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766 Views
宏观经济预测监测分析方法.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祝宝良. 一、宏观经济分析基本框架. 1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短期)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经济目标。 物价和国际收支为稳定指标、经济和就业为增长指标。就业和物价合成为痛苦指数。 实际经济增长围绕潜在经济增长波动,目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 10% 左右。 中国的四大经济指标组合:经济 8-11% 左右, CPI 为 3% 左右,失业率 5% 左右。. 2 、经济结构优化是重要调控目标(中长期七大结构和社会发展问题) 三农问题: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土地制度等 地区差距问题
E N D
宏观经济预测监测分析方法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祝宝良
一、宏观经济分析基本框架 1、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短期) •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经济目标。 • 物价和国际收支为稳定指标、经济和就业为增长指标。就业和物价合成为痛苦指数。 • 实际经济增长围绕潜在经济增长波动,目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 • 中国的四大经济指标组合:经济8-11%左右,CPI为3%左右,失业率5%左右。
2、经济结构优化是重要调控目标(中长期七大结构和社会发展问题)2、经济结构优化是重要调控目标(中长期七大结构和社会发展问题) • 三农问题: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土地制度等 • 地区差距问题 • 产业结构问题 • 需求结构问题:2009年消费率48.6%,投资率47.5%。 • 要素投入结构问题:资源、环境、科技发展落后 • 收入分配结构问题 • 经济主体结构问题:国有、集体、私有、个体经济 • 社会发展问题: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社会安全
3、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3、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 财政政策: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税制改革 •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为利率、货币供应量(M1,M2)。政策工具为,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基准利率、信贷规模控制、窗口指导 • 产业政策(选择性):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新兴战略产业。贸易、财税、信贷、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等手段。 • 行政手段:价格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等 • 法律手段:市场准入,环保、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
4、短期经济分析 • 支出法GDP:投资、消费、进出口三大需求 (1)投资:15%-25% (2) 消费:实际零售额增长10-12%左右 (3)进出口:保持一定顺差 • 生产法:一、二、三产业总量和结构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5%左右 • 收入法:居民收入、财政收入、企业利润
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投资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购进价格、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资产价格如住房价格和股市价格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投资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购进价格、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资产价格如住房价格和股市价格 • 就业:新增就业、失业率等 • 国际收支:外资、外汇储备、汇率 • 经济结构:产业、区域、城乡、收入等 • 分析短期宏观经济,主要看:GDP、工业、能源(电力)、投资、零售额、出口、进口、企业利润、CPI、PPI、M1、M2、新增贷款。
5、我国经济发展的决策机制 • 党代会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发展改革会议
二、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 借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客观、全面研究经济运行,科学进行经济决策。
1、既要看总量,也要看结构 • 总量分析。总供给和总需求 • 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 • 结构分析。各主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需求结构 • 产业结构 • 要素投入结构 • 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等
2、既要看宏观,也要看微观 • 宏观分析。 • 总量、结构、财政、金融 • 微观分析。 • 企业行为。销售、利润、库存、订单、企业家信息(11项PMI指数) • 居民行为。收入、消费、储蓄、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
