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9

城市设计概论

城市设计概论. 第九讲、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 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美国学者简 • 雅各布认为,“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总是沿一定线路进行的,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就是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 (Public Space) 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 他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与绿地等。. 2 、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与功能.

albert
Download Presentation

城市设计概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城市设计概论

  2. 第九讲、城市公共空间

  3. 一、城市公共空间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美国学者简•雅各布认为,“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总是沿一定线路进行的,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就是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他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与绿地等。

  4. 2、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与功能 对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与功能,应有如下的认识: l)、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的共生系统,往往集节庆、交往、流通、休息、观演、购物、游乐、健身、餐饮、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 2)、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诸种信息的物质载体,这里积淀着世世代代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们不时地传达着所蕴含的高价值信息,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首选场所。

  5. 3)、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发生器和舞台,它们的形象和实质直接影响市民大众的心理和行为。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社区的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公共空间。 4)、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重点,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窗口”部位。 5)、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对其特征的理解应从人、活动及场所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6. 1.活动主体:即空间、场所的使用者。城市公共空间所具有的公共性、开放性,正是由于使用者包括了不同的阶层、年龄、职业、爱好和文化背景,他们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平等地选择机会,进行情感、物质、经济和信息的交流。1.活动主体:即空间、场所的使用者。城市公共空间所具有的公共性、开放性,正是由于使用者包括了不同的阶层、年龄、职业、爱好和文化背景,他们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平等地选择机会,进行情感、物质、经济和信息的交流。 2.活动事件:主要指社会活动,由使用者的行为所构成。在社会活动中,必要性、随机性或社会性活动与事件交汇发生,其中最重要的发生频率最高的则是人际吸引与人际交往,现代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在步行环境中发生的,越来越趋向于文化的品味和文化氛围的创造。

  7. 3活动场所:即人的活动事件发生地,这是我们进行物质环境设计的对象。3活动场所:即人的活动事件发生地,这是我们进行物质环境设计的对象。 上述三者即活动主体、活动事件和活动场所有机结合,相互影响。 主体创造活动,活动强化场所,场所又吸引主体,我们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就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创造。

  8. 3、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1)、自然环境 A、景观休闲区 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园、自然文化遗址保护区、观光农业区 B、生态景观区 风景林地、滨水生态廊道、自然绿地

  9. 2)、人工环境 A、公园 综合性公园、动植物园、 街旁绿地、林荫散步道、 历史名园、墓地 B、街道 景观大道、步行街区 C、广场 市府广场、交通广场、商业 广场 D、体育休闲设施 体育公园、运动场 E、室内化开放空间 室内广场 F、防护绿地 防灾绿地、隔离带绿地

  10. 4、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1)、把提高环境的吸引力作为创造高质量公共空间的重要目标; 2)、现代公共空间设计应重视其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的创造; 3)、以人为主体,组织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 4)、强化形式信息,增强空间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11. 5)、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建立完整连续的公共空间体系;5)、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建立完整连续的公共空间体系; 6)、珍惜历史遗存,保护和利用其环境,为现代生活服务; 7)、做好气候防护和微气候设计,减轻环境压力。

  12. 二、城市街道 1.街道的概念 街道(Street)是一种基本的城市线性开放空间,“是由其两侧的建筑所界定,由其内部秩序形成的外部空间,具有积极的空间性质,与人关系密切;它作为构成城市空间的主要要素,不只表现于它的物理形态,还表示两点或两区之间是否有关系,表示人的动线和物的活动量等,而且还被普遍看成是人们公共交往及娱乐的场所。”

  13. 街道与道路(road)相比较,有相近的含义,但又相互区分。道路是作为不同区域间的联系线而产生的,它侧重于地区间人与物的移动,以一种两维纽带的姿态穿越于地表。街道也具有这些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街道即城市中的道路。但街道作为由两侧建筑所界定的公共空间,更具备着三维的特性。街道与道路(road)相比较,有相近的含义,但又相互区分。道路是作为不同区域间的联系线而产生的,它侧重于地区间人与物的移动,以一种两维纽带的姿态穿越于地表。街道也具有这些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街道即城市中的道路。但街道作为由两侧建筑所界定的公共空间,更具备着三维的特性。

  14. 2.街道的功能 不论城市的性质、规模、时代的变化如何,街道是城市人的活动和物资运输必不可少的重要设施。街道的功能,从过去到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的不同、城市规模和性质等,表面上或许有所差别,但就其本质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起着通路(path)与场所(place)的两种功能。

  15. 1).街道的通路功能(street as a path) 通路功能即街道的交通功能。城市的街道是交通运输的基础。市民的日常活动如上下班、购物、娱乐等任何目的的出行都要依靠城市的客运交通来解决。各种百货、餐饮、办公的货物运输同样离不开街道。街道是城市正常运作的基础。 通路功能,又可再分为纯交通功能和沿路利用(进入)功能。纯交通功能指交通本身,如汽车、自行车、步行等等;进入功能是指交通主体(人或物)向沿路的各处用地、建筑等出入的功能。

