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63 Views
第二十章 解毒药. 在广义上讲,凡能消除动物体内毒性作用的药物均称为解毒药( Antidote ) 可分为 : 一般性解毒药 对毒物无特异性拮抗作用,但它们能通过生理或药物理化作用来减少或消除毒物在肠道中吸收或加速体内毒物的消除,减轻中毒的程度,或不发生中毒; 特异性解毒药。 是一类具有高度专属性解除毒性作用的药物,毒物吸收入血液后,应用这类药物可以收到特异性解毒效果。. 第一节 一般性解毒药. 1 、催吐剂 2 、保护剂 3 、吸附剂 4 、沉淀剂 5 、氧化剂 6 、泻下剂 7 、利尿剂 8 、拮抗剂. 1 、催吐剂
E N D
第二十章解毒药 • 在广义上讲,凡能消除动物体内毒性作用的药物均称为解毒药(Antidote) • 可分为: • 一般性解毒药 • 对毒物无特异性拮抗作用,但它们能通过生理或药物理化作用来减少或消除毒物在肠道中吸收或加速体内毒物的消除,减轻中毒的程度,或不发生中毒; • 特异性解毒药。 • 是一类具有高度专属性解除毒性作用的药物,毒物吸收入血液后,应用这类药物可以收到特异性解毒效果。
第一节 一般性解毒药 • 1、催吐剂 • 2、保护剂 • 3、吸附剂 • 4、沉淀剂 • 5、氧化剂 • 6、泻下剂 • 7、利尿剂 • 8、拮抗剂
1、催吐剂 • 在毒物被胃肠道吸收前,应用催吐剂引起呕吐,排空胃内容物,防止中毒或减轻中毒症状。 • 当中毒症状十分明显时,使用催吐剂意义不大。 • 对不具备呕吐功能的动物如禽,可将嗉囊内毒物摘取。反刍动物等可用洗胃或瘤胃内摘除毒物。
2、保护剂 • 是指分子量大,不具备药理作用,溶于水呈现胶状溶液如米汤、牛奶、豆浆、淀粉浆或蛋清的一类物质。 • 这类物质在胃肠道内附着粘膜上,保护粘膜不受毒物刺激,且能干扰毒物吸收 • 但因其作用有限,仅是综合措施中一种辅助方法。
3、吸附剂 • 为一些不溶于水而性质稳定的细微粉末状物质,表面积很大,具有很大吸附力以吸附毒物,阻止毒物从胃肠道吸收。 • 常用的有活性炭、白陶土等,安全性大,效果可靠。 • 吸附是可逆的,需要用盐类泻药及时排除
4、沉淀剂 • 为一些能与毒物产生沉淀反应而阻止毒物吸收的物质。 • 常用有鞣酸(2%~4%)溶液和浓茶。这些对多数生物碱如士的宁、奎宁等及重金属盐有一定效果。
5、氧化剂 • 高锰酸钾为常用药,以氧化有机毒物而获解毒效果。 • 对阿片碱、土的宁、毒扁豆碱、奎宁等生物碱,以及氰化物、磷化物均有氧化作用而使其失去毒性, • 对阿托品、可卡因等中毒无效 • 对农药1059(甲基对硫磷)和1605(对硫磷)等硫磷类中毒,因氧化为毒性更大的对氧磷类,应禁用本品。 • 临床用于洗胃时,通常应用浓度为1:5000。
6、泻下剂 • 通过导泻促进肠道内的毒物排出体外,减轻中毒。 • 兽医临床常用药物有硫酸镁、硫酸钠等盐类泻药。其常用溶液浓度为2%~4%。 • 使用时应让动物充分饮水或灌服适量的水,以防止脱水。
7、利尿剂 • 通常选用速尿或利尿酸加速毒物从体内血液中经肾排出。该两药的利尿作用强且作用快,使用方便。既可口服也可静脉注射,是极为实用的急性中毒解救剂。为增强安全性,必要时应以小量重复给药,或静脉滴注。 • 弱酸性药物如水杨酸盐或巴比妥类等中毒时,为促进毒物自血液中排泄,应碱化尿液,促进毒物解离,防止其在肾小管重吸收,从而使尿内排泄增加。
8、拮抗剂 • 通过药理性拮抗作用,消除或降低毒物的毒性,使已遭破坏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 • 又称对症解毒剂。其针对危害生命的重要症状进行治疗,如呼吸兴奋药、升压药等。如不予及时纠正症状,即可有致死的危险。
葡萄糖: 有供给能量、利尿、解毒作用。 • 氯化纳: 为电解质补充液,可恢复血压、促进代谢、有助于毒物排出,可用于药物中毒和饲料中毒等 • 维生素C(抗坏血酸) 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和氧化还原反应,可用于重金属离子的中毒及药物中毒的解毒
第二节 特异性解毒药 • 是针对毒物中毒的病因,消除毒物在体内的毒性作用的药物。借助药物高度专属药理性能,拮抗毒物的作用,对临床抢救急性中毒病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金属及类金属中毒的解毒药 • (一)毒理 • 是指由金属的铅、铜、锑、钴、铜、镁、铁、钼、铊、锌、锡等与类金属砷、磷、汞等引起的中毒。 • 可经口、呼吸道和皮肤等途径侵入动物体内产生毒性反应。 • 吸收后与细胞酶系统中有活性的基团结合,如氧化还原酶中的巯基(-SH)相结合,抑制酶的活性。 • 临床上可表现出各种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二)解毒原理 • 药物进入体内后,能与这些有毒元素的离子螫合,形成可溶性无毒或低毒的螫合物,经肾脏排出,缓和或解除中毒症状,发挥特异解毒药物的作用。