3、既要看国内,也要看国际 • 国际分析。 • 主要国家经济和政策 • 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 • 国际商品市场和价格 • 国际贸易 • 国际金融:汇率、利率、股市、资本流动等 • 国内分析。 • 宏观和微观。
4、既要看现状,也要看趋势 • 现状分析。 •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 趋势分析。 • 增量分析和边际变化分析 • 环比分析,趋势往往领先同比1-2个季度。 • 景气分析(先行指标分析)
5、既要做短期分析,也要做长期分析 • 短期分析 • 月度、季度、年度经济形势分析 • 趋势分析。依据长期趋势看短期情况 • 经济周期变化分析(基钦、朱格拉、库兹涅茨、康德拉维奇) • 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工业化、城镇化
6、既要做定性分析,也要做定量分析 • 定性分析 • 理论分析、价值判断、历史比较 • 定量分析。量化和验证 • 借助量化的方法和工具
三、主要经济预测监测分析方法 • 专家调查法:PMI、消费者信心指数等 • 经济景气方法 • 回归分析法方法 • 计量经济模型方法 • 投入产出方法 • 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 • 组合预测
四、经济景气方法的简要介绍 1、基本思想和历史 • 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不同经济指标变化的时间差,将经济指标分为先行、一致、滞后指标,在此基础上构造先行、一致、滞后指数,用于监测、分析、判断经济景气的状况。 • 1909年,美国统计学家珀森斯(Persons)利用统计方法(移动平均、最小二乘法)观测美国宏观经济,共12个指标。1917年,珀森斯哈佛大学的哈佛指数。 • 1920年,NBER指数,NBER成为判断经济周期的权威机构。 • 1946年,伯恩斯和米切尔《测量经济周期》 • BBER,Conference Board, OECD
2、经济指标时间序列数据因素分解及其涵义 • 时间序列的四要素。采用月度或季度数据来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每个经济指标的月度或季度时间序列来说,包含着四种变动要素:长期趋势要素(Trend)、循环要素(Cycle)、季节变动要素(Seasonal)和不规则要素(Irregular)。 • 长期趋势要素代表经济时间序列长期的趋势特性。 • 循环要素是以数年为周期的一种周期性变动,它可能是一种景气变动,经济变动或其他周期变动。 • 季节变动要素是每年重复出现的循环变动,以12个月或四个季度为周期的周期性影响,是由温度、降雨、月份,节假日等引起的。 • 不规则要素,其变动无规则可循,这类因素是由偶然发生的事故引起的,如:故障、罢工、意外事故、地震、水灾、恶劣气候、战争、法令更改、测定误差等。 • 季节变动要素和不规则要素往往遮盖或混淆了经济发展中的客观变化,给研究和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和判断目前经济处于什么状态带来困难,在经济分析之前,将经济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剔除其中的季节变动要素和不规则要素。
3、经济指标时间序列数据因素分解的基本方法3、经济指标时间序列数据因素分解的基本方法 • 加法模型 加法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T+C+S+I 式中T、C、S和I均表现为绝对量。 • 乘法模型 乘法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T×C × S × I 式中T表现为绝对量,C、S和I均表现为相对量。
4、常用因素分解方法 • 季节调整问题最早是由珀森斯(W.M.Persons)在1919年提出来的,当时他正着手编制哈佛指数。珀森斯用最小二乘法确定趋势曲线,以此消除趋势变动,然后用环比法去掉季节变动,利用剩下的循环变动构造哈佛指数。 • X-11方法:1954年美国商务部普查局的希斯金研究新的季节调整方法,1965年10月开发的X-11方法成为影响最大、最为重要的季节调整方法。X-11方法将时间序列分解为TC、S和I三种要素。目前的最新版本是X-12, X-12对X-11方法的主要改进是将节假日和工作日因素单独分解出来,因此分为五种要素。
X-12-ARIMA方法:X-12-ARIMA是对X-12方法的改进,是在吸收加拿大统计局开发的X-11-ARIMA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采用移动平均方法的原因,X-11方法因在末端信息量损失较多,通过利用ARIMA模型构造预测模型,将时间序列在端点向外延伸,以此来解决在端点信息量损失过多的问题。这是季节调整方法取得的一项重要进展。X-12-ARIMA方法:X-12-ARIMA是对X-12方法的改进,是在吸收加拿大统计局开发的X-11-ARIMA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采用移动平均方法的原因,X-11方法因在末端信息量损失较多,通过利用ARIMA模型构造预测模型,将时间序列在端点向外延伸,以此来解决在端点信息量损失过多的问题。这是季节调整方法取得的一项重要进展。 • 长期趋势要素的分解方法:在增长型周期的情况下,需要将长期趋势要素和循环要素分解开来。早期使用回归分析法,60年代使用移动平均方法, 如美国普查局使用75项移动平均方法,70年代末期开始使用阶段平均法(PAT),80年代初出现了HP滤波方法。但目前这些方法都存在临近端点误差较大的问题。
5、经济周期波动的类型 • 经济周期是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形态。一个周期包含许多经济领域在差不多相同时间所发生的扩张、衰退、收缩和复苏。 • 按周期长度区分为四类 • 基钦周期(Joseph Kitch):持续时间大约为40个月 • 朱格拉周期(Clement Juglar):9-10年的周期波动 • 库兹涅茨周期(Simon Kuznets):15-25年的中长周期 •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Nikolai D. Kondratieff):50-60年的长期波动
