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41 Views
礼嘉中心区基础设施工程方案设计 第一册 设计总说明. 6 项目关键技术问题的对策措施及合理化建议 …………………………………40 6.1 深入分析 规划与现状 , 采用合理开发模式,降低维护成本 ……………40 6.2 完善公交通道及换乘中心,与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充分衔接 …………41 6.3 白云 — 龙塘水系生态、景观、休闲空间一体化打造 ……………………42 6.4 剖析规划意图,引入立体绿色设计理念,打造和谐的立体生态空间 … 45 6.5 引入稳静态设计理念,打造居住区宁静交通环境 ……………………… 46
E N D
礼嘉中心区基础设施工程方案设计 第一册 设计总说明 6 项目关键技术问题的对策措施及合理化建议…………………………………40 6.1 深入分析规划与现状,采用合理开发模式,降低维护成本……………40 6.2 完善公交通道及换乘中心,与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充分衔接…………41 6.3 白云—龙塘水系生态、景观、休闲空间一体化打造……………………42 6.4 剖析规划意图,引入立体绿色设计理念,打造和谐的立体生态空间…45 6.5 引入稳静态设计理念,打造居住区宁静交通环境………………………46 6.6 区域道路实施时序建议及土石方平衡……………………………………46 7 工程投资估算 ………………………………………………………………… 48 7.1 编制范围 ………………………………………………………………… 48 7.2 编制依据 ………………………………………………………………… 48 7.3 编制说明 ………………………………………………………………… 48 7.4 投资估算成果 …………………………………………………………… 48 8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67 1 工程简介…………………………………………………………………1 1.1 工程背景……………………………………………………………1 1.2 工程范围及工作内容………………………………………………1 2 对项目的理解……………………………………………………………1 2.1 对项目所在区域城市规划及路网结构的理解……………………1 2.2 对项目所在地区建设条件的认识…………………………………4 3 片区交通量预测…………………………………………………………6 3.1 预测的范围和依据 ………………………………………………6 3.2交通预测…………………………………………………………8 3.3 工程建设规模……………………………………………………10 4 总体目标及设计理念 ………………………………………………… 11 4.1引入先进交通技术理念,打造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交通空间… 11 4.2融入低冲击开发模式,体现生态、环保、可持续的设计理念 … 11 4.3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落实节能减碳城市建设理念………… 11 5 方案设计…………………………………………………………………12 5.1 设计依据与技术规范及标准………………………………………12 5.2 道路工程……………………………………………………………13 5.3 交通工程……………………………………………………………25 5.4 立交工程……………………………………………………………26 5.5 管网工程……………………………………………………………30 5.6 照明工程……………………………………………………………36 5.7 桥梁工程……………………………………………………………37
1 工程简介 1.1 工程背景 重庆市主城区北部新区大竹林--礼嘉组团位于中梁山东部片区。大竹林--礼嘉组团是《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确定的重要组团之一。 国际商贸中心区位于组团西北区域,紧邻嘉陵江,具体范围为:东以柳吊溪为界,南以金渝大道为界,西、北以金通大道和嘉陵江为界。该片区规划生态总部区、商贸核心区、高品质生态住区三大功能片区,是北部新区现代都市区的重要风貌展示区。 随着礼嘉、大竹林片区组团大力开发建设且目前已有大片居住区落成、悦来国际会展中心即将建成以及三面环水(嘉陵江),国际商贸中心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得以体现,其开发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为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土地利用,创造土地增值效益,迫切需要完善该区域的道路建设,增强组团内外的交通联系。