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492 Views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研究.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曹培英. 一、 教学设计的准备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 三、 问题情境的设计 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 五、 数学练习的设计 六、 学习方式的设计 七、 协作环境的设计 八、 信息资源的设计. 设计理念 设计依据 设计原则. √ √ √. 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 几个关键词:. 回归生活 算法多样 数学应用 数学建模. 关注儿童 个性化、优化 应用意识 数学眼光. —— 自主学习. 参与. —— 合作学习. 互动. —— 探究学习. 探究. —— 信息技术. 整合. c
E N D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曹培英
一、 教学设计的准备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 三、 问题情境的设计 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 五、 数学练习的设计 六、 学习方式的设计 七、 协作环境的设计 八、 信息资源的设计 设计理念 设计依据 设计原则 √ √ √
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 几个关键词: 回归生活 算法多样 数学应用 数学建模 关注儿童 个性化、优化 应用意识 数学眼光 ——自主学习 参与 ——合作学习 互动 ——探究学习 探究 ——信息技术 整合
c a b 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 数学是什么? 工具:处理数据,计算,推理证明, 描述自然、社会现象 基础:提供语言、思想、方法 关于数学语言(三种形态) 如: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文字语言) (a+b)c=ac+bc (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
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数学是什么? 能力:推理、抽象、想象、创造能力 文化:文明组成部分,中外数学历史 工具:处理数据,计算,推理证明, 描述自然、社会现象 基础:提供语言、思想、方法 数学还是那个数学!
一、 教学设计的准备 1.“吃透教材” →把握教学内容 科学性 思想性 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挖掘数学人文内涵 趣味性 2.“吃透学生” →找准邻近发展区
一、 教学设计的准备 例如:一年级“比一比” 比多少: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一、 教学设计的准备 引入一一对应的初衷,是为了比较无限集合元素“个数”的“多少” 自然数 1,2,3,4,…, n,… 自然数中的偶数 2,4,6,8,…,2n,… 例如:一年级“比一比” 改进措施: 1.让一一对应更自然
比人;比人 一、 教学设计的准备 引入一一对应的初衷,是为了比较无限集合元素“个数”的“多少” 自然数 1,2,3,4,…, n,… 自然数中的偶数 2,4,6,8,…,2n,… 例如:一年级“比一比” 改进措施: 1.让一一对应更自然 2.让一一对应更合理
一、 教学设计的准备 例如:一年级“比一比”
一、 教学设计的准备 计数个数比较 (常用方法) 比多少 一一对应比较 (集合论的方法) 引出一般方法(一端对齐) 水平放置物体:比长短 例如:一年级“比一比” 比长度 渗透比较标准、相对性 垂直放置物体:比高矮
一、 教学设计的准备 联系认识(突出位置关系) 试问:平面内两条直线,不是平行,就是相交,对吗? 平行 (没有交点) (观察距离) 平面上两直线 例如:垂直与平行 分别讨论→ 相交 垂直 (一个交点) (观察角) (无数交点) 重合 (不讨论) 相交 交点,四个角,有大有小 垂直 垂足,四个角,都是直角; 垂线 画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一、 教学设计的准备 联系认识(突出位置关系) 试问:平面内两条直线,不是平行,就是相交,对吗? 平行 (没有交点) (观察距离) 平面上两直线 例如:垂直与平行 分别讨论→ 相交 (一个交点) (观察角) 垂直 (无数交点) 重合 (不讨论) 平行 同一平面内 为什么垂直不强调同一平面? 画平行线 平行公理、垂直公理移6~9年级
一、 教学设计的准备 联系认识(突出位置关系) 试问:平面内两条直线,不是平行,就是相交,对吗? 平行 (没有交点) (观察距离) 平面上两直线 例如:垂直与平行 分别讨论→ 相交 (一个交点) (观察角) 垂直 (无数交点) 重合 (不讨论) 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推理说明(论证) 数学人文内涵:“矩”的发明与用途;“垂” 字中的 交点、垂足与互相垂直的笔画
一、 教学设计的准备 长×宽×2+宽×高×2+高×长×2 (长×宽+宽×高+高×长)×2 (长+宽)×2 ×高+ 长×宽×2 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可展 长方形面积 长方体特征 +表面积概念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 1. 基本要求——具体明确,恰如其分 2. ABCD法——指一条完整、具体、明确的 教学目标通常包括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audience)即学生或哪一层次学生 例如: 学困生——会列分步算式解答; 一般生——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能说出解题过程; 智优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能说清解题思路。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 行为动词(behavior)即描述学习后产生的可观 察的具体行为变化 行为条件(condition)即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 制或范围 如口算的条件:视算;听算。 1. 基本要求——具体明确,恰如其分 2. ABCD法——指一条完整、具体、明确的 教学目标通常包括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audience)即学生或哪一层次学生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 行为动词(behavior)即描述学习后产生的可观 察的具体行为变化 行为条件(condition)即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 制或范围 1. 基本要求——具体明确,恰如其分 2. ABCD法——指一条完整、具体、明确的 教学目标通常包括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audience)即学生或哪一层次学生 表现程度(degree) 即表现学习结果的水准 如口算的水准:每分做8题;错误率4%以内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 这种根据行为主义观点所总结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强调行为结果,有助于克服教学目标表述的模糊性。但由于不少心理过程难以行为化,所以ABCD法并非通行无阻。 1. 基本要求——具体明确,恰如其分 2. ABCD法——指一条完整、具体、明确的 教学目标通常包括四个要素: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 3. 提供判据与表明意图 过程性目标、探索性目标,往往只能表明意图 例如:学习一图四式 目标:探索加减法的关系 4 + 3 = 7 3 + 4 = 7 7- 3 = 4 7-4 = 3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 3. 提供判据与表明意图 过程性目标、探索性目标,往往只能表明意图 例如:学习一图四式 目标:探索加减法的关系 发现多少算多少 4 + 3 = 7 3 + 4 = 7 7-4 = 3 7-3 = 4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 3. 提供判据与表明意图 4. 全面落实与有所侧重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 不宜面面俱到 改革要点 可以有所侧重
2+3+1 6-2-1 6 -1 -2 6-(2+1)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 3. 提供判据与表明意图 4. 全面落实与有所侧重 5. 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 9 11 13 10 17
三、 问题情境的创设 商店购物、标价→小数初步认识 等分实物或学具→有余数的除法 借助直观手段创设 借助童话故事创设 1.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 如:兔妈妈把17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兔妈妈自己能吃到几个萝卜?
三、 问题情境的创设 商店购物、标价→小数初步认识 等分实物或学具→有余数的除法 借助直观手段创设 小兔妈妈分萝卜→有余数的除法 借助童话故事创设 1.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 计算小数除法→无限循环小数 原有知识演绎生成 长方体表面积→圆柱体表面积 原有知识类比生成
三、 问题情境的创设 2.问题情境的基本要求 问题情境具有: 目的性 趣味性(新颖性) 适度障碍性(探索空间、挑战性)
三、 问题情境的创设 3.问题情境的创设几个问题 构建真实情境 关注数学实质 变铺设狭窄思维通道为激起认知冲突
百 十 个 百 十 个 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问题情境1: 任意写出几个3的倍数,把每个数的各位数字相加,看看有什么规律? 问题情境2: 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在数位表中表示数,你摆的数能否被3整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问题情境3: (1) 只看个位能否判断被3整除? (2) 框出3的倍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问题情境3: (1) 只看个位能否判断被3整除? (2) 框出3的倍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谢谢! 欢迎提问 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