(三)药物 • 这类药物有: • 含巯基的解毒剂 • 金属络合解毒剂。
1、含巯基的解毒剂 • 二巯丙醇Dimercaprol • 本品上有两个巯基 • 为砷及汞中毒的特异解毒剂,也可用于铋、铬及镍中毒的解救。 • 但对隔和锑中毒解救的效果不可靠, • 对铅中毒无效。 • 在治疗过程中应反复给予注射,应及早给药。 • 过量时,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呕吐,中枢性痉挛,血压升高,最后陷于昏迷、抽搐而致死
二巯丙磺钠 Sodium Dimercaptopropanesul fonate • 可供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 常用于砷、汞中毒的解毒,对铅的结合较依地酸钙二钠差,对铜的解毒作用与二巯丙醇相似,与二巯丙醇相比,毒性小,作用强。
二巯丁二钠 Sodium Dimercaptosuccinate • 为广谱金属解毒剂,对锑的解毒力强,常用于锑、铅、银、汞和砷中毒的解救;也可用于镉、钴、铜、锌、镍、铂等中毒的治疗。 • 毒性比二疏丙醇低得多,可重复给药,一般可连续数日。
青霉胺 Penicillamine • 为青霉素的水解产物,为含有疏基的氨基酸。 • 是铜、汞、锌和铅等中毒的有效络合剂,内服给药有效。 • 毒性比二巯丙醇低,疗效也稍差。
依地酸钙钠 Calcium Disodium Edetate • 乙二铵四乙酸二钠钙,商品名解铅乐,为铅中毒的特效解毒剂。 • 在体内能与多种重金属离子络会形成稳定而可溶的金属络合物,从肾脏排出。 • 可用来治疗铅、钴、锰、铜、镉等的中毒。 • 对汞、锶中毒以及有机铅的中毒无效。 • 口服吸收不良;通常肌内注射给药,且很快缓解中毒症状。该药不仅为铅中毒的特异解毒剂,而且是铅中毒早期诊断的手段。
喷替酸钙钠 Calcium Trisodium Pentetate • 促排灵(Panthamil,DTPA-CaNa。),可溶于水。 • 与依地酸钙钠的作用相似,可与多种金属结合,其稳定性较依地酸钙销强,可用于铅、铁、锌、钴、铬中毒及治疗钚、铀、锶、钇等放射性元素对机体的损害。 • 口服不易吸收,注射作用快
去铁胺Deferoxamine • 又称去铁敏 • 在体内本品与Fe3+相遇时,络合成无毒络合物,由尿迅速排出。 • 口服不易从胃肠道吸收,但能阻断从胃肠道中吸收铁,肌内或静脉注射给药后可见尿中铁排泄明显增加。对其它金属络合作用甚弱。 • 本品主要用于急性铁中毒。。
二、有机氟化物中毒的解毒药 • 有机氟化合物常有氟乙酰胺(敌蚜胺)、氟乙酸钠(杀鼠药)。这些有机氟化物可由消化道、呼吸道及开放创伤面吸收进入血液,从而影响机体机能。
毒理 • 有机氟化物能阻断机体糖代谢中的三羧酸循环,阻断细胞内氧化能量代谢。对机体的脑、心等重要器官产生严重损害,导致机体死亡。 • 氟的有机物进入体内后,被转化为氟乙酸,随后与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结合,形成氟乙酰辅酶A,然后与草酸乙酸结合成氟柠檬酸,后者抑制顺乌头酸酶,从而抑制柠檬酸转变成异柠檬酸,使组织大量蓄积柠檬酸,阻断三羧酸循环
有机氟中毒的潜伏期0.5-2h, • 动物临床表现除急性肠炎外,各有所不同: • 犬和豚鼠主要出现兴奋不安,过度激动,狂吠,强直性痉挛,最后因中枢抑制死亡,没有心功能异常的表现; • 马、牛、羊、兔及猴等表现心律不齐,心动过速,心室纤维颤动,最后抽搐致死; • 猫、猪则上述中枢兴奋和心功能异常兼有。
乙酰胺Acetamide • 又称解氟灵。 • 能延长有机氟中毒的潜伏期及解除其中毒症状 • 乙酰胺的分子中有酰胺键(-CO-NH-)在体内可被酰胺酶水解,脱去氨基成乙酸。后者以竞争的方式对抗有机氟形成的氟乙酸阻断三羧酸循环的作用,缓解或消除氟的中毒。 • 有机氟化物属剧毒品,急性中毒时,发病急,病情重。解毒时宜早应用,应给足量。必要时配合镇静药,如氯丙嗪或苯巴比妥钠等治疗。
三、亚硝酸盐中毒的解毒药 • 动物亚硝酸盐中毒多为饲料、饮水或化肥中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而产生。 • 有些青饲料如包心菜、甜菜、南瓜秧等含有较高硝酸盐,而动物中牛、羊、猪消化道内又有微生物能将之转化为亚硝酸盐。如果食入太多含有硝酸盐的青饲料,这些动物则易发生亚硝酸盐中毒。 • 青饲料储存或调制(煮切)不当使细菌大量繁殖,将饲料中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动物食入后也可发生中毒。