为此,北部新区管委会作为储备用地的项目业主,发出了组团内道路咨询、勘察及设计的任务要求。 1.2 工程范围及工作内容 本次方案设计范围为金渝大道以北、金通大道以南,以及礼白大道以东、柳吊溪以西区域(A标准分区)道路,总规划面积约8.91平方公里,本次设计道路总长约37.62km(未包含一期的四条次干道11.11km),其中主干道3.1km,次干道11.73km,支路22.79km。礼白大道现状为双向四车道次干道,标准路幅32m,本次设计将礼白大道拓宽改造为双向六车道的主干道,标准路幅宽44m。 本次设计工作内容包括以上道路主体工程及附属的桥涵、排水、照明、绿化、交通设施、综合管网等方案设计工作。 2 对项目的理解 2.1对区域城市规划及路网结构的理解 2.1.1对项目所在区域城市规划的理解 礼嘉国际商贸中心区属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北部新区大竹林--礼嘉组团。大竹林--礼嘉组团由大竹林、礼嘉、黄茅坪、悦来等地区组成,以会展、商贸、都市旅游及科研教育为主导的发展区域。 项目区位图 礼嘉商贸核心区规划效果图
修编的《重庆市主城区北部新区大竹林—礼嘉组团A标准分区部分(礼嘉国际商贸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确定国际商贸中心区是悦来两江现代国际商务中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江新区面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域之一,是两江新区中北部地区快速成型的支撑区。分为研发办公、商务中心、城市生态型文化休闲中心、城市商业居住综合体、生态居住、滨湖景观、滨江景修编的《重庆市主城区北部新区大竹林—礼嘉组团A标准分区部分(礼嘉国际商贸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确定国际商贸中心区是悦来两江现代国际商务中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江新区面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域之一,是两江新区中北部地区快速成型的支撑区。分为研发办公、商务中心、城市生态型文化休闲中心、城市商业居住综合体、生态居住、滨湖景观、滨江景 观共七类的风貌片区,是集总部经济、商业、生态住居为一体的现代都市风貌展示区。 根据《规划修编》,空间布局结构为“三区、两带、一心”。 三区:渝武高速路以西为总部办公区,以研发办公、商业为主要功能,兼有少量居住功能;渝武高速路以东为总部办公、商贸区,以围绕白云湖和龙塘湖组成的公园布置的研发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为主要功能,兼有居住、商住混合的功能;礼白路以东沿嘉陵江和柳吊溪的太阳坝生态住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兼具居住及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功能。 两带:一带是中部贯穿南北的白云湖和龙塘湖水体是整个规划区的视觉亮点,两湖融为一体以中心公园的形式整体打造,四周布置重点项目和公建集中区域;另一带是嘉陵江和柳吊溪沿岸生态绿地、旅游码头区域。 一心:指礼嘉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区。 综上,从各个规划层面来讲,礼嘉国际商贸中心区整体以商业、住居、休闲功能为主,发展生态总部基地、生态商业休闲和生态居住的城市综合功能片区。 生态总部区 高品质生态居住区 商贸核心区 ▲ 规划定位:生态居住 礼嘉商贸区规划定位图示 通过对礼嘉商贸中心区规划的解读,我们认为:礼嘉国际商贸中心区应充分发掘利用自然与环境优势,集约利用土地,建造“山、水、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新城”。 1)轨道交通: 根据《重庆市主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2007-2020)》,该区域规划有南北向沿礼白大道布设的轨道六号线与六号支线,北与两江新区蔡家、悦来,南与江北、南岸茶园等地区联系,东西向轨道十五号线与沙坪坝地区联系。轨道交通满足该片区远期对外长距离、大运量交通需求。 2.1.2对区域路网结构的理解 礼嘉商贸中心片区地处礼嘉半岛、嘉陵江畔,东西向宽约4.4km,南北向长约2.5km。
