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前 言.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循环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而实现的。具体的调节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心缩力和心率以调整心输出量,通过影响血管紧张性和血管口径以改变外周阻力。 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一.神 经 调 节. (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1)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Cardiac Sympathetic Nerve and Its Effects. 分布特点及规律 节前神经元: T1~T5 脊髓外侧柱,递质── Ach 节后神经元: 交感神经节,递质── 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 前 言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循环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而实现的。具体的调节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心缩力和心率以调整心输出量,通过影响血管紧张性和血管口径以改变外周阻力。 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 一.神 经 调 节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4.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Cardiac Sympathetic Nerve and Its Effects 分布特点及规律 • 节前神经元: T1~T5脊髓外侧柱,递质──Ach • 节后神经元: 交感神经节,递质──NE •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 • 左右侧交感神经的支配差异: 窦房结:右侧交感神经 功能:心率加快 房室交界:左侧交感神经 功能:心肌收缩加强

  5. 功能 • 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 Receptors: a-、b-型肾上腺素能受体(以b为主) • 作用 Effects: • a. 正性变时作用 Positively Chronotropic Effect • b. 正性变传导作用 Positively Dromotropic Effect • c. 正性变传力作用 Positively Inotropic Effect

  6. 机制 Mechanisms: 正性变时作用 加强自律细胞If,4期自动去极化加快, 自律 性增高 正性变力作用 a.提高肌膜和肌浆网Ca2+通道开放概率, 细胞内Ca2+浓度增高,等长调节机制 b. 加强心肌舒张: 降低肌钙蛋白对Ca2+的亲和力,Ca2+ 释放速率增加;提高肌浆网重摄取Ca2+的速度;刺激Na+-Ca2+交换 正性变传导作用 增加慢反应细胞0期Ca2+内流,动作电 位上升幅度和速 率增加,房室交界传导加快

  7.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Cardiac Vagal Nerve and Its Effects 分布及特点 • 节前神经元 : 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节前神经纤 维 即迷走神经,递质──ACh • 节后神经元 : 位于心壁内,递质──Ach •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心房肌、房室束及其分支 • 左右侧迷走神经的支配差异 右侧:窦房结 左侧:房室交界

  8. 功能: 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 Receptors: M-型胆碱能受体 作用Effects: • a. 负性变时作用 Negatively Chronotropic Effect • b. 负性变传导作用 Negatively Dromotropic Effect • c. 负性变传力作用 Negatively Inotropic Effect

  9. 机制: 负性变时作用 a.3期K+外流增加,MRP增大;b.抑制If离子流 负性变传导作用 直接抑制Ca2+通道,减少慢反应细胞 0期Ca2+内流,动作电位幅度和速度减 小,房室传导减慢 负性变传力作用 Ach+M受体-AC-肌浆网Ca2+通道开放减少,心肌收缩能力降低

  10. (2)交感N和迷走N对心脏的作用

  11. (3)支配心脏的肽能N元 心脏中存在多种肽类神经纤维,释放的递质有: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阿片肽等。 现已知一些肽类递质可与其他递质(如单胺和Ach)共存于同一N元并共同释放。 目前对于分布在心脏的心脏的肽能N元的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但其存在说明也可能参与对心肌和冠脉的调节。如:血管活性肠肽对心肌有正性变力作用和舒张冠脉的作用;浆钙素基因相关肽有加快新率的作用。

  12. 2.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 (1)缩血管N(交感缩血管N) 中枢:延髓的缩血管中枢(T1~L2~3侧角) 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交感缩血管N支配,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N的单一支配)。 递质:N节前纤维Ach,N后纤维NE(有与共存的神经肽Y——具极强烈的缩血管效应)。 受体:α(收缩主要)、β (舒展)

  13. ●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地发 放低频冲动(1~3次/s),称为交感缩血管紧张 Sympathetic Vasoconstrictor Tone 交感缩血管紧张增强,血管收缩 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血管舒张 ●分布不同 皮肤〉骨骼肌内脏冠状〉血管和脑血管 动脉〉静脉 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

