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558 Views
第四章 地区经济一体化. 教学要求: 了解: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名称及其发展;理解: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主要类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本章重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本章难点: 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区经济一体化概述 第二节 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三节 三大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地区经济一体化概述. 一、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E N D
第四章 地区经济一体化 教学要求:了解: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名称及其发展;理解: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主要类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本章重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本章难点: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地区经济一体化概述 • 第二节 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第三节 三大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地区经济一体化概述 • 一、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 广义的经济一体化,即世界经济一体化,又称功能性的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狭义的即地区经济一体化,又称制度性的经济一体化。 • 二、战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 (一)发展时期50-60年代 • (二)停止时期70-80年代 • (三)高涨时期80年代后主要表现: • 1.欧洲经济共同体提出和实施内部统一大市场计划 • 2.美洲自由贸易区, •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三.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 1、按照贸易壁垒撤除的程度划分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5)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 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2、按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分 部门一体化 全盘一体化 • 3、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水平一体化:欧盟 垂直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 各国寻求新发展的促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2.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又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能 3. 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 4. 学技术的发展的结果要求建立一体化 5. 经济上的发展不平衡促使一体化的形成 6. 增强对外抗衡实力需要经济一体化
第二节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内部经济贸易的影响 1. 促进了内经济贸易的增长 2. 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3. 促进内部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技术合作,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 4. 增强和提高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 5. 加速了经济集团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6. 成员国经贸政策的自主权相应受到约束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外部非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影响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外部非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 1. 加强对区内国家的保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之一 2. 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 3.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多边贸易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影响全球贸易环境
三、地区经济一体化理论介评 • (一)关税同盟理论 • 1、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维纳的关税盟理论 • 它是1950年提出的。 • 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 • 静态: 指关税同盟建立以后,从伙伴国进口的较为便宜的商品,取代了国内原来较为昂贵的产品,从而增加了社会福利,优化了资源配置,扩大了贸易量。 让我们举例说明(见图)。假设在一定固定汇率下,商品X的价格在三国已折换成同一种货币,在A国用货币表
如图所示,缔结关税同盟前,设A国不生产X商品,而采取自由地从B、C两国进口,自然就会从成本和价格最低的C国进口。而在同B国缔结关税同盟后,假定A、B两国的关税同盟按C国20元与B国26元的差距,制订30%以上的统一关税。于是,A国把X商品的进口从关税同盟以外的C国转移到同盟内的B国,从成本低的供给来源向成本高的供给来源转移。这就意味着在关税同盟中保护了落后工业,出现了贸易转移效果。A国和C国当然受到损失的同时,整个世界因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而使福利降低。即使A国在缔结同盟前有关税保护,并且在C国20元与B国26元之差的30%的范围以内,设为20%,结果也同样如此。这是因为,A国的进口还是从结盟前的较低供给来源转移到现在较高的供给来源因此,贸易转移效应必然表现为贸易保护的加强。如图所示,缔结关税同盟前,设A国不生产X商品,而采取自由地从B、C两国进口,自然就会从成本和价格最低的C国进口。而在同B国缔结关税同盟后,假定A、B两国的关税同盟按C国20元与B国26元的差距,制订30%以上的统一关税。于是,A国把X商品的进口从关税同盟以外的C国转移到同盟内的B国,从成本低的供给来源向成本高的供给来源转移。这就意味着在关税同盟中保护了落后工业,出现了贸易转移效果。A国和C国当然受到损失的同时,整个世界因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而使福利降低。即使A国在缔结同盟前有关税保护,并且在C国20元与B国26元之差的30%的范围以内,设为20%,结果也同样如此。这是因为,A国的进口还是从结盟前的较低供给来源转移到现在较高的供给来源因此,贸易转移效应必然表现为贸易保护的加强。
关税同盟建立后,其静态效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两者的大小和贸易扩大的多寡。关税同盟建立后,其静态效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两者的大小和贸易扩大的多寡。
贸易扩大效果(Trade Expansion Effect) 缔结关税同盟后,A国X商品的价格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情况下都要比成立前要低。这样,当A国X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时,则A国X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并使其进口数量增加,这就是贸易扩大效果。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是从生产方面进行考察关税同盟的贸易影响的,而贸易扩大则是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的。关税同盟无论是在贸易创造还是在贸易转移情况下,由于都存在使需求扩大的效应,从而都能产生扩大贸易的结果。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税同盟可以促进贸易的扩大,增加经济福利。