2)对外联系通道:在对外交通上,该片区南北向主要依靠快速路三纵线(渝合高速)及东侧礼白大道及其延伸线联系主城、蔡家、水土等地,东西向主要依靠快速路二横线(金渝大道)向西穿中梁山联系沙坪坝片区、向东联系机场快速路、内环快速路。各道路功能定位如下:2)对外联系通道:在对外交通上,该片区南北向主要依靠快速路三纵线(渝合高速)及东侧礼白大道及其延伸线联系主城、蔡家、水土等地,东西向主要依靠快速路二横线(金渝大道)向西穿中梁山联系沙坪坝片区、向东联系机场快速路、内环快速路。各道路功能定位如下: 快速路三纵线(原渝武高速):城市快速路,双向六车道,主要解决南北向大运量、长距离、快速交通的功能,快速联系主城及通过渝合、渝武高速衔接内环、绕城高速公路。 快速路二横线(金渝大道):城市综合性交通干道,路幅宽度44n,双向六车道,主要解决沙坪坝、礼嘉与鸳鸯、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等地区域之间的联系。 由于礼嘉商贸区处于礼嘉半岛、嘉陵江畔,三面环水。南北向快速路三纵线解决对外过境交通,东西向由快速路二横线与主城联系且解决过境和区域对外交通。因此,从整体路网结构上讲,中心区对外联系通道顺畅、便捷。 3)内部路网结构:礼嘉商贸中心区内部路网是以“一纵一环”为主骨架的主干道系统,与以“一环四纵三横”为主要结构的次干道系统的道路网结构,具体来讲为: 主干道系统: a)礼白大道及延伸线(一纵):位于片区的中东侧,起于金渝大道,自南向北纵贯中心区,远期延伸线经礼嘉大桥后连接蔡家纵三路,直达蔡家、水土等片区。道路标准路幅宽度32m,双向六车道,服务性主干道。 b)金通大道(一环):起于金渝大道,沿嘉陵江环绕中西片区,止于礼白大道。道路标准路幅宽32m,双向六车道,服务于中心区外围交通,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 次干道系统: a)L42路(一环):城市次干道,自东部太阳坝生态区域自南向北,下穿礼白大道延伸线后自东向西,下穿渝武高速后止于金通大道。主要为东部片区分担外部交通且是联系中心区、西部片区的主要道路之一。道路标准路幅为26m,双向四车道。 b)L24、L50、L5、L52路(四纵):L24 与L5路分别纵贯西部和中部, L50路纵贯中部片区后下穿礼白大道连接东部片区,止于L42路(一环),L52路纵贯龙塘湖以北区域。四条纵线均为城市次干道,道路标准路幅为26m,双向四车道。 图例: 主干道 次干道 渝武高速 支路 绕城高速 快速路一横线 快速路三纵线 机场 悦来 蔡家 机场高速 礼嘉 快速路二横线 内环 火车北站 江北 对外联系通道 c)L54路、白云路+L44路、L2路(三横): 均为城市次干道,道路标准路幅为26m,L54路规划为连接西部和中部总部办公区的主要道路,“白云路+L44路”规划为连接并服务三片区的横向主通道, L2规划为联系西部总部区与商贸核心区的主要服务性干道。 白云路 金通大道 L54路 L44路 L2路 L52路 L5路 L50路 礼白大道 L42路 L24路 内部路网结构
连,集中用地面积较少。 2.2.2 气象水文 工程建设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早、夏长、秋多绵雨、冬暖多雾的特点。 路网规划指标表 ▲东部坡地 从路网结构图及规划指标表可以看出: 规划区路网主、次干道结合地形地貌及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布设,各主要道路功能明确;主干道平均间距约1.2km,较为合理;支路位于中部台地为方格网形式布局,其他区域为方格网与自由式相结合的形式依据地形布局,东部片区路网密度略高于整个规划区平均值,但差别不大。路网结构总体较为合理。 ▲中部台地 2.2 对项目所在地区建设条件的认识 2.2.1地形与地质 工程位于嘉陵江畔,柳吊溪东边穿过。属川东平行岭谷区,区内地貌的发育主要受构造及岩性的控制,常形成宽缓的树枝状的沟谷及孤立的残丘地貌。地形总体北东高,南西低,标高170.3m 白 云 水 库 ▲ ▲西部坡地 项目所在区域路网结构 常年平均气温18.4℃,极端最高气温43℃,极端最低气温-3.1℃,多年平均降雨量1087.3mm。常年平均风速1.1m/s,最大风速27m/s。 嘉陵江为该区骨干水系,属过境河流。南西侧发育两条常年性流水冲沟(跃进沟和桥沟),据当地居民介绍,暴雨时两冲沟流量明显增大。区内分布有龙塘水库、白云水库。龙塘水库位于东南侧,库容30万m3,白云水库位于中部,库容36万m3。 (河嘴)—384.10m(马山坪),相对高差213.80m。广布稻田、旱地、鱼塘。 区内地貌属剥蚀丘陵地貌。东、北、西三侧为嘉陵江Ⅰ级阶地、河漫滩,标高170.30—200.00m,相对高差30.00m,属嘉陵江河流堆积的Ⅰ级基座阶地地貌。 该用地高程从170.3m—384.1m,大多数高程集中在260m—360m之间。坡度较大,除白云水库至龙塘水库一带地势稍好以外,其余用地多与冲沟、陡坡相
轨道六号线 渝合高速 白马立交 接礼白大道的现状道路 白云路 金通大道 礼白路 接礼白大道的现状道路 金渝大道 轨道六号支线 2.2.3 现状及在建(设计)道路系统 目前规划区南侧有金渝大道东西向穿过,渝武高速西侧南北向通过片区,且与金渝大道通过双堰立交进行交通转换,礼白路东侧南北向纵贯规划区域,且与北侧 现状小区附近的道路 双堰立交 现状及在建交通系统 金通大道相接形成环片区的城市主干道网络,白云路东西向横穿中心区,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 此外,轨道六号线和支线正在建设,白马立交正在开展设计工作,片区内部机耕道路系统较为完善。 2.2.4 片区基础设施 项目建设区域属城市郊区,基本属于农村生活模式,基础设施欠缺,给建设投入增大难度,目前已建成的项目为白马花园小区一二期、礼嘉镇政府、礼嘉卫生服务中心、龙湖悠山郡和经开礼嘉中小学。这些现状设施及用地范围均是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的重要控制因素。 渝武高速 金渝大道 白马花园 轨道六号线 礼嘉中学 双堰立交 金通大道 礼白路与礼嘉镇政府