  14. (2)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Sympathetic Vasodilator Fibers: 存在于某些动物骨骼肌的微动脉 • 节后纤维末梢释放递质──乙酰胆碱 • 血管平滑肌上的受体──M-型胆碱 能受体 • 效应──引起血管舒张 平时无紧张性发放,只在激动和防御 反应时才发放冲动 (3)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Parasympathetic Vasodilator Fibers: 存在于少数器官,如脑、唾液腺、胃肠 道腺体和外生殖器 • 节后纤维末梢释放递质──乙酰胆碱 • 血管平滑肌上的受体──M-型胆碱能受体 • 效应──引起血管舒张

  15. (4)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Dorsal Vasodilator Fibers: • 参与轴突反射Axonal Reflex • 末梢释放的递质──不确定 组织胺、 ATP、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5)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颌下腺的副交感神经释放ach时也释放VIP,引 起舒血管效应,使局部血流增加。

  16. (二)心 血 管 中 枢 部 位特 点 脊T、L、S段 ①活动受上级中枢控制 髓 灰质侧角 ②能完成原始不精确的心血管反应 缩血管中枢①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延 (头端腹外侧) 心交感中枢 ③相互间有突触联系 (尾端腹外侧) 髓 心迷走中枢 (迷走背核、疑核)(吸气迷走紧张↓交感紧张↑呼气:相反) 延下丘脑、 髓 大脑边缘系统 以 大脑新皮层运动区 上 小脑顶核...... ②始终有紧张性,且>交感紧张性 ④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 ⑤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 ①下丘脑是皮层下的一高位整合中枢 ②越是高位N元其整合功能越复杂

  17. (三) 心血管反射 1.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1)压力感受器 部位:颈A窦和主A弓血管外膜下的神经末梢。 适宜刺激:血管壁的牵张度≈血压的变化。 (2)传入神经 窦N(加入舌咽N)。 弓N(加入迷走N,家兔则游离较长称减压N)。 (3)中枢联系 其传入冲动先到达孤束核再与心血管中枢联系。

  18. (4) 反射效应

  19. 血压突然↑ 窦、弓N 窦、弓感受器受到牵拉兴奋性↑ 孤 束 核 心迷走中枢(+) 缩血管中枢(-)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N(-) 心交感N(-) 心迷走N(+) 阻力血管舒 容量血管舒 心 脏 活 动↓ V回流量↓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血压↓

  20. (5)反射特点: ①具双向性作用:Bp↑→Bp↓, Bp↓→Bp↑ 缓冲Bp的突然变化,维持Bp相对稳定, ∴又将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称缓冲神经。 ②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 Ⅰ:Bp的阶梯突变敏感性>缓慢持续的变化。 Ⅱ:正常Bp在8~24Kpa工作范围内变化,其敏感性高。 ③在高血压情况下, 其工作范围可重调定→血压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右移)。

  21. (6)生理意义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在平时经常起作 用,使动脉血压维持在比较恒定的水平

  22. 2.心肺感受器反射 (1)心肺感受器分类: a、机械牵张感受器(低压力感受器Low Pressure Receptor): 感受压力改变或容量变化 在心房中的感受器又称容量感受器 Volume Receptor b、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感受化学 物质(如PG、缓激肽等)的刺激 (2) 传入神经Afferent Fibers: 行走在迷走神经中,少量在交感神经中

  23. (3)心肺感受器反射 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 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 ↓ 心肺感受器兴奋 ↓迷走N 交感紧张↓ 迷走紧张↑ 肾血流量↑ 垂体前叶释放ADH↓ ↓ ↓ ↓ 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GFR↑ R-A-A-S↓ 肾重吸收水↓ ↓ ↓ 肾排钠和排水↑ ↓ 血 压↓

  24. 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PO2↓ [H+]↑ PCO2↑ 等 ↓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 ↓窦、弓N 孤 束 核 ↓ ↓ 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 呼吸中枢(+) ↓ ↓ ↓ 心率↓、冠脉舒 心输出量↓ 皮肤、内脏 骨骼肌血管缩 呼吸加深加快 ↓ ↓间接 ↓ 外周阻力↑>心输出量↓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 血 压↑

  25.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 ①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 外周感受器对PO2↓[H+]↑PCO2↑(尤其PO2↓)敏感; 中枢感受器对[H+]↑PCO2↑(尤其PCO2↑)敏感。 ②平时不起明显调节作用,当低氧、窒息、酸中毒、Bp过低(即窦弓反射反应降低时)时才起作用。 ③ 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对Bp的调节作用 ④ 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一种移缓济急的应急反应(即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 ⑤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直接作用是↓; 间接作用是↑。

