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野生动物保护法 》 第九条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划分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两种,并在其他条文中规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但它们的法律地位是相同的。 《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 已于 1988 年 12 月 10 日经国务院批准, 1989 年 1 月 14 日由林业部、农业部发布施行。 名录中列入陆生野生动物 330 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 《 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丹顶鹤等共 90 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小熊猫、穿山甲、黑熊、天鹅、鹦鹉等共 230 多种。. 豹.

ale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九条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划分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两种,并在其他条文中规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但它们的法律地位是相同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已于1988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林业部、农业部发布施行。名录中列入陆生野生动物33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丹顶鹤等共9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小熊猫、穿山甲、黑熊、天鹅、鹦鹉等共230多种。

  2. • 别名金钱豹、豹子、文豹,属于猫科,学名为 Panthera pardus。体型与虎相似,但较小,为大中型食肉兽类。体重50千克左右,体长在1米以上,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头圆、耳短、四肢强健有力,爪锐利伸缩性强。豹全身颜色鲜亮,毛色棕黄,遍布黑色斑点和环纹,形成古钱状斑纹,故称之为“金钱豹”。其背部颜色较深,腹部为乳白色。豹栖息环境多种多样,从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丛均有分布,具有隐蔽性强的固定巢穴。豹的体能极强,视觉和嗅觉灵敏异常,性情机警,既会游泳,又善于爬树,成为食性广泛、胆大凶猛的食肉类。繁殖时争雌行为激烈,3~4月份发情交配,6~7月份产仔,每胎2~3仔,幼豹于当年秋季就离开母豹,独立生活。产于广东山地森林地区。

  3. 大熊猫 • 属于兽纲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属。体形似黑熊,头圆而大,尾极短。躯干和尾白色,两耳、眼及四肢全黑色。常在竹林内卧睡,平时单独活动,行动缓慢,性情温顺,听、视觉较差、自卫能力较弱。栖息在海拔1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内,主要以竹笋、竹叶及嫩竹尖为食,亦喜吃野果或一些动物性食物。只产于中国的四川、甘肃、陕西,是世界级珍贵物种。

  4. 野骆驼 • 别名双峰驼、野驼,属于骆驼科,学名为 Camelus bactrianus。大型偶蹄类。体躯高大,和家养双峰驼十分相似。头小,耳短,上唇中央有裂,鼻孔内有瓣膜可防风沙。背具双驼峰,尾较短。四肢细长,脚掌下有宽厚的肉垫。全身被以细密而柔软的绒毛,毛色多为淡棕黄色,吻部毛色稍灰,肘关节处的毛尖棕黑色,尾毛棕黄色。生活于戈壁荒漠地带。骆驼性情温顺,机警顽强,反应灵敏,奔跑速度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饥渴及冷热,故有“沙漠之舟”的称号。野骆驼有季节性迁移及昼夜游移现象。主要采食红柳、骆驼刺、芨芨草、白刺等植物,吃饱后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卧息反刍。发情期在3月份,孕期13个月,每胎1仔。早在二千多年前,家养双峰驼就是我国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产于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

  5. 坡鹿 • 别名海南坡鹿、泽鹿,属于鹿科,学名为 Cervus eldi。体型与梅花鹿相似而稍小,但颈、躯体和四肢更为细长,显得格外矫健。雄鹿具角,第一眉叉自基部向前侧平伸出,与主干几乎成弯弓形。毛被黄棕、红棕或棕褐色,背中线黑褐色。背脊两侧各有一列白色斑点,仔鹿的斑点尤为明显,成年鹿冬毛斑点不明显。栖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区。性喜群居,但长茸雄鹿多单独行动。坡鹿喜集聚于小河谷活动,警觉性高,每吃几口便抬头张望,稍有动静便疾走狂奔,几米宽的沟壑一跃而过。取食草和嫩树枝叶,也喜欢到火烧迹地舔食草木灰。发情交配多在4~5月份。在发情期,雄性之间为独霸雌鹿群而发生激烈格斗。孕期7~8个月,每胎1仔。产于海南岛。分布范围狭窄,数量很少。