经济周期波动的类型 • 古典周期 (Classical Cycle) 又上下称古典循环,表现为经济时间序列 “绝对水平”本身的周期性波动。目前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景气指数仍基于古典循环的概念。 • 增长周期(Growth Cycle) 经济时间序列围绕一上升趋势而波动。在古典周期波动的概念中,将趋势要素与循环要素视为一体而不加分离。在增长周期波动中却是将趋势要素和循环要素相分离,把循环要素的变动看作是景气变动,即增长周期波动是循环要素的波动。 • 增长率周期(Growth Rate Cycle)经济指标增长率随时间而发生的波动。为了克服增长循环方法中趋势估计不够准确的难点,20世纪80年代,用增长率循环(Growth Rate Cycle)测度经济周期的方法被投入使用。
经济周期波动的转折点 • 转折点是指经济时间序列的峰、谷日期。为了求出能反映经济周期波动的真正的的转折点需排除季节要素和不规则要素的干扰。 • 基准分法。从景气指标的基准出发,高于基准线的称为景气期(Business Boom),低于基准线称为萧条期(Business Depression)。 • 方向分法。从景气指标的变化方向出发,从谷到峰的期间称为扩张期(Expansion),从峰到谷的期间称为收缩期(Contraction),峰到谷或谷到峰的期间称为一个阶段,而两个相同转折点之间的期间称为周期。
经济周期波动的基准日期 • 经济周期波动的基准日期(The Reference Date of Business Cycle )是指宏观经济波动达到经济周期的高峰和低谷的时点,即历史上经济周期波动的转折点日期。其一旦确定,周期的持续时间、扩张和收缩时间也就确定了。基准日期既是分析波动周期及波动特征的主要依据,又是确定经济变量之间时差关系的基准。
6、先行、一致和滞后指标定义 • 先行指标(Leading Indicators)。先行指标是指在宏观经济波动达到高峰或低谷前,超前出现峰谷的指标。 • 一致指标(Leading Indicators)。 一致指标是指该指标达到峰谷的时间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基准日期的时间大致相同。 • 滞后指标(Leading Indicators)。滞后指标是指达到峰谷的时间晚于经济周期波动基准日期时间的指标。
先行指标 • 序列的各个特殊循环的峰(或谷)的时点要比基准循环时点至少先行3个月以上,这种关系比较稳定,即超前期差不多。 • 在最近连续的两次循环中,特殊循环的峰(或谷)的时点要保持超前,且超前时间在3个月以上。 • 指标的经济性质具有比较肯定的,明确的先行关系。
一致指标。确定一致指标的标准和先行指标基本相似,但一致指标更强调经济的重要性。在与基准循环的对应上,要求指标的特殊循环的时点与基准循环的时点的时差保持在正负3个月以内。一致指标。确定一致指标的标准和先行指标基本相似,但一致指标更强调经济的重要性。在与基准循环的对应上,要求指标的特殊循环的时点与基准循环的时点的时差保持在正负3个月以内。 • 滞后指标。确定一致指标的标准和先行指标类,只是在特殊循环与基准循环时差关系上要求滞后3个月以上。
7、景气指数的种类 • 扩散指数(DI)。景气可以分为扩张和收缩两个局面。经济繁荣时,各种经济活动向上,大部分指标持续上升。但是,当景气迎来成熟阶段后,有些指标开始改变方向,下降的指标多起来,当上升的指标与下降的指标个数相等时,即是景气由扩张局面向收缩局面的转折点(景气的峰)。其后,下降的指标逐渐占上风,经济进入萧条期,大部分指标在收缩期内保持下降趋势。再往后,景气的前景又明朗起来,有些指标开始上升,景气开始恢复,当仍在下降的指标与回升的指标力量均等时,即是景气由收缩期向扩张期转变(景气的谷)。
当扩散指数大于50%时,意味着有过半数的指标所代表的经济活动上升,当扩散指数小于50%时,有过半数的经济活动下降。当扩散指数为50%时,意味着上升趋势与下降趋势平衡,该时刻是经济的转折点。当扩散指数大于50%时,意味着有过半数的指标所代表的经济活动上升,当扩散指数小于50%时,有过半数的经济活动下降。当扩散指数为50%时,意味着上升趋势与下降趋势平衡,该时刻是经济的转折点。 • 先行、一致、扩散指数的作用
合成指数。合成指数是将所选指标组的各个指标经标准化处理之后按一定权重加权而得到的指数。鉴于DI不能反映经济周期波动的强弱程度,即不能测定波动的振幅, 20世纪60年代,美国商务部首席经济统计学家希斯金(J.Shiskin)主持开发了新的景气指数——合成指数(Composite Index,缩写为CI)不仅能反映景气变动的方向而且能反映景气循环的振幅,从而弥补了扩散指数的不足。合成指数的出现对经济周期波动的监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构造经济周期波动监测系统的基本方法之一。
8、国家信息中心经济景气指标系统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宏观经济监测预警课题组建立了反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景气合成指数、景气扩散指数和由工业增加值增速等10个预警指标构成的经济预警综合警情指数。
月度经济景气指标 表1 经济月度景气指标 (注:以2000年的平均值为100,各指标均为同期比增长率序列,经季节调整并消除不规则因素)
五、计量经济模型方法 1、定义:广义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定量研究经济现象的方法。计量经济方法是运用数学回归分析,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计量经济模型是运用计量经济方法构建的经济模型,它由变量、参数、随机扰动项和方程组成;变量是指模型中表示一定经济含义的观察量,可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类,内生变量是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可由模型求解得出,外生变量由模型外部决定;模型的参数依据回归分析得到。
2、作用: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 3、方法:计量经济方法、投入产出方法、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时间序列方法 4、历史:1936年,丁伯根创建荷兰经济计量模型。1950年发表的克莱因模型(6个方程,3个回归方程,分别为消费、投资和就业,3个定义方程,分别为GDP、利润和固定资产形成),1955年克莱因—戈德伯格模型(15个回归方程,5个定义方程,共20个方程)。萨谬尔森认为“美国的许多模型,剥到当中,发现都有一个小的克莱因)