  26. 二、体 液 调 节 (一)全身性体液调节因素 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 水重吸收↑

  27.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循环血量↓ 等适宜刺激 1.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详见第八章); 2.血管紧张素(AⅠ、AⅡ、AⅢ)的作用: [注]: AⅠ:不具有活性,AⅡ:主要 AⅢ:<AⅡ

  28. (1)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 循环血容量↓ 肾动脉压↓ 肾动脉压↓ 肾血流量↓ 循环血容量↓ NE和E PGE2 — 心房容量感受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 GFR↓ 反射性 远曲小管 Na+、Cl-负荷↓ 肾交感N兴奋↑ + + NE 入球小动脉 牵张感受器 致密斑感受器 + + + + Β受体 肾 近 球 细 胞 肾 素

  29. (2)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原 ①(收缩微A→外周阻力↑)+(收缩V→回心血量↑)→Bp↑; ②作用于脑内一些N元(Ⅳ脑室的后缘区)→交感缩血管活动↑→外周阻力↑→Bp↑,以及引起渴觉; ③刺激ADH、ACTH释放; ④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心率↓; ⑤作用于交感缩血管N末梢接头前的受体→使其释放NE↑; ⑥刺激肾上腺髓质的分泌释放; ⑦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与释放醛固酮; ⑧刺激近曲小管重吸收NaCl。 肾素 血管紧张素Ⅰ 肺脏的转换酶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Ⅲ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醛 固 酮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水、NaCl重吸收↑ 细胞外液量↑

  30. 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 肾上腺素(80%)(E) 去甲肾上腺素(NE) • 来 源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髓质、交感N节后纤维 • 共 性 兴奋 、β受体,强心、缩血管、Bp↑、平滑肌舒张、 • 升血糖、升血脂、耗氧量↑、产热↑ • 个 性 强心剂 升压剂 • 心脏 结合β1受体 基本同E • 正变时、正变力、正变传导作用 但在体心率↓ • 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SP↑ (窦弓反射效应所致) • 血管 结合β2受体 除冠脉外 • 皮肤、内脏血管缩 全身各器官血管缩 • 骨骼肌、心、肝血管舒 外周阻力↑、DP↑ • 平滑肌 胃肠道、支气管血管舒 较E弱 • 代谢 血糖↑、脂分解↑、 较E弱 • 耗氧↑、产热↑

  31. 3.血管升压素(VP)=(抗利尿素 ADH) 适宜刺激: 血浆晶渗压↑ 血容量↓ Bp↓ 渗透压感受器+ 容量感受器- 压力感受器- (+) (+) (+)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来 源: 血管升压素(VP) 下丘脑--垂体束 垂体后叶 血管收缩、抗利尿效应

  32. VP作用: ①正常时(少量VP↑)→抗利尿效应,只有血浆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时(即交感、RAA系统活动发生异常时),才引起升压效应; ②大量VP↑,提高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缓冲升压效应;  ③是缩血管(除脑血管外)最强烈的一种体液因素。

  33. 4.心房钠尿肽(ANP) 适宜刺激: 来源: 作用: 血容量↑、内皮素、VP 心 房 肌 合成释放 心 房 钠 尿 肽 心血管活动↓ 心率↓、每搏出量↓ 血管舒张、外周阻力↓ 水、盐重吸收↓ → 细胞外液量↓ 抑制ADH的释放 抑制肾近球细胞释放肾素 抑制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 抑制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 舒张出、入球小动脉→肾血浆流量↑和GFR↑ BP↓

  34. 5.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舒血管物质 ★前列环素(PGI2):内皮细胞内的PGI2合成酶可合成PGI2;血管内的搏动性血流对内皮产生的切应力可使内皮细胞释放PGI2 →血管舒张。 ★内皮舒张因子(EDRF)≈ NO: 刺激: 低氧、缩血管物质(NE、VP、A等) 血管内的搏动性血流对内皮产生的切应力 能激活内皮细胞膜受体的物质(P物质、5-HT、ATP等) ↓ 血管内皮细胞 来源: ↓释放 一氧化氮(NO)