毒理 • 亚硝酸盐对血管的运动中枢有抑制作用,可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但主要具有强的氧化性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后,使正常血红蛋白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的高铁血红蛋白(MHb),呈现高铁血红蛋白症。使MHb失去携带氧的功能,造成组织器官严重缺氧。大脑及其它生命中枢、心脏等重要器官组织细胞严重缺氧,导致窒息死亡。 • 动物中犬、马、猪较牛、羊敏感 • 急性中毒时,动物呈现不安,运动失调,心跳快而弱,呼吸迫促而困难,体温下降,微血管舒张发绀,血液呈酱色而不凝等症状。
亚甲蓝 Methylene Blue • 又称美蓝、甲烯蓝。 • 小剂量亚甲蓝在体内还原型辅酶Ⅰ的作用下,形成还原型,使高铁血红蛋白MHb还原为正常的亚铁血红蛋白(Hb),使之恢复携氧功能。 • 增加MB剂量时,由于体内还原型辅酶Ⅰ的量有限,过量氧化剂MB能使Hb氧化为MHb,使病情加重。亚甲蓝剂量宜小,静脉注射速度宜慢,若临床效果不明显时,可在半小时左右,小剂量重复给药一次。
四、氰化物中毒的解毒药 • 动物可因食入含有氰甙或氢氰酸的饲草料或氰化物污染的牧草及饲料而引起中毒。 • 苦杏仁和亚麻子含有氰甙,在胃酸作用下转变为有毒的氢氰酸; • 高粱幼苗、玉米幼苗、马铃薯幼芽及南瓜秧等为常见含有氢氰酸的植物。 • 工业原料及农药中的氰化物也是动物氰化物中毒的来源。
毒理 • 吸收进人组织的氰离子(CN-)能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 Fe3+)结合,妨碍正常细胞呼吸,使细胞产生缺氧性中毒。 • 氰化物中毒过程极快。病畜常见兴奋不安,流涎,呼吸加快,粘膜微血管鲜红,血液呈现鲜红色,全身肌无力,站立不稳,肌肉痉挛,呼吸浅表而微弱,以致死亡。
亚硝酸钠 Sodium Nitrite • 主要用于氰化物中毒的解救。 • 静脉注射,可使部分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迅速与体内的游离氰离子以及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的氰离子形成较稳定氰化高铁血红蛋白,使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恢复活性,达到解毒的作用。 • 但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b·Fe3+-CN)不稳定,易解离出CN-,再度发生中毒。注射亚硝酸钠之后,注射硫代硫酸钠。它可在肝内硫氰化酶作用下,将CN-转变成可溶性无毒的SCN-,随尿排出体外 • 亚硝酸盐与硫代硫酸钠合并应用时,可以同时给药。若症状仍不消失,可再单独给予硫代硫酸钠,但不宜再给亚硝酸钠,以免引起高铁血蛋白症和血管扩张,造成血压下降等症状。
硫代硫酸钠 Sodium Thiosulfate • 又称次亚硫酸钠或大苏打。 • 用于氰化物中毒,静脉注射给药后,在硫氰化酶作用下,能与游离氰离子或氰化高铁血红蛋白中的氰离子结合,生成无毒可溶性硫氰化物,从尿中排出体外。 • 硫代硫酸钠还具有还原剂特性,在体内能与多种金属、类金属离子结合成无毒可溶性硫化物,由尿排出体外。因此,本品也可在砷、汞和铅等中毒时应用,但疗效不及二疏丙醇。 • 应新鲜配制,常用其5%~20%注射液。
亚甲蓝 Methylene BIne • 静脉注射大剂量亚甲蓝可使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后者可与体内游离氰离子及已经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的氰离子结合,形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解除组织细胞缺氧性中毒症状。但疗效不及亚硝酸钠,一般只可用于轻度中毒症状。 • 使用亚甲蓝后,也必须再注射硫代硫酸钠,使之与释放出的氰离子形成无毒的硫氰化合物,促进CN-从尿中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