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741 Views
眼副器. 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和眼肌,对眼球起保 护、运动和支持作用。 眼睑: 俗称眼皮,分上睑和下睑。 结膜: 光滑而富有血管的薄膜。 泪器: 由泪腺和泪道组成。 眼肌: 包括运动眼球(共 6 条)和运动眼睑 (即上睑提肌)的两组骨骼肌。. 光在眼内的传导. 光线.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节细胞和双极细胞. 玻璃体. 视网膜. 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感受光刺激度产生神经冲动. 视细胞层. 节细胞和双极细胞. 通过视神经离开眼球. 大脑. 在眼的周围. 眼的内部图. 视器(眼).
E N D
眼副器 • 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和眼肌,对眼球起保 • 护、运动和支持作用。 • 眼睑:俗称眼皮,分上睑和下睑。 • 结膜:光滑而富有血管的薄膜。 • 泪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 • 眼肌:包括运动眼球(共6条)和运动眼睑 • (即上睑提肌)的两组骨骼肌。
光在眼内的传导 光线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节细胞和双极细胞 玻璃体 视网膜 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感受光刺激度产生神经冲动 视细胞层 节细胞和双极细胞 通过视神经离开眼球 大脑
在眼的周围 眼的内部图
视器(眼) 眼球——位于眶内,为视器的主要部分 眼副器——眼睑 结膜 泪器 眼外肌 血管、神经
第三节 前 庭 蜗 器 前庭蜗器俗称耳。按其位置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内耳既有感音器官的耳蜗,又有维持身体姿势和平衡的前庭器。外耳和中耳是收集声波和传导声波的装置。
耳 的 构 造 耳 廓 外 耳 外耳道 鼓 室 鼓 膜 耳 中 耳 咽鼓管 乳突小房 骨迷路 内 耳 膜迷路
外 耳 外耳由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组成,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功能。 耳廓:位于头部的两侧,它以弹性软骨为支架,表面覆以皮肤,耳廓下端没有软骨称耳垂,是常用的采血部分,耳廓皮下组织少,但血管和神经丰富。 外耳道:外耳道是从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全长约2.0~2.5 cm,外耳道外侧部以软骨为支架与耳廓的软骨相延续,内侧部以骨为支架,表面覆盖皮肤,皮肤内有毛囊、皮脂腺、耵聍腺等,耵聍腺可分泌耵聍形成耳垢。 鼓膜:是一个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长径约 9 mm,厚约 0.lmm,周围固定在颧骨上,中央略向鼓室凸出,位于外耳道底作为外耳与中耳的分界,在声波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鼓膜有一定的再生能力。
中 耳 位于外耳与内耳之间,以鼓膜与外耳道分隔,与内耳之间由骨壁分隔,由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3部分组成。中耳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声波。 鼓 室 咽鼓管 乳突小房
鼓 室 位于颧骨岩部内,是鼓膜与内耳之间的含气小腔,外侧壁为鼓膜,内侧壁上有前庭窗和蜗窗与内耳相连,前庭窗有楼骨封闭,前壁有咽鼓管的开口而通向咽腔,后壁有孔与乳突小房相通,上、下壁均为薄层骨板。鼓室内有 3块以关节相连的听小骨,从鼓膜到前庭窗依次为锤骨、砧骨、橙骨,组成一个曲折的杠杆系统,称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时,听骨链随之运动,授骨在前庭窗上来回摆动,将声波传入内耳
咽鼓管 是沟通鼓室与咽界部的管道,咽鼓管咽口平时关闭,当吞咽或呵欠时能使此口张开,空气通过此管人鼓室以维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乳突小房 乳突小房是指颈骨乳突内的许多彼此相通的含气小腔,开口于鼓室。
内 耳 位于颈骨岩部骨质内,由构造复杂的弯曲管腔组成,故称迷路。有着感受声波和体位变化的感受器。 迷路是弯曲的双层管腔,骨迷路位于外层,由骨性的弯曲管腔构成;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由膜性小管和小囊构成。在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的间隙内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内淋巴和外淋巴互不相通。 骨 迷 路 膜 迷 路
骨迷路 由致密结缔组织(骨质)构成的管 道。从前向后沿颞骨岩部的长轴依次分为 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3个)三部分。 它们互相通连。
(2)前庭:在骨迷路中部,略似椭圆形腔隙;后上方以5个小孔通骨半规管,前下方以一个较大的孔通耳蜗;外侧壁即鼓室的内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内侧壁即内耳道底有前庭神经通过。(2)前庭:在骨迷路中部,略似椭圆形腔隙;后上方以5个小孔通骨半规管,前下方以一个较大的孔通耳蜗;外侧壁即鼓室的内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内侧壁即内耳道底有前庭神经通过。 (3)骨半规管:为3个相互垂直排列的“C”形的弯曲小管,按其位置分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每个骨半规管有两个骨脚,一个有膨大部的骨脚称壶腹骨脚,另一个无膨大部的骨脚称单骨脚。前骨半规管和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成一个总骨脚,因此,3个骨半规管只有5个脚,即5个孔开口于前庭。
膜迷路 • 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管壁上有位觉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与它的外层骨迷路相适应分成了蜗管、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3部分
(1)蜗管:是位于耳蜗内的膜性细管,一端以连合管与球囊相通,另一端以盲端终于蜗顶。耳蜗的纵切面上蜗管呈尖向内的三角形,分为3个壁,外侧壁为增厚变性的骨膜;前壁为前庭膜,使蜗管与前庭阶分开;下壁为螺旋膜使蜗管与鼓阶分开;前、后壁连成的蜗管的内缘接骨螺旋板,蜗管前方为耳蜗的前庭阶,后方为耳蜗的鼓阶。蜗管内充满内淋巴。(1)蜗管:是位于耳蜗内的膜性细管,一端以连合管与球囊相通,另一端以盲端终于蜗顶。耳蜗的纵切面上蜗管呈尖向内的三角形,分为3个壁,外侧壁为增厚变性的骨膜;前壁为前庭膜,使蜗管与前庭阶分开;下壁为螺旋膜使蜗管与鼓阶分开;前、后壁连成的蜗管的内缘接骨螺旋板,蜗管前方为耳蜗的前庭阶,后方为耳蜗的鼓阶。蜗管内充满内淋巴。
(2)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比球囊大,位于球囊的后上部,其后壁有5个开口通膜半规管,前壁有管通球囊;球囊较小,位于椭圆囊的前下方,下端以连合管连蜗管。椭圆囊和球囊的囊壁上各有一处粘膜增厚,分别称为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的结构大致相同,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毛细胞为感觉细胞,它的底部分布有前(2)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比球囊大,位于球囊的后上部,其后壁有5个开口通膜半规管,前壁有管通球囊;球囊较小,位于椭圆囊的前下方,下端以连合管连蜗管。椭圆囊和球囊的囊壁上各有一处粘膜增厚,分别称为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的结构大致相同,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毛细胞为感觉细胞,它的底部分布有前 • 钙结晶体称位觉砂。当头部位置变动或作直线变速运动时,椭圆囊和球囊内的内淋巴困惯性而流动,可导致位觉砂移动而牵拉毛细胞,神经冲动经毛细胞底部的前庭神经末梢传入脑,产生位觉。因此,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是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或直线变速运动的感受器。由于球囊斑的面呈垂直位,毛细胞与位觉砂向水平方向伸出,因此可感受人体在垂直方向的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