克莱因6个方程模型简介: ① 消费=16.78+0.020*利润+0.235*利润前期值+0.800*(私人工资+政府工资) ② 投资=17.79+0.231*利润+0.548*利润前期值-0.146*资本存量前期值 ③ 私人工资=1.600+0.420*(国民收入+企业税收-政府工资)+0.164*(国民收入+企业税收-政府工资)的前期值 ④ 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非工资支出-企业税收 ⑤ 利润=国民收入-私人工资-政府工资 ⑥ 资本存量=投资+资本存量前期值
内生变量:消费、投资、私人工资、国民收入、利润、资本存量。内生变量:消费、投资、私人工资、国民收入、利润、资本存量。 • 外生变量:政府非工资支出、政府工资、企业税收。
5、中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Project LINK of UN) • 中国1980年开始,在北京颐和园举办了讲习班,邀请了克莱因、安德逊、安藤、刘遵义、邹至庄、肖政和栗庆雄7位教授来华讲学。 • 理论基础:凯思斯经济理论 • 时间序列:年度模型、季度模型 • 规模:94个方程、10大模块 • 作用:对经济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乘数、弹性分析)模拟宏观经济政策对四大经济调控目标的影响、进行中短期年度经济预测。 • 使用: 汇率改革、石油价格影响测算、年度预测等。
6、 供给导向计量经济模型 • 理论基础: 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 • 原理:中长期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分析: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环境)、物质资本(由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形成)、劳动力、经济和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如产权制度等)、科技进步和管理。 • 使用: 潜在生产能力测算、各种生产要素贡献分析 • 方法: 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At: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是除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At: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是除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 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
我国的生产函数(1978-2008年) 经济增长速度= 3.83% + 0.381*资本增长速度+0.612*劳动力增长速度 • 1978-2008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9.8%中,资本贡献59%,劳动力贡献9%,全要素生产率为32%。
六、投入产出方法----中国宏观经济多部门模型六、投入产出方法----中国宏观经济多部门模型 1、投入产出方法 • 1950,里昂惕夫发明投入产出表,它是表现经济多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一种方法,一个部门不仅向其他部门提供投入品,也从其他部门得到投入品,各部门的净产出进入最终消费,增加值构成生产要素总和。因而整个经济可以表现为部门之间的综合关系,投入产出表就是部门相互关系的统计表现。投入产出分析已成为经济研究的有力和广泛使用的工具,构成了经济预测模型的核心。
投入产出分析是经济研究广泛使用的工具,构成了经济预测模型的核心。其基本方程为:投入产出分析是经济研究广泛使用的工具,构成了经济预测模型的核心。其基本方程为: 生产方程: X = A*X + Y 价格方程: P = P*A + V 其中:X为各部门总产出向量,A为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Y为各部门最终需求向量,P为分部门价格向量,V为分部门增加值向量。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建立生产模块、价格收入模块等。
2、基本特点 • 理论基础:凯恩斯经济理论 • 方法:计量经济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方法 • 规模: 350个方程 • 使用: “五年”规划、产业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
美国马里兰大学阿尔蒙(Clopper Almon)教授研究INFORUM (INterindustrty FORcasting at the Unversity of Maryland)
3、模型的基本思路 • 《中国宏观经济多部门模型》是一个计量经济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方法相结合的大规模联立求解模型。它从最终需求出发, 利用计量方法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研究我国的消费、投资、进出口情况,形成最终需求,通过部门投入产出关系,形成最终需求诱导的总需求并对就业、物价产生影响,进而通过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对收入分配、投资、消费、外贸等行为产生新一轮作用,直到达到均衡。
模型结构框图 生产模块 核算模块 居民 最终需求 产出 国民收入 企业 政府 收入分配 收入-价格模块 外部(进出口) 总价格水平 增加值 价格
4、扩展线性支出系统 •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主要研究分部门消费需求结构。 • 需求函数是在效用函数效应最大化下推出的。线性支出由如下效用函数推出: U= ∑ ui(qi)=∑bi*log(qi - ri) 其中: ri为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bi为边际预算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