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likes | 866 Views
經濟發展的意義: 經濟發展與經濟成長基本概念. 第一講補充教材發展經濟導論 I. 相關網站. 老師 EMAIL : Ykwen@mail.ndhu.edu.tw 教學網站: www.ndhu.edu.tw/~yinkann BBS 課程園地:台灣經濟發展史(待建構中). 經濟發展與經濟成長基本概念. 本課目的:介紹經濟學基本概念 經濟學和經濟發展 發展的意義 發展中國家共同經濟特徵 決定經濟成長之因素 台灣經濟發展 : 從貧窮到富裕. 壹:經濟學和經濟發展. 地球上其他 45 億人的生活 經濟學和發展研究. 地球上其他 45 億人的生活.
E N D
經濟發展的意義:經濟發展與經濟成長基本概念經濟發展的意義:經濟發展與經濟成長基本概念 第一講補充教材發展經濟導論 I
相關網站 • 老師EMAIL:Ykwen@mail.ndhu.edu.tw • 教學網站:www.ndhu.edu.tw/~yinkann • BBS課程園地:台灣經濟發展史(待建構中)
經濟發展與經濟成長基本概念 • 本課目的:介紹經濟學基本概念 • 經濟學和經濟發展 • 發展的意義 • 發展中國家共同經濟特徵 • 決定經濟成長之因素 • 台灣經濟發展:從貧窮到富裕
壹:經濟學和經濟發展 • 地球上其他45億人的生活 • 經濟學和發展研究
地球上其他45億人的生活 • 全世界有60億人口,其中3/4的人口生活困難 , 食衣住行知識醫療均為缺乏。 • 高所得國家(約15億)人民生活富足,但壓力也大 • 中所得國家,如拉丁美洲阿根廷,山川秀麗,但貧富不均。 • 低所得國家,以南亞洲的農村為例, 人多資源少
非洲有些地區,原始部落幾世紀以來各自為生成為維生經濟(subsistence economy)。 • 全球化和科技的進步使地球各地區的差距縮小,互相依賴的程度增加。
經濟學和發展研究 •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已提到經濟發展的問題,但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經濟有系統的研究還是近半世紀之事。 爭論:發展經濟學是否為單獨一門學科 ? • 發展經濟學的性質。 • 傳統經濟學。古典與新古典經濟學。偏重先進之資本主義世界之經濟現象。
政治經濟學。經濟和政治上的上層階級影響稀缺生產資源的配置,指政治和經濟的關係,特別是權力對經濟決策的影響。 • 發展經濟學涵蓋範圍更廣,偏重較低發展國家[或發展中國家] • 學習發展經濟學的範圍或理由 • 發展經濟學特別注重個別國家或地區的價值觀(values) 。最近之911事件、印度回教與印度教徒之衝突。 • 非經濟因素
貳:發展的意義 • 發展的價值與目標 • 發展中國家的定義或名詞
發展的價值與目標 • 傳統的經濟估計指標:用GNP, GDP,加上社會指標(social indicators) • 對發展的新看法 • 1950-60年代許多國家有成長,但大眾普遍貧窮,GNP指標受質疑 • 1970年代轉為減少貧困,重分配。 • 1980-90年代許多國家經驗到蕭條及大量外債。經濟學者體驗到經濟發展不是只把經濟學應用到發展,發展必須是多元過程(multidimensional process)。
發展的三種目標(objectives) • 增加基本需要(食、住、健、保)的供應和普及。 • 提高生活水準,包括所得、就業、教育、文化及文明水準。 • 擴充經濟和社會的選擇。
發展中國家的定義或名詞 • 發展(開發)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ies 根據發展的程度: • 已開發(發展)或工業化國家 developed (or industrial) vs. 低度開發國家underdeveloped • 較多開發或較少開發國家more- and less-developed (LDCs=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 已開發 vs. 開發(展)中國家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根據所得(收入)的程度( income levels): 貧窮,貧困poor vs. 富裕,富有rich. • 根據世界銀行之分類。以1997年為例, • 低所得(low-income),所得低於785美元 • 中所得(middle income),其中:低中所得lower-middle income),US$786-3125;高中所得(upper-middle income),US$3126-9655 • 高所得(high income),高於US$9656著。 • 以上前三組107國包括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最後的26國中有24國被稱為第一世界,另外兩國科威特和沙地阿拉伯為發展中國家。
