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827 Views
系統神學(二). 基督論、救贖論、教會論. 亞坡里拿流主義的遺毒. 亞坡里拿流主義 Apollinarism. 原基督一志論( proto- monothelitism ) 聲稱基督的人性沒有理性的靈魂( rational soul ),即意念( mind ) 「理性是罪的溫床」 基督無罪基督人性只有靈魂低等的部份(情感、本能) 主後 381 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會議上被 定為異端 主後 451 年迦克墩會議 : 基督的 人性擁有「理性的靈魂」. 亞坡里拿流主義的後果. (一) 剝奪基督 完整的人性與作為人的經歷,使得基督無法完全參與在人類的處境當中
E N D
系統神學(二) 基督論、救贖論、教會論
亞坡里拿流主義Apollinarism • 原基督一志論(proto-monothelitism) • 聲稱基督的人性沒有理性的靈魂(rational soul),即意念(mind) • 「理性是罪的溫床」基督無罪基督人性只有靈魂低等的部份(情感、本能) • 主後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會議上被定為異端 • 主後451年迦克墩會議:基督的人性擁有「理性的靈魂」
亞坡里拿流主義的後果 • (一)剝奪基督完整的人性與作為人的經歷,使得基督無法完全參與在人類的處境當中 • (二)剝奪了人類「與基督聯合」的可能性 • (三)基督無法擔當人的罪 • (四)剝奪了基督祭司的職份
區利羅 Cyril of Alexandria • 與基督「意念上的聯合」(mental union)=「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 亞他拿修公式:「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我們藉由祂(through Him)、與祂一同(with Him)在聖靈裡(in the Holy Spirit)來到父神(to the Father)與聖子自己(with the Son Himself)那裡。」 • 聖靈:「合一的愛索」(bond of unity) • 在靈與真理中敬拜(『心靈和誠實』)
亞坡里拿流式思維 • 中世紀「馬利亞敬禮」(Veneration of Mary)及「中保馬利亞」(Mediatrix)的謬誤 • 當代對聖餐的忽視 • 當代「話語與聖禮」、「講道與崇拜」的本末倒置 • 當代「敬拜讚美」漸趨非理性化,違反「靈與真理」的真敬拜
巴刻博士 J. I. Packer • The purpose of theology is doxology • 頌讚乃是神學的目(或:神學的目的乃是學習歸榮耀給神)
舊約的敬拜 • 獻祭者 • 祭物 • 祭司 • 聖殿 • 至聖所 敬拜的「中保」
希伯來書:基督 & 祭祀 • 基督:聖子的位格、神人二性(一、二章) • 基督:大祭司(四14-五10) • 麥基洗德的等次(七章) • 新約的大祭司(八章)
希伯來書九章:基督裡的敬拜 • 基督=獻祭者 • 基督=獨一的祭物 • 基督=獨一的大祭司 • 基督=聖殿 • 基督=至聖所的幔子(寬10m、長20m、厚10cm)來十20 • 基督=受敬拜者
敬拜:在基督裡 • 信徒:與基督同獻祭(with) • 信徒:與基督同為祭物(with) • 信徒:與基督同為祭司(路德『信徒皆祭司』;改革宗、長老會當中的『領詩』) • 信徒:通過基督(through)來十20「從幔子經過」 • 信徒:敬拜基督亞他拿修公式:「藉著聖靈,在基督裡、通過基督、與基督同敬拜三一真神」敬拜的對象:三一上帝
基督的職份:君王、先知、祭司 馬太福音十二章
改革宗基督論 • 兩大貢獻:(一)釐清「屬性相通」與「神人二性不可磨滅的區別」(二)提出基督的三大職份(Three Offices of Christ):君王、先知、祭司
「更大的那位」 • 太十二章乃完整的段落(pericope):「更大的那位」母題(motif) • 基督比聖殿更大(十二6) • 基督比約拿更大(十二41) • 基督比所羅門更大(十二42) • 聖殿、約拿、所羅門:祭司、先知、君王
基督&所羅門(十二42) • Why所羅門,而非大衛或西希家? • 審判的日子、南方的女王:基督的王道(注意基督此處的聽眾乃法利賽人)
基督&約拿(十二41) • Why約拿,而非以賽亞、耶利米、以利亞?約拿=舊約惟一向外邦人宣告救恩的先知約拿的神蹟預表基督約拿的神蹟彰顯至高公義審判者對至罪惡之城的恩慈 • 審判的日子、尼尼微:基督救贖的旨意(注意耶穌此處的聽眾是法利賽人)
基督&聖殿(十二6) • 聖殿:神的臨在、神的赦免、神的統治 • 祭祀(cultus)的核心:代贖性的犧牲 • 至聖所的幔子 • 地上聖殿只是基督的影子
安息日的主(十二1-8) • 太十一論「勞苦與安息」;太十二解釋「安息日」 • 「耶穌是主」(參林前十二3):耶穌是所有君王、先知、祭司的主;耶穌以君王、先知、祭司的身份作我們的主(Christ is Lord over all kings, prophets, and priests; He is Lord over us as our King, prophet, and priest)
安息日的主(十二1-8) • 太十二的處境:耶穌與法利賽人辯論「安息日」的三個論證(一)大衛吃陳設餅(十二3-4;參撒上廿一)(二)「祭司在殿裡犯了安息日還是沒有罪」(十二5:『犯了』原文有「褻瀆」之意,乃極強烈的措詞)(三)「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十二7;參何六6) • 結論:基督是安息日的主(十二8)祭司的職份
安息日行醫治(十二9-13) • 「恩慈的工作」(works of mercy):太十二11 • 「不爭競、不喧嚷」(十二19)誤用:「謙卑」就是追求「人不知」(儒家追求『人不知而不慍』,但亦非追求『人不知』)基督有時也會故意吸引許多人的注意(例:約四、可五、太八) • 基督「低調」與「高調」的原則:在猶太人的城市低調、在外邦人的城市高調 原因(一):猶太人想殺耶穌,而祂預定的日子還沒到 原因(二):沒有神蹟給「邪惡淫亂的世代」(法利賽人!)看(十二39;參22-45),正如聖物、珍珠不給豬狗(七6)
萬民仰望的主(十二)17-21 • 耶穌受洗(三17):引用以賽亞、描述聖靈降在耶穌身上 • 公義與恩慈:神的純一性(divine simplicity) • 「不爭競,不喧嚷」(三18) (一)並非「謙虛」,而是出於君尊主權 (二)祂對自高自大之人緘默不語(例:彼拉多):「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十一25) • 「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基督對謙卑求恩典的罪人滿有恩慈憐憫 • 「外邦人都要仰望祂的名」:再思耶穌行神蹟的「高調」與「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