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7

山西农大思政部武慧俊

山西省普通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西农大思政部武慧俊. 201 3年 1 0 月 5 日.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 的作用. 动力. 规律. 历史的创造者. 本章的逻辑结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本章教学目的.

Download Presentation

山西农大思政部武慧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山西省普通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西农大思政部武慧俊 2013年10月5日

  2.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 的作用 动力 规律 历史的创造者 本章的逻辑结构

  3.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 本章教学目的 1、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2、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

  5.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6. “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 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 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 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 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 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 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

  7.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8.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意识 物质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9.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能动作用 决定作用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0. ①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1.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对立的主要表现

  12.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3. ①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

  14. 孟德斯鸠认为:热带气候使人体变得软弱无力,其懦弱又往往使自己处于奴隶的地位;寒带民族则有着强悍不羁的性格,因而使自己保持着独立和自由的地位。孟德斯鸠认为:热带气候使人体变得软弱无力,其懦弱又往往使自己处于奴隶的地位;寒带民族则有着强悍不羁的性格,因而使自己保持着独立和自由的地位。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分析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15.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则以算术级数增加,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造成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灾难。马尔萨斯认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则以算术级数增加,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造成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灾难。 人口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自我生产的社会 主体——人们的总和, 分析 人口因素决定论 人口因素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不能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

  16.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物质资料的 生产方式 包括 生产关系 它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 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17. 劳 动 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所 有 制 分配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方式结构图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18.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19. 第二,物质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的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二,物质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的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生产方式 决 定 基本制度 阶级结构 政治观点 法律观点 道德观点

  20.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决定整个 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

  21.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劳动发展史。马克思正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2. ②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包括各种社会心理现象,也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

  23.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种类: 个体意识 主体 群体意识 自然科学 社会意识 非社会意识形态 (不属于上层建筑) 社会心理 思维科学 层次 政治法律思想 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 道德 社会意识形态 (属于思想 上层建筑) 宗教 艺术 社会科学

  24. 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5. 怎样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三,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26. 怎样理解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27. 其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其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其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近代 哲学水平:德国 法国 英国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落后于 超前于 低于 低于 经济水平:德国 法国 英国 高于 高于

  28.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哲学 艺术 政治法律思想 宗教 道德

  29. 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这种历史继承性的长期积淀,便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各种社会意识的民族特点。如中国(东亚)文化、印度(南亚)文化、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拉丁美洲文化、俄罗斯文化、非洲文化等。

  30. 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31. 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何在 第一,实践意义 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想一想,议一议 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 深入实践、深入群众,用科学方法宣传先进 意识、先进文化。

  32. 第二,理论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 基 本问题,从根本上宣告了唯心史观的根本破产。 它确认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本性,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为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提供了基础。

  33. 小结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 (4)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4.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 2、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35. 生产力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科学技术 渗透性要素 实体性要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 ①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36. 想一想,议一议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

  37.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实体性要素 生产力 关系性要素 科学管理 第二,怎样理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地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38. ②生产关系 第一,什么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构成:狭义: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39. 第二,怎样理解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方式 静态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生产 分配 动态 消费 交换

  40. ②生产方式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41. 2、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②生产方式矛盾的运动规律及其意义

  42.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

  43. ②生产方式矛盾的运动规律及其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4.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新) 生产关系 (更新) 生产力 新生产力 更新生产力 从过程上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现为: 基本适合 基本不适合 新的基本适合…… 基本 不适合 基本 不适合 基本适合 基本适合 基本适合

  45.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意义: 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 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 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最高标准”。 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 政策的重要依据。

  46.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社会形态 2、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47.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社会形态 ①经济基础 第一,什么是经济基础 第二,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48.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社会形态 ①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A、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是制度化的社会物质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没有经济基础,也就没有经济体制; 相同的经济基础,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的模式。

  49. ②上层建筑 第一,什么是上层建筑 第二,上层建筑有那些构成要素 第三,上层建筑的的核心是什么

  50. ③国家 第一,国家的含义 第二,国体与政体 第三,国家的职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