规划轨道交通将连接居住用地和商业中心区,方便居民出行。礼嘉国际商贸中心土地利用规划如下图所示。规划轨道交通将连接居住用地和商业中心区,方便居民出行。礼嘉国际商贸中心土地利用规划如下图所示。 3 片区交通量预测 3.1 片区交通发展与分析 本次项目研究区域为礼嘉片区。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北部新区的西部,地处嘉陵江沿岸,是未来两江新区发展建设的重点区域。 礼嘉国际商贸中心区属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北部新区大竹林--礼嘉组团。大竹林--礼嘉组团由大竹林、礼嘉、黄茅坪、悦来等地区组成,以会展、商贸、都市旅游及科研教育为主导的发展区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拓展区的组成部分。 礼嘉国际商贸中心土地利用规划图 3.1.2 区域轨道交通布局 礼嘉片区北向沿礼白大道布设的轨道六号线与六号支线,北与两江新区蔡家、悦来,南与江北、南岸茶园等地区联系;东西向轨道十五号线与沙坪坝地区联系。轨道交通满足该片区远期对外长距离、大运量交通需求。 3.1.3 区域路网交通分析 1)对外交通通道 在对外交通上,该片区南北向快速路三纵线解决对外过境交通,东西向由快速路二横线与主城联系且解决过境和区域对外交通。因此,从整体路网结构上讲,中心区对外联系通道顺畅、便捷。 礼嘉组团区位图 3.1.1 片区土地规划 礼嘉片区外围主要分布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其中居住用地集中于东部、北部和西部,而南部则集中了大片的工业用地。规划礼嘉国际商贸中心位于礼嘉核心区,东部为居住区,北侧和西侧为商务办公,中部和南部为商业用地及商住两用地。规划轨道交通将连接居住用地和商业中心区,方便居民出行。
车道。 c)L54、白云路+L44路及L2路(三横):均为城市次干道,道路标准路幅为26m,L54路规划为连接西部和中部总部办公区的主要道路,“白云路+L44路”规划为连接并服务三片区的横向主通道,L2规划为联系西部总部区与商贸核心区的主要服务性干道。 3.1.3 预测的范围和依据 (1)预测对象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本次预测对象为礼嘉中心片区主、次干路和部分重点支路,道路主要是服务于礼嘉片区内部连接,考虑到影响区域较大,为达到兼顾把握宏观趋势和简化预测流程的目的,选择纳入交通预测的道路为:项目影响范围内的规划骨干道路系统。即预测对象包含: 城市主干路:礼嘉片区“一纵一环”主干道; 城市次干路:礼嘉片区“一环四纵三横”次干路骨架路网; 城市支路:礼嘉片区内部重要的支路。 渝武高速 绕城高速 快速路一横线 快速路三纵线 机场 悦来 蔡家 机场高速 礼嘉 快速路二横线 内环 火车北站 江北 对外联系通道 2)内部片区路网 礼嘉组团中心区内部路网是以“一纵一环”为主骨架的主干,与以“一环四纵三横”为主要结构的次干道系统的道路网结构。 主干道 a)礼白大道及延伸线(一纵):双向六车道,服务性主干道。纵贯中心区,远期延伸线经礼嘉大桥后连接蔡家纵三路,直达蔡家、水土等片区。 b)金通大道(一环):区域性主干道,双向六车道,服务于中心区外围交通,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 次干道 a)L42路(一环):城市次干道,双向四车道。主要为东部片区分担外部交通且是联系中心西部片区的主要道路之一。 b)L26、L50、L5路及L52路(四纵):L26与L5路分别纵贯西部和中部, L50路纵贯中部片区后下穿礼白大道后连接东部片区,止于L42路。 L52路纵贯龙塘湖以北区域。三条纵线均为城市次干道,道路标准路幅为26m,双向四 内部片区路网
(2) 预测年限 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中,第2.5.1条,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 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次干路为15年。 本次需要预测的道路属于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部分重要支路),依据规范要求,设计年限分别为20年和15年,预计2013年左右建成通车。据规范要求,取等级高的数值。因此,将交通预测目标年定为2033年。 (3)预测依据 交通需求预测标准规范 3.2 交通预测 3.2.1交通需求预测思路 项目交通量的预测分析采用传统的四阶段法,即在现状交通分析和未来路网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交通生成(发生、吸引)预测、交通方式划分预测、交通分布预测、交通分配预测。