  35. 作用: • ①舒张血管:NO→激活血管平滑肌腺苷酸环化酶→ cGMP↑→游离[Ca2+]↓→血管舒张 • ②即刻调节血压:BP突然↑→血流对内皮的切应力↑→内皮细胞释放NO→血管舒张→ 外周阻力↓→ BP↓ • ③调节心血管: • NO →延髓N元→交感缩血管紧张↓ • NO →抑制交感N末梢释放NE → NE↓ • NO →介导某些舒血管效应: • ACh →内皮细胞释放NO→血管舒张 • 缓激肽→内皮细胞释放NO→血管舒张

  36. (2)缩血管物质 ★ 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有多种,其中内皮素是最强烈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在生理情况下: 血流对内皮的切应力↑ 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 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 BP↑ BP 先↓,后持续 ↑ ‖ 可能与内皮素也可引起内皮舒张因子的释放有关

  37. 6.阿片肽(吗啡样活性多肽) 种类: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等 来源:纹状体、杏仁核、下丘脑前区(垂体) 强刺激(内毒素、失血、针刺) 作用 :主要为中枢性作用 纹状体、杏仁核、下丘脑前区(垂体) 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等 交感中枢紧张性↓ 迷走中枢紧张性↑ 交感缩血管N纤维末梢 突触前受体的突触前调制 心率↓心缩力↓ 血管舒张 NE释放↓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Bp↓

  38.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因素 • 1.激肽系统 • 种类:缓激肽、血管舒张素 • 血浆激肽释放酶 • 高分子量激肽原 缓激肽Bradykinin • 组织激肽释放酶 氨基肽酶 • 低分子量激肽原 赖氨酰缓激肽 • 来源:局部组织损伤、抗原抗体反应、炎症、胰蛋白酶 • ↓ • 唾液、汗液、胰液激肽释放酶 • ↓(激活) • 血浆2球蛋白→血管舒张素→缓激肽 • 作用: • ①最强烈的舒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量和参与血压调节; • ②增毛细血管通透性,局部水肿; • ③远曲小管水钠重吸收; • ④刺激N末梢产生痛觉。

  39. 2.组胺 来源:组织胺存在许多组织中,特别是皮肤、肺、肠粘膜的肥大细胞中。 刺激:当组织受到损伤或发生炎症和过敏反应时, 会刺激肥大细胞产生组织胺。 作用: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吸引WBC出毛细血管,局部水肿。 3.前列腺素   前列腺素(PG)最先在前列腺中提取,现知它几乎存在于全身各种组织中,按其分子结构的差异,分为多种类型,其中PGE、PGA及前列环素具有很强烈的舒张血管作用。

  40. 4.组织代谢产物自身调节 组织细胞代谢活动加强或组织血流量不足时→ 组织代谢产物(如腺苷、CO2、H+、K+等)浓度↑→局部血管(微A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局部血流量↑→带走代谢产物→局部血管收缩→血流恢复 。 5.肌源性自身调节 ∵血管平滑肌具有的特性:①血管平滑肌本身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称为肌源性活动。②平滑肌被牵拉时,其肌源性活动加强。 ∴当器官灌注压↑→血管平滑肌被牵拉→肌源性活动↑→血管收缩→血流量↓(保持血流量相对稳定)。 注:肌源性自身调节在肾血管表现特别明显,在脑、心、肝、肠和骨骼肌血管也能看到,皮肤血管无此调节。

  41. 复习思考题 1.说明心交感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及其机制。支配血管的神经有哪些?简述其作用及机制。 2.人体动脉血压是如何保持稳定的? 3.心脏压力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效应是什么?有何意义? 4.试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异同点。 5.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6.说明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体液因素及其作用。 7.从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等方面分析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发生机制。 8.从调节血管运动的中枢、神经、受体及收缩原理等方面考虑,如何降低血压?

  42. 复习思考题 9.人体从卧位突然到站立位时,血压有何变化?如何调节?为什么体弱的人会感到头昏,眼前发黑? 10.在参加中、长跑比赛后为什么不能立即停止活动? 11.减慢或加快心率的实验措施有哪些?何者为主?引起血管舒张的神经因素有哪些?何者为主? 12.失血量为15%的病人,其红细胞比容有何变化?为什么? 13.刺激家兔减压神经的向中端与离中端,刺激颈迷走神经和内脏大神经的外周端,血压分别有何变化?为什么?切断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后,心律有何变化?

