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15 Views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及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弄清楚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步骤及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三个有利于”标准。 教学难点: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一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党的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E N D
教学目的 •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及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弄清楚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步骤及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 •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三个有利于”标准。 • 教学难点: •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第一节 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一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 党的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使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 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有着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的实质和目标, 是要从根本上改变 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一场革命, 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 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 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对 内 改 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 (国有企业) 经营责任制 公司制、股份制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发展。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对 外 开 放
1985年,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1985年,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
全方位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各民族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发展程度如何、 属于什么性质和类型,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可 以和我们互通有无,我国都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 上积极发展同它们的经济贸易关系。
多层次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 各种形式,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 全面展开,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 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不 断 提 高 开 放 型 经 济 水 平 第一,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 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