發展中國家的定義或名詞 (續) • 第三世界Third World: 流行於1980年代 • 第一世界指OECD工業化國家 • 第二世界指前蘇聯及東歐中央計劃國家 • 其餘為第三世界,即發展中國家 • 北國(已開發)與南國(開發中)North vs. South. • 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 vs. 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
雖然國家及分類方式不同,仍可找出發展中國家的共同想達到的目標,例如,雖然國家及分類方式不同,仍可找出發展中國家的共同想達到的目標,例如, • 減少貧窮、不均、及失業; • 提供最基本的教育、健康、住房、和食物;擴充經濟和社會機會; • 建立一個團結一致的國家。
與這些目標相關的是這些國家面對的問題,例如與這些目標相關的是這些國家面對的問題,例如 • 貧窮、 • 高失業率、 • 所得分配不均、 • 農業生產力低落、城鄉差距增大、 • 環境破壞、 • 教育和醫療制度不健全、 • 國際收支與外債惡化、加重依賴外國援助等。
經濟發展的意義:發展中國家共同經濟特徵 台灣經濟發展史 第一講:補充發展經濟學導論 II
發展中國家共同經濟特徵 • 目的:透過對全世界經濟發展的共同特徵來瞭解台灣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發展的趨勢與過程。 • 發展中國家結構性的差異 • 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特徵
發展中國家結構性的差異 • 有八種:國家規模(面積、人口、所得),歷史和殖民地背景,天然和人力資源,種族和宗教組合,公共和私人部門的比重,工業結構的性質,依賴國外經濟和政治勢力的程度,一國之內權力分配及機構和政治的結構。
國家規模 • 87國人口低於5百萬; • 58國低於2.5百萬; • 35國低於50萬。 • 人口最少為Tuvalu 11,000; Nauru納魯,13000人(2003) • 聯合國目前 191國家 (2002)
歷史和殖民地背景 • 大多數亞洲和非洲國家曾為歐洲國家的殖民地,以英法為主。 • 教育和社會制度受宗主國影響很大,特別是私有財產、個人所得稅、以貨幣付稅等制度。 • 拉丁美洲受西班牙葡萄牙影響較多,形成相似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制度。
天然和人力資源 • 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受其天賦自然資源(土地、礦物、其他原材料)和人力資源(人口和技能)甚巨。 • 與石油國家對比的是自然資源缺乏的國家如查得、葉門、海地、孟加拉。 • 地理位置和氣候也有關係,如台灣比內陸國家佔優勢。 • 人力資源與文化背景、生活態度、行政能力有關。
種族和宗教組合 • 美蘇冷戰結束的好處是減少外國軍事及政治力量對第三世界的干預,但這些力量的退出也加速種族、部落、及宗教的衝突。 • 種族和宗教對經濟發展的成敗常有很大的影響。種族和宗教分歧的國家容易產生內部紛爭及政治不穩定,而文化融合的社會如韓國、台灣、新加坡及香港有較好的發展。 • 40%以上的國家有至少五大族群,常有紛爭歧視現象發生。但種族和宗教不同不一定會產生動亂,如馬來西亞,毛里西斯、辛巴威就處理妥善。
公共和私人部門的比重 • 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為混合經濟體系(mixed economic systems),有公私部門的擁有權和使用資源。 • 公私部門比率與歷史和政治情況有關,拉美及東南亞私部門比重較高,南亞及非洲公部門較高。 • 大量外國擁有得私人部門產生許多經濟和政治的機會,但也產生許多問題。
國家如非洲因人才缺乏會較重視公共部門的運作及國營事業,以為可整合資源作較有效率地運用,但許多國家公營事業失敗。國家如非洲因人才缺乏會較重視公共部門的運作及國營事業,以為可整合資源作較有效率地運用,但許多國家公營事業失敗。 • 民營化成為最近思潮。