关税同盟成立后,可减少行政支出 • 建立关税同盟后,同盟内各国之间废除关税,可以减少征收关税时的行政支出费用。 • 关税同盟建立后,可减少走私 • 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商品可在同盟国间自由移动,在同盟内消除了走私产生的来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查禁走私的费用支出,还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 关税同盟建立后,可以增强集体集团谈判力量
关税同盟产生的动态效果 1)促经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2)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3)刺激投资 4)加强市场竞争,推动经济增长
(二)大市场理论:西陶斯基和德纽 • 该理论的提出者认为:以前各国之间推行狭隘的只顾本国利益的贸易保护政策,把市场分割得狭小而又缺乏适度的弹性,这样只能为本国生产厂商提供狭窄的市场,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大批量生产的利益。只有大市场才能为研究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 • 大市场理论的核心是:目的是通过扩大市场才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实现技术利益;依靠因市场扩大化而使竞争激烈化的经济条件,来实现上述目的。两者的关系是目的与实现目的的手段。
总的来说,大市场具有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优势: 1.技术优势 2.经济优势 1)有利于降低成本 2)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
它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 • 1 规模经济效应 • 区域贸易集团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扩大的市场,为规模经济提供了条件。 • 它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 • 2 竞争效应 • 3 投资效应 • 集团内来说,为了应付更为激烈的竞争,企业必然会选择增加投资扩大规模,所刺激了集团内的投资的增加。 • 外直接投资绕过贸易壁垒的一种有效方式,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吸纳外来的投资。
(三)小岛清的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 他认为,在经济一体化内部,仅仅依靠比较成本原则指导下的竞争机制不可能完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因为完全依靠这一原理,其后果只能是以各国为单位的企业集中与垄断,或者是产业向某个国家积聚,最终导致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严重经济失衡,故应该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 协议性国际分工,是指一国根据两国签订的协议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同样也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及两国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分工。协议性分工不可能通过价格机制来自动地实现,而必须通过当事国的某种协议来加以实现
图所示是Ⅰ、Ⅱ两国X、Y两种商品的成本递减曲线,纵轴表示两国分别生产两种商品时的成本。现在假定Ⅰ国和Ⅱ国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如果X商品全由Ⅰ国生产,即把Ⅱ国的X2数量的市场提供给Ⅰ国,同时Y商品全由Ⅱ国生产,即将Ⅰ国Y1数量的市场提供给Ⅱ国。两国进行集中和专业化生产,如图中虚线所示,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都大幅度下降。这仅仅是每种商品的产量与专业化前两国产量之和相同时的情况。如果考虑到由于成本降低,价格下降而使两国需求增加,则实际效果必然更大。图所示是Ⅰ、Ⅱ两国X、Y两种商品的成本递减曲线,纵轴表示两国分别生产两种商品时的成本。现在假定Ⅰ国和Ⅱ国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如果X商品全由Ⅰ国生产,即把Ⅱ国的X2数量的市场提供给Ⅰ国,同时Y商品全由Ⅱ国生产,即将Ⅰ国Y1数量的市场提供给Ⅱ国。两国进行集中和专业化生产,如图中虚线所示,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都大幅度下降。这仅仅是每种商品的产量与专业化前两国产量之和相同时的情况。如果考虑到由于成本降低,价格下降而使两国需求增加,则实际效果必然更大。
此外,Ⅰ国把Y商品的市场、Ⅱ国将X商品的市场分别让给对方,必须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即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为了互相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是非常有利的。此外,Ⅰ国把Y商品的市场、Ⅱ国将X商品的市场分别让给对方,必须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即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为了互相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是非常有利的。
达成协议的条件主要有: 1.签订协议的国家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劳动禀赋比例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协议性分工的对象产品在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能生产。 2.作为协议性分工的商品,应该是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商品,一般是重工业、化学工业的商品。 3.每个国家或地区生产X、Y商品的利益差别不大。
四、刘光溪的互补性竞争论 • 1 互补性 (1)区域贸易集团可以实现多边贸易体制目前还不能达到的一体化程度。 (2)多边贸易体制的争端解决机构,为协调区域贸易集团内外关系,提供了工具。 • 2 竞争性 (1)区域贸易集团对外相对歧视性的贸易违背多边贸易体制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精神。 (2)区域贸易集团的一些国家可能倚仗区域贸易集团对抗多边贸易体制。 • 总结起来即:规模经济和激化竞争
第三节 三大经济一体化 • 一.欧盟: • 1947年成立欧共体后改为欧盟,欧盟的两大支柱是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在2010年发展成大欧洲经济区,以欧盟为中心向周边幅射。 •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 NAFTA:1994年1月1日正式启动北美自由贸易区。 • 它的特点: • 1 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2 外贸依存度非常高。外贸依存度高说明区域是形式的区域,对外的经济交往也很平凡。3 北美贸易区,是世界上市场容量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 第一次部长会议是1989年召开,中国是1991年以主权国家加入,台湾和香港以独立关税区加入,APEC有18个成员,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跨越了亚洲、美洲、大洋洲,有独特的APEC方式,APEC方式是自愿和协调相结合,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在2020年建成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区。
思考题: • 1.列表比较说明按照贸易壁垒撤除程度划分的经济一体化形式。 • 2.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理论应当具备哪三个条件? • 3.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包括哪些内容? • 4.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包括哪些内容? • 5.大市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 6.简述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的涵义。 • 7.分析讨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