。2.問答成文,為辭賦之通體。3.化典重為流利,抒情寫景。
課文賞析 大意深究鑑賞寫作技巧用韻寫作特色〈登樓賦〉評價
大意 一、登高望遠本想銷憂,景觀信美,然非故土,反增哀愁 二、觸景生情心懷故土,遷徙流離,路遙難歸,憂思難任 三、感時憂世內心煩悶,志在治平,積鬱難伸,悲憤惆悵
深究鑑賞 一、首段登樓,點出內心愁思 • 開頭點出主題:登樓是為了「銷憂」。 • 「憂」字,總括他的心境,確定全篇的抒情基調。 • 登樓後,所見景物承「四望」而來,就「顯敞」和「信美」寫「通浦」、「長洲」、「廣陸」等不同方位之景。並交代樓的地點,鋪寫荊州美好。 • 最後兩句點明作者之憂出於對故土的思念,景色秀美,卻非吾土,透露身在異鄉的愁懷。
二、次段寫羈旅,思鄉懷歸 • 此段景物描寫,配合「懷歸」、「懷土」之思,因此出現「平原遠」、「路逶迤」、「高岑」、「修迥」字眼。 • 將抒情與寫景融合一起,寫靠著城樓的欄杆遠望,向著北風敞開衣襟。「北風」是由故鄉方向吹來的風,因而格外親切舒暢。極目眺望故鄉,卻被荊山遮蔽,歸途曲折漫長,河水寬深難渡,比喻處境之艱難,表現他思歸不得的痛苦。 • 由於作者思念故鄉,自然聯想到歷史上人物對故土的懷念。引用孔子、鍾儀、莊舄典故,說明古往今來的思鄉之情一樣,表達他思鄉之苦。
三、末段寫懷才不遇的苦悶 • 作者希望天下太平卻遙遙無期,連用《論語》和《周易》典故,說明自己的品德才能都好,擔心無人用他。正面點出王粲思鄉由懷才不遇而引起,寫出他心中隱憂,深化文章主題。 • 此時作者情緒已臻「心悽愴」、「意忉怛」程度,景物描寫變為「風蕭瑟」、「天慘慘」,白日西匿,鳥獸狂顧,有「感發」情緒的作用。 • 作者內心悲傷,情懷淒慘,鬱悶之氣充滿胸膛,直至夜半仍輾轉反側。 • 篇末照應開頭,前寫登樓以「銷憂」,結尾憂憤之情反而加劇,首尾呼應,更動人心弦。
寫作技巧 • 情景相生:作者以內心感情與景物描寫結合,利用寫景對抒情起陪襯輔佐作用。 • 虛實相間:全三段都有景物描寫,寫來卻變化靈動。第一段所寫為荊州秋色美景:「華實蔽野,黍稷盈疇」,屬於實寫;而以「陶牧」、「昭丘」古人遺跡寄寓未遇明君之處境,此乃虛寫。
用韻 • 本篇隔句押韻,在雙句句末用韻。全篇計三次換韻,其用韻情形: • 首段用平聲韻,韻腳:憂、仇、洲、流、丘、疇、留。 (下平「尤」韻) • 次段用平聲韻,韻腳:今、任、襟、岑、深、禁、音、吟、心。(下平「侵」韻) • 第三段入聲韻,韻腳:極、力、食、匿、色、翼、息、惻、臆、側。(入聲「職」韻) • 用韻分析:前兩段用平聲韻,末段轉入聲韻,情緒由深沉而轉為激越,聲韻隨著感情起伏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