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2-3 地 殼 變 動

2-3 地 殼 變 動. 課本 P48--53. 地震時,地面的晃動讓我們知道地表並非一直維持靜止狀態;造山運動導致岩層彎曲、陸地抬升,更說明了地殼曾經出現變動。當地殼受外力作用時,岩層出現彎曲變形或斷裂、錯動,將形成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 P48. P48. 褶皺與斷層. 位於 地下深處 的岩層,受到 高溫高壓 的影響, 可塑性 增加,受 外力擠壓 時,容易呈現 波浪狀 的彎曲,稱為 褶皺 。褶皺範圍小的僅數公分,可能在公路或河谷旁的山壁被發現;大的褶皺可至上百公里,須經由地質調查才能確認。. 褶皺.

alessa
Download Presentation

2-3 地 殼 變 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3 地 殼 變 動 課本 P48--53

  2. 地震時,地面的晃動讓我們知道地表並非一直維持靜止狀態;造山運動導致岩層彎曲、陸地抬升,更說明了地殼曾經出現變動。當地殼受外力作用時,岩層出現彎曲變形或斷裂、錯動,將形成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地震時,地面的晃動讓我們知道地表並非一直維持靜止狀態;造山運動導致岩層彎曲、陸地抬升,更說明了地殼曾經出現變動。當地殼受外力作用時,岩層出現彎曲變形或斷裂、錯動,將形成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 P48

  3. P48 褶皺與斷層 位於地下深處的岩層,受到高溫高壓的影響,可塑性增加,受外力擠壓時,容易呈現波浪狀的彎曲,稱為褶皺。褶皺範圍小的僅數公分,可能在公路或河谷旁的山壁被發現;大的褶皺可至上百公里,須經由地質調查才能確認。

  4. 褶皺 岩層受力會產生變形地下深處岩層彎曲成波浪狀的地質構造,稱為褶皺。(壓力)有背斜構造及向斜構造兩種 地下深處可塑性壓力 高溫高壓 背斜 背斜 向斜 向斜 P48

  5. P48 當岩層受力後斷裂,斷裂面兩邊的岩石彼此做相對運動,稱為斷層。依據斷層面兩側岩石的相對移動方式,斷層可分為三種

  6. 斷層 岩層受力而破裂,破裂面兩側的岩石做相對的移動。 斷層面:岩層破裂的面。 上磐:斷層面以上的岩層。 下磐:斷層面以下的岩層。

  7. P49 正斷層:岩層受張力作用,導致斷層面上方的岩層相對於斷層面下方的岩層,出現向下的移動。

  8. 正斷層 受力:張力 位移情形:上磐相對 下磐向下移動 張裂性板塊交界帶 P49

  9. 逆斷層:岩層受壓力作用,導致斷層面上方的岩層相對於斷層面下方的岩層,出現向上的移動。逆斷層:岩層受壓力作用,導致斷層面上方的岩層相對於斷層面下方的岩層,出現向上的移動。 P49

  10. 逆斷層 受力:壓力 位移情形:上磐相對下磐向上移動 聚合性板塊交界帶 P49

  11. 平移斷層:岩層沿著斷層面並未出現垂直方向的移動,而是沿水平方向彼此錯開平移斷層:岩層沿著斷層面並未出現垂直方向的移動,而是沿水平方向彼此錯開 P49

  12. 平移斷層 受力:剪力 P49

  13. P49 想一想 1. 在張裂性板塊附近,出現的斷層以何種斷層為主? 2. 在聚合性板塊附近,出現的斷層以何種斷層為主?

  14. P50 模擬斷層運動

  15. 斷層對河流地形的影響1河流上游在上磐 P50 湖泊 不變 乾涸 瀑布 不變 不變

  16. 斷層對河流地形的影響2河流上游在下磐 P50 瀑布 不變 不變 湖泊 不變 乾涸

  17. P50 1. 平移斷層與另外兩種斷層,它們的運動方式有何區別? 2. 當出現正斷層,河流如何變化?如果是逆斷層,河流的變化是否相同?

  18. 回家作業 大滿貫 第2單元 焦點2P25(1-8),P29—P32(1-25),

  19. 地震

  20. P51 地震 岩層受力後的變化可以圖2-17來說明,圖中物體受力時出現變形,若施力持續增加,物體無法承受便斷裂,並藉由震動釋放所累積的能量,此種震動若在地球表面或內部傳播,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傳到地面,即出現地震。在板塊交界地區,岩層容易受板塊間的作用力而斷裂、錯動,引發地震,因此地震帶大多出現於板塊交界帶。

  21. P51 震央、震源位置示意圖

  22. P51

  23. P51 地震 震源 震央 震源深度 中洋脊:淺源地震 聚合板塊交界帶 淺源、中源、深源皆有

  24. P51 地震規模 地震發生時,在震源所釋放的能量。 世界通用:芮氏地震規模 同一地震 規模只有一個 地震規模<5.0 小地震 地震規模≧7.0 大地震 P52

  25. P52 地震強度 簡稱震度 地面搖晃或破壞程度 中央氣象局自訂 0級(無感地震)-7級 離震央越遠,震度越小(理論上)

  26. 九二一大地震等震度圖 P53

  27. P53 地震可不可以預測? 地震災害 地震時應注意事項

  28. 回家作業 紫本 2-3 P32-P40 大滿貫 第2單元 焦點2,4P25(1-8),P28(1-8),P29..(1-25),P33..(1-13) 理化講義 6-3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