工業結構的性質 •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以農立國,農業文化。少數如亞洲四小龍在1970及80年代迅速工業化。 • 發達國加工業、服務業比重大於農業。
依賴國外經濟和政治勢力的程度 • 小國較受影響。 • 國際移轉除物資及技術外,制度機構、價值觀、消費型態、對生活、工作、及自己態度的移轉也很重要。
政治結構、權力、和利益團體 • 政治結構和統治上層階級利益的結合常決定一國的經濟發展策略。 • 社會和經濟改革必須得到統治上層階級的合作或經由更有力的民主勢力推翻或削減上層階級的勢力。 • 如台灣、菲律賓土改。 • 民主政治利益團體
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特徵 • 生活水準低落 • 生產力低落 • 人口成長率和依賴負擔偏高 • 失業率及未全時間就業率(underemployment)持續升高 • 大幅依賴農業生產和原料出口 • 普遍存在不完全市場和不完整資訊 • 控制、依賴和國際關係之脆弱性
生活水準低落 • 與富裕國家和本國內少數上層階級比較,生活水準的質與量都差: • 包括低所得、貧窮、居住環境不良、醫療設施缺乏、教育機會有限、嬰兒死亡率高、預期壽命和工作時間低、前途黯淡失望感嚴重等。 • 可從統計數字看出來。
每人所得。用GNP per capita代表國際間相對的經濟水準。1997,全世界總量為US$29trillion(兆或$29,000billion),其中22兆產於發達地區,7兆發展中國家(只佔24﹪)。也表示80﹪的GNP由20﹪的人口產出。
用購買力平價(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方式計算較能反映實際所得水準。 • PPP用一組相同的價格(通常是美國物價)來衡量各國的總產出,或美金1元在美國能買到的東西在另一國家(台灣)需要多少當地貨幣(台幣)才能買到。 • 例如1997中國以官方匯率換算成美元之每人GNP為860,只佔美國每人GNP的2.7﹪,但用PPP方式計算,即為12.5﹪,或約US$3,600。1997-98亞州金融危機影響GNP per capita的計算。 (見世界銀行每人所得1999統計表─本講第一部份)
國民所得和個人所得的相對成長率。 • 除少數東亞國家經濟成長率迅速外,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成長率較發達國家低。 • 全世界最富有20﹪人口和最貧窮的20﹪人口個人所得的比例1960年為30比1,而1991上升為61比1。
國民所得分配。貧富國家之間所得懸殊,在個別國家內,所得分配也不平均。國民所得分配。貧富國家之間所得懸殊,在個別國家內,所得分配也不平均。 • 所得極不平均的國家:拉美中南美Brazil, Ecuador, Colombia, Jamaica, Guatemala, Mexico, Venezuela:非洲Kenya, Sierra Leone (獅子山國), South Africa。 • 中度不平均國家:Chile, Costa Rica, Malaysia, India, Tanzania, Libya。較為平均國家:台灣, 印尼, 加拿大, 日本, 瑞典, 南韓。每人所得的高低與所得分配是否平均並無明顯關聯。
貧窮的程度: • 根據國民所得的平均水準和所得分配的平均程度而定。 • 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指滿足基本溫飽(食衣住)得以維生所需的最低所得。但這標準各國不同,通常用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來表示,指1985價格US$370,然後換算成用各國貨幣表示的PPP估計值。
健康。許多貧窮國家還有營養不良,疾病,及身體衰弱的問題。相對而言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較低、嬰兒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較高。愛滋病問題。 • 教育。識字率(literacy),最窮國家只達人口之45﹪,其他發展中國家64﹪,發達國家99﹪。文盲及輟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