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第十五章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 • 凯恩斯简介 • 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 1883~1946年),著名英国经济学家。父亲尼维尔·凯恩斯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母亲曾任剑桥市参议员和市长。 1902~1906年凯恩斯在剑桥大学学习数学。为了应付大学毕业后的文官考试,他跟马歇尔学习经济学,1906年大学毕业后通过文官考试,在英国统治印度的印度事务部任职。1908年应马歇尔邀请回剑桥大学讲授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1911年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直到去世。 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著作,被西方经济学者誉为一场象“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是二十世纪内“对社会经济政策最有影响的一本书”。
经济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 (1)马歇尔的追随者阶段。在凯恩斯的学生时代以至30年代初,在英国经济学界,特别是在剑桥大学,占统治地位的是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马歇尔兼收并蓄,把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供求论、边际生产力论、货币数量说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折衷主义的、集经济学大成的理论体系。凯恩斯是在马歇尔的直接熏陶下成长的,他接受马歇尔的理论体系,力图把它运用到货币领域中去。但战后英国经济的长期萧条和严重失业,促使凯恩斯考虑如何解决经济失调的对策。开始时,他只是在货币领域里打圈圈。在20年代,他坚持稳定物价,把物价稳定看作是防止经济波动的前提,并把战后的经济灾难归诸于通货紧缩。至于当时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他也认为可以利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加以解决。为此,他建议实行通货管理,由中央银行操纵利率,使投资率趋于稳定并与储蓄率相均衡,以达到物价稳定的目的。
(2)自身体系的形成 • 在《货币论》中,凯恩斯已提出储蓄与投资均衡关系的分析,但在那里他只是把这两个变量看作决定利率和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以后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他把储蓄和投资的均衡从决定利率转而视作决定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因素,这是他突破传统经济学,建立《通论》新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在1929年,凯恩斯竭力支持乔治提出的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方案,认为公共工程开支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就业,而且可以通过工程雇用人员收入的增加,间接增加其他工业部门的就业,这是他后来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思想发展的萌芽,是他开始摒弃某些正统观点的发端。只是由于这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他对自己的见解的论辩,是软弱无力的。
30年代初的萧条和失业,更趋严重。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传统经济学关于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说教彻底破产。迫切需要一套新的辩护理论来代替它,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克服萧条和失业的对策。正是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这方面,当时在凯恩斯身边的一批剑桥年轻经济学者R.F.卡恩(1905~ )、J.E.米德(1907~ )、A.罗宾逊(1897~ )和J.罗宾逊、P.斯拉法等,围绕着《货币论》进行的讨论和争辩,特别是在《通论》写作过程中卡恩、J.罗宾逊和牛津大学的年轻经济学者R.F.哈罗德(1900~1978)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对《通论》的理论观点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 《通论》出版初期曾受到少数正统派经济学家的批判和质疑,也曾引起广泛的争论,但《通论》的基本观点不久便被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凯恩斯的追随者对《通论》进行了大量的诠释、修补和发展,形成在理论和政策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凯恩斯学派,或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 • 凯恩斯革命”一词的广泛流传,与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不无联系(他在1947年出版专著《凯恩斯革命》)。 • “凯恩斯革命”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上述方面,从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 • 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基本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在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挥有效作用,纠正这种失调。 • 方法上,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克服了此前传统的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这一做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 • 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特别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政策,主张以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大的经济萧条和危机问题。
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1、基本观点 • 《通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量。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给雇主们(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雇主们就是按照这个社会总需求决定他们的生产和提供就业量的。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消费支出)和投资需求(投资支出)。
他认为对有效需求,从而对就业量起最终决定作用的,主要有如下三个心理因素和货币供应量: ①”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比率。他认为人们的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的那么多,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收入愈增加,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愈大。 ②”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它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所谓资本边际效率,简单地说,就是指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的利润率,它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递降。企业家进行投资,除了看资本边际效率高低外,还要考虑利率高低;利率不变,则投资支出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高低,后者又取决于企业家对投资前景的预期和获利可能性的信心状态。