  43. 14.大量失血时,首先发生的反应是( ) A.外周阻力降低 B.脑和心脏的血管收缩 C.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减少 D.肾脏排出Na离子增多 E.以上都不是 15.平时维持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 A.大脑 B.下丘脑 C.中脑和脑桥 D.延髓 E.脊髓中间外侧柱 A B

  44. 16.在下述哪一种情况下,心交感神经的活动会减弱( ) A.动脉血压降低时 B.肌肉运动时 C.血容量减少时 D.情绪兴奋时 E.由直立变为平卧时 17.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心输出量增加( ) A.心迷走神经兴奋时 B.动脉血压升高时 C.由直立转变为平卧时 D.颈动脉窦区血压升高时 E.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时 C D

  45. 第五节 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一)冠脉循环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1.途径短,流速快,灌注压高,血流量大。 2.小分支呈直角从主支发出,从心外膜垂直进入心肌深层→心肌收缩易受到压迫→血流量有明显时相性:心舒期心缩期→血流量取决DP的高低与舒张期的长短。 3.末梢分支吻合虽多但较细(有效功能吻合支少)→异常时代偿能力差:突然梗阻时不易建立侧支循环,导致心肌梗死。 4.A-V血氧差大(高耗氧量),应急时靠增加血流量弥补氧供,该特点决定了心肌对低氧与缺血非常敏感。 5.代谢调节作用  神经调节作用。

  46. (二)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神经调节(整体安静时,神经因素对冠脉的舒缩影响不大) (1) 交感N+→NE → 冠脉受体 →冠脉收缩 ↓ 心肌β1受体 ↓ 心肌正变时正变力正变传导↑→耗氧量↑→代谢产物↑ ↓ 冠脉舒张 注:交感N的直接收缩作用被继发性舒张作用所掩盖。 (2) 迷走N+→ACh → 冠脉M受体 →冠脉舒张 ↓ 心肌M受体 ↓ 心肌负变时负变力负变传导↑→耗氧量↓→代谢产物↓ ↓ 冠脉收缩 注:迷走N的直接舒张作用被继发性收缩作用所掩盖。

  47. 2.体液调节 (1)心肌代谢产物 ∵①心肌收缩的能量来源几乎唯一地依靠有氧代谢; ②A-V血氧差大(高耗氧量),心肌从单位血液中摄取氧的潜力较小,而需依靠扩张冠脉来代偿氧供; ③心肌对低氧与缺血具有非常敏感的特性。 ∴当心肌代谢增高时,低氧、腺苷、H+、CO2、乳酸、等代谢产物的产生→冠脉舒张。 注①:低氧对冠脉的作用极为明显。其机制:低氧时ATP、AMP被核苷酸酶分解为腺苷→很强的扩血管作用。 注②:若冠脉硬化+心跳↑时,虽有代谢产物,亦难扩冠脉→心肌缺血。

  48. (2)激素 •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促心肌代谢→代谢产物↑→扩张冠脉→冠脉血流量↑(肾上腺素的作用为强)。 • 甲状腺素 促心肌代谢→代谢产物↑→扩张冠脉→冠脉血流量↑。 • 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Ⅱ 冠脉收缩→冠脉血流量↓。 • 缓激肽和前列腺素 扩张冠脉→冠脉血流量↑。

  49. 二、肺循环 (一)肺循环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1.途径短,血流阻力小,血压较低 肺A(主干4cm长)→ 毛细血管网→ 肺V(主干<4cm长) → 左心房。 血管的总横断面积很大+位于负压的胸腔内→血流阻力小→血压较低(肺A平均压=13mmHg)。 2.血管壁薄,可胀性大,血容量易变 肺A管壁厚度为主A的40%,弹性纤维少而短,可扩张性大(肺血管+肺组织的顺应性大)→ 血管容量变动较大:①用力呼气→肺血流量↓200ml 用力吸气→肺血流量↑1000ml ②平静吸气→肺血流量↑→回心血量↓ → BP↓→呼吸波。

  50. 3.无组织液生成 ∵ 肺Cap.压力(7mmHg)< 血浆胶体渗透压(25mmHg) + 肺泡膜与肺Cap.壁紧密相贴 ↓ 利于血-气交换 + 抽吸肺泡腔内的液体 ↓ ∴ 一般无组织液生成 但在左心衰竭时→肺V压↑→肺Cap.↑→肺水肿 4.各部血流量受重力影响较大 如:肺A平均压和血流,直立时肺下部肺上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