采用综合交通规划时标定的重力模型参数,以TransCAD和Traffix等交通分析软件作为操作平台,进行交通量预测。预测过程中还要对预测结果(中间的和最终的)合理性、可靠性做出分析,并不断地进行反馈、修正,直到满意为止,见交通需求预测流程图。 3.2.2 出行产生 交通生成即是每个交通小区的交通生成量,它包括从每个小区有多少交通量出发和有多少交通量到达。 交通需求预测流程图 根据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成果,2010年主城区居民每日人均出行次数为2.25次,到2020年主城区居民每日人均出行次数为2.58次,出行目的为上班、上学、其它活动(购物、业务、娱乐、探亲访友等)和回家四种。礼嘉片区是北部新区现代都市区的重要风貌展示区,规划了生态总部区、商贸核心区和高品质生态住宅区,该区域交通具有显著的时间性,高峰小时出行量集中,交通量占日出行比重大,出行
具有较明显的方向性,预测到2028年及2033年居民日人均出行率为分别为2.72次/人、2.9次/人。 同时参考重庆及类似片区交通出行率,通过对礼嘉片区内不同用地(居住、工业和商业用地等)的计算,预测2028年与2033年高峰每小时每个交通小区的产生量和吸引量。 3.2.3 出行分布 根据交通产生预测的结果,每一个交通小区与其他各个小区之间的交通联系量。交通分布采用重力模型。重力模型采用的阻抗是综合成本,即各个小区交通联系量的多少取决于小区间的距离、时间和费用。 为了便于把握主要交通出行方向,将项目直接影响的交通小区与周边间接交通影响的蔡家、大竹林、悦来、礼嘉、鸳鸯等区域共同分析。通过交通分布预测,得到交通小区间的交通需求OD期望线分布,并由此得出项目直接影响区对外交通出行在主要方向上的分布。 3.2.4 交通方式划分 出行方式划分主要是指人们选择何种交通工具作为出行手段,包括轨道、公交车、小客车、步行及其他。结合重庆市主城区的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突出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主导地位。出行方式的不同直接关系到交通集散的人流和车流的数量,及出行路径的选择。影响居民出行选择方式的主要因素有:出行时间、相对出行费用、出行者的经济情况、建设项目周边交通服务设施的数量以及各种交通工具的相对出行服务水平等。 根据2010年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主城区居民出行中步行比例最高,占到大约47.5%,公交出行占33.4%左右,小汽车占11.5%,出租车6.7%。项目影响区域的交通出行方式划分,主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重庆市公共汽车、轨道交通、机动车的建设发展目标。项目影响区内主要为居住、商业和工业土地,影响区对外交通除了可利用快速路三纵线和二横线外,轨道6号和15号线通过项目影响区,提供了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结合重庆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相关数据,同时充分考虑各个小区在城市中所处的区位及交通特征,预测2033年项目影响区的交通出行结构,见2033年交通出行结构表。 交通出行结构表 3.2.5 交通分配 交通分配预测是指在交通分布预测基础上,将各分区之间出行分布量分配到交通网络的各条边上去的工作过程,一般都借助于交通规划软件实现。 将上述得到的各个交通小区的交通分布量分配到相应的道路网络上即为交通分配,交通分配采用平衡分配法,即交通量分配的结果必须满足每个出行路径花费的成本和整个道路网络车流的出行成本均达到最低。以TransCAD中提供的计算模型以及运行程序为指导,得到路段分配流量。 道路高峰小时断面流量表 PCU/H
3.3 工程建设规模 3.3.1 通行能力计算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设计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同时按机动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机动车道分布校正系数、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折减系数进行修正,修正计算公式如下: Cn=αc·fc·βc ·Nn 式中: Cn——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αc ——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道路分类系数,主干路取0.80,次干路取0.85; f c ——靠近道路中心线的机动车道分布校正系数fc=1.0,其余车道依次递减; βc——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折减系数,取1.0; Nn——一条机动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 则计算出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的通行能力值,如下表所示: 2033年片区主要道路饱和度 3.3.2 饱和度评价 从3.3.2对礼嘉片区目标年各主要道路的流量和饱和度分析可知,建议主干道按双向6车道数计算,礼白大道和金通大道两条主干道在2033年的高峰小时饱和度分别为0.8和0.82,能满足未来的交通需求;对于各条次干道,按建议双向4车道数计算,高峰小时各条道路的饱和度在0.8以下;重要的支路也能承载未来实际的交通量。规划片区各级道路能适应建成后约20年的城市交通需求。 根据预测的断面流量及建议车道数,可以得出目标年2033年各条道路饱和度,见下表所示。
工程开发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景观美化 生活品质 土地价值 • 4 总体目标及设计理念 • 通过对礼嘉商贸中心区各层次规划的详细解读,可以得出,礼嘉商贸中心区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为:充分发掘利用自然与环境优势,集约利用土地,建造“山、水、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新城”。道路及其它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实现其规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次设计将从城市道路系统、用地布局、交通到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各个层面阐述,总体思路如下: • 4.1 引入先进交通技术理念,打造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交通空间 •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需求量急剧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趋严重,但道路资源有限。为此我们提出运用全新的交通设计理念,指导城市道路及其它相关专业设计。借助EMME3交通分析软件对规划范围内路网建立交通预测模型,预测规划区各主、次干道交通需求,以定量的方式评定远期转弯车流量及需求车道数,针对交叉口进行合理的渠化拓宽设计,提升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及道路的整体服务水平。 • 从用地布局和区域规划定位上分析土地对交通的需求,尽可能实现短途径土地混合使用,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出行,引入慢行系统、立体步行系统以及道路景观绿化等绿色交通技术理念,打造与资源环境相和谐的交通空间。4.2 融入低冲击开发模式理念,体现生态、环保、可持续的设计理念 • 以往土地的开发常常伴随着生态的恶化,而没有生命的土地无论多美的景观也缺乏灵性,不仅影响生活品质也降低了土地的价值。通常认为道路仅仅是一个工程作品,是没有生命特征的。其实交通特性只是道路的功能之一,如何与周围地形、建筑、自然风貌等有机融为一体,才是道路设计的灵魂所在。 • 本工程设计除了满足区域内的生活、生产运输需求外,扩充纳入孕育生态及生命的考虑,融入了低冲击开发模式理念,对片区道路内的灰色水和黑色水进行有效分离与再利用,引入雨污分流与中水回用管网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以及水系生态化改造等水生态系统技术,并 低冲击模式 慢行系统实例 宁静交通实例 有采用特殊创意及生活美学策略,以迎合景观、生态及工程等多元化需求。 4.3 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落实节能减碳城市建设理念 结合国家节能减碳的整体推动策略,考虑在工程全生命周期内利用最少的资源,达到维持现有生活品质,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目的。本工程在确保结构安全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材料如降噪路面、生态边坡边沟等降低碳排放。探索建立中水再循环利用系统,完善系统多功能步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行人选择公共交通模式。以此来倡导一种低碳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真正落实节能减碳城市建设理念。 工程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