  6. 藏羚 • 别名藏羚羊、长角羊、羚羊,属于牛科,学名为 Pantholops hodgsoni。藏羚为我国特有动物,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左右,体重达45~60千克。形体健壮。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雄性角长而直,乌黑发亮,一般长约60厘米,雌性无角。鼻部宽阔略隆起,尾短,四肢强健而匀称。全身除脸颊、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余各处被毛丰厚绒密,通体淡褐色。栖息在4000~5300米的高原地带。特别喜欢在有水源的草滩上活动。营群居生活,平时雌雄分群活动,一般2~6只或10余只结成小群,或数百只以上的大群。晨昏活动。性怯懦机警,听觉和视觉发达,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极难接近。有长距离季节迁移现象。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发情期为冬未春初,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1只雄羊可带领几只雌羊组成一个家庭,6~8月份产仔,每胎1仔。产于四川、青海、新疆和西藏。

  7. 亚洲象 • 别名印度象、大象、野象,属于象科,学名为 Elephas maximus。象是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最为引人注目的特证,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那根长约二米、弯曲、缠卷自如、感觉十分灵敏的肉质长鼻,鼻端有一个肉突。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头顶为最高点,体长5~6米,身高2.5米,体重达4~6吨。野生象现已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役象很多。我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措杀,破坏十分严重。在其分布地区国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对随意猎杀野象的凶手,国家按法律予以严厉制裁。

  8. 西藏野驴 • 别名野驴、骞驴,属于马科,学名为 Equus kiang。大型有蹄类。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黄棕色,在冬季则变成浅棕色或棕褐色;颈的腹侧、胸、体侧、腹均为白色,与背侧毛色有明显的分界线。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带,夏季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生活,冬季则到海拔较低的地方。好集群生活,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在于旱的环境中会找到合适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来饮用,还可以供藏羚等有蹄类动物饮水。产于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和四川。

  9. 巨蜥 • 巨蜥(Varanus salvator)Water monitor生境: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山区流溪附近,适应于各种环境。捕食和食物:食物可以根据不同环境下所有的食物加以选择,能在水中捕食鱼类,也可爬到树上觅食,此外也吃蛙、蛇、鸟、各种动物的卵、鼠及昆虫等。识别特征与习性:蜥蜴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类,成体全长可达2.5m,它头似蛇头,紫红色的舌头分叉、细长,一伸一缩。并与蛇类的舌相似,是最灵敏的触角器官颈部较长,头部转向运动自如。性好斗,以侧扁的尾巴为武器,卵生。6月产卵于河岸边洞穴内或靠水边的树洞中,每次产卵15-30枚,在野生状态下,孵化期可长达一年。巨蜥的野生种群由于随意捕捉,已遭到严重破坏,资源锐减,应加以保护。分布:云南的南部、广东、广西、海南;国外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缅甸等。

  10. 扬子鳄 • 扬子鳄学名:Alligator sinensis别名:中华鼍、土龙、猪婆龙分类:鼍科 Alligatoridae 、扬子鳄属 Alligator保护级别: 扬子鳄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扬子鳄动物。扬子鳄生活在淡水里,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曾称霸于中生代,那时,地球是它们的天下。后来因为环境变化,恐龙等许多爬行动物不能适应而绝灭了;而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11. 貂熊 • 别名狼灌、飞熊、月熊,属于鼬科,学名为 Gulo gulo。貂熊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体长80~100厘米,体重8~14千克,尾长18厘米左右。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属夜行性动物。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故又名之为“飞熊”。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天敌,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之一。食胜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有半冬眠的习惯。繁殖时筑巢于树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每年10~11月份发情,以吼声吸引异性,翌年2~4月份繁殖,每胎1~5仔。貂熊数量很少,现已处于濒危状况,应加以严格保护。产于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大兴安岭,新疆部分地区。

  12. 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