③”流动偏好”。 • 指人们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和财富的愿望强度。这种流动偏好或出于交易动机,便于应付日常支出;或出于谨慎动机,便于应付意外支出;或出于投机动机,便于抓住随时出现的投资机会。人们的流动偏好决定对货币的需求量。流动偏好愈强,对货币的需求量愈大,则愈需要给以较高的利息,人们才愿放弃这种流动性。凯恩斯认为利率的高低取决于这种对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应量,货币的供应量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流动偏好一定,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投资。投资的变动是经济活动的动因。 在凯恩斯看来,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于上述三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由于现代社会的消费倾向低下,在国民收入增加时,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扩大,储蓄增加。这时除非增加投资来弥补这个差距,抵消储蓄,否则,就业量就不可能继续维持原有水平。可是,又由于那些决定投资的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特别是由于企业家对投资前景缺乏信心,投资支出往往弥补不了上述差额,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这样,就业量在尚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增加或趋于下降,形成大量失业。
2、增加就业理论。 • 至于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主要是经济繁荣到达一定阶段,投资诱力减弱,企业家对投资的未来收益缺乏信心,引起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的结果。凯恩斯正是以这个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为依据,提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公共支出,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等政策主张,以实现充分就业。《通论》还运用”乘数理论”(即若消费倾向一定,增加投资可以引起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增加的理论),论证公共投资对增加就业量的重要作用。
3、《通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分歧。 • 《通论》对传统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价值论和分配论,几乎没有触动,甚至认为到达了充分就业点后,传统的一套仍然适用。分歧主要表现在:①在就业理论方面,凯恩斯抨击”供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抛弃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工资、物价、利率的自由伸缩,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保持充分就业的教条;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前述有效需求的不足,并不总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就业量往往小于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只是可能达到的各种就业水平的一个特例和极限。
②在利息理论方面,传统经济学认为利率取决于投资(对资金的需求)与储蓄(对资金的供应)。若储蓄相对于投资需求来说过多了,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可以刺激新的投资,使投资与储蓄量又均衡,保持充分就业。凯恩斯则否定这个传统理论,认为利率不决定于储蓄与投资,而决定于人们的”流动偏好”和货币的供应量。此外,凯恩斯认为降低利率虽可刺激投资,但利率的下降有一定限度;如果投资前景不佳,资本边际效率很低,即使利率降到最低限度,也不足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 ③在工资理论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如果对劳动的需求低于供给,出现失业,工资就会下降,工资的下降就会使就业重新增加。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就业之所以不能够持续,则是由于工会组织等阻止工资降低,使工资具有”刚性”的结果。凯恩斯否认这种说法,认为即使工资不具有刚性,只要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而且,降低工资不能”救治”失业,只能使消费需求更加不足,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
④在货币理论方面,凯恩斯认为对物价起直接作用的不是货币供应量而是有效需求,前者只能间接影响物价。例如,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会使利率下降,如下降的幅度足以刺激投资,使有效需求增加,就有可能间接影响物价,但也须视起始的就业水平而定。若当时已达到或接近充分就业,则由此引起的有效需求增加,就会引起物价上升;但若起始的就业水平很低,则对物价的影响很小或不发生影响。 ⑤在分析方法上,传统的庸俗经济学一般侧重单个企业和单个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分析以及单个商品、单个生产要素的供求与价格均衡关系的分析;而《通论》则侧重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总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两者有显著区别。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常称前者为”微观经济分析”或”个量分析”;称后者为”宏观经济分析”或”总量分析”。
4、《通论》对当代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影响。 • 二战后,特别是在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和大学讲坛上占有统治地位。 凯恩斯本人的理论所涉及的是短期的经济问题。于《通论》的总量分析是在假定现有劳动力的技艺和数量,现有资本设备的数量和技术、竞争程度、社会结构等都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又被称为”短期的比较静态分析”。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他们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
经过凯恩斯主义者的鼓吹和影响,战后许多国家纷纷把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推行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在战后50~60年代对刺激经济增长、缓和经济危机、减少失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有增无已,危机和失业并未消除,终于到7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高涨和大量失业并存的”滞胀”,即停滞膨胀。经过凯恩斯主义者的鼓吹和影响,战后许多国家纷纷把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推行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在战后50~60年代对刺激经济增长、缓和经济危机、减少失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有增无已,危机和失业并未消除,终于到7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高涨和大量失业并存的”滞胀”,即停滞膨胀。
附: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般框架 • 国民收入决定于就业量 • 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 • 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 消费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 • 投资需求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