  16. 2).街道的场所功能(street as a place)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 )说过,街道“在宏观上是线,微观上都是很宽的面。街道尤其是人行便道,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城市中富有生命力的‘器官’。”这段话尤其强调了城市街道空间绝不是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工程堆砌体,而应该把街道作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市民生活的场所。 传统的街道除了发挥通路功能之外,还起着许多其他的作用,它是市场、工作场所,是休息空间,也是聚会处。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曾经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而今,我们已从街道中去除了这些功能,这对交通虽有好处,但对社会却是一个损失。

  17. 3、城市街道的发展演变 在世界城市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以欧洲为西方代表的古代城市文明和中国为东方代表的城市古代文明。两种城市文明在各自的变迁和演化中,由于地理位置的隔离和社会文明的差异,都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相异的城市体系。因此,东西方的传统城市形态有着很大的区别,城市街道的形态和发展殊异,街道在城市中的意义和作用也不完全相同。

  18. 1)、传统西方城市街道 西方传统城市街道在城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街道系统是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形态的主要元素,同时是体现传统社会的秩序、社会形态、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曾指出,城市内的建筑分为城区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两部分,两者之间的街道系统的建立是最重要的关键步骤。

  19. 早期的希腊城邦,其平面布置,是基于希腊人对城市的自然地貌所表现的神话特质的理解而建立的。城市规划追求城市与自然地貌之间和谐的对应关系,多是自然的有机形式,不强调人为的几何秩序,而强调行为场所中所要求的视觉与空间关系及城市所象征的神圣地位。

  20. 罗马帝国时代所建立的殖民城邦的城市,都采用了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罗马时代的提姆加德城的道路系统以Cardo和Decumans两条街道作为轴线,将城市分为四个区。南北向的主要大街Cardo代表罗马人们心中的世界轴线,东西向的大街Decumans则代表太阳的升起和沉落,象征生命的诞生和死亡,这样的街道系统体现了罗马社会存在的内涵以及罗马人征服和统治世界的野心。

  21. 西方中世纪世界的政治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帝国的强权政治,宗教在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城市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该时期的城市形态多为自发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比较封闭,街道和广场系统不规则,人们认为城市是自然“生长”起来的,而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街道系统应步行和小型运载工具的要求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街道空间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建筑群具有连续、丰富以及活泼的形态。西方中世纪世界的政治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帝国的强权政治,宗教在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城市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该时期的城市形态多为自发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比较封闭,街道和广场系统不规则,人们认为城市是自然“生长”起来的,而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街道系统应步行和小型运载工具的要求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街道空间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建筑群具有连续、丰富以及活泼的形态。

  22. 此时的街道空间尺度相对狭窄、曲折,贴近人的尺度,有良好的景观视觉享受。行人能在街道空间中自由穿行和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街道被视为没有屋顶的室内空间。街道作为交通道路,还能满足当时有限的城市交通。从物质环境角度看,中世纪的城镇是美好的,朴素而清洁的。此时的街道空间尺度相对狭窄、曲折,贴近人的尺度,有良好的景观视觉享受。行人能在街道空间中自由穿行和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街道被视为没有屋顶的室内空间。街道作为交通道路,还能满足当时有限的城市交通。从物质环境角度看,中世纪的城镇是美好的,朴素而清洁的。

  23. 十四世纪开始,早期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意图在城市规划中出现。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更为便捷的交通系统以适应更快捷的四轮马车等交通工具,同时由于军事上的需要,运输火炮要求有直且宽的街道。另外,文艺复兴运动中尚古思想的影响,城市街道空间逐步的向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风格演变。

  24. 帕拉第奥描述了具有良好秩序和尺度的古典标准;“位于一个城市中的一条笔直的街道当其开阔又完整,两边有着辉煌壮丽的建筑时,能提供最为怡人的景观”。他认为城市街道应是庄严且欢快的。帕拉第奥描述了具有良好秩序和尺度的古典标准;“位于一个城市中的一条笔直的街道当其开阔又完整,两边有着辉煌壮丽的建筑时,能提供最为怡人的景观”。他认为城市街道应是庄严且欢快的。 塞利奥在他的《建筑五书》中,运用几何透视法,用古典的建筑来描绘庄严的街景;用哥特式描绘出了欢快的街景。

  25. 此时城市开始向大尺度、形式主义的方向转变。城市具有宏伟的林荫大道,布局严谨的道路网格,体现出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控制力。这样的城市街道,让人既觉得振奋和鼓舞,又自感渺小和无助。此时城市开始向大尺度、形式主义的方向转变。城市具有宏伟的林荫大道,布局严谨的道路网格,体现出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控制力。这样的城市街道,让人既觉得振奋和鼓舞,又自感渺小和无助。

  26. 十八世纪中期巴黎的城市规划和改造,向人们展现了城市道路系统新的典范。这种放射性的道路系统布局,体现了一种向外无限扩张的理想。之后的美国华盛顿的城市规划,法国建筑师郎方用方格网和放射性相叠加的巴洛克形式,以反映国家政治上三权分力的局面。这种做法后来为许多国家效仿。然而,这种几何形式城市布局的推广,使得城市原来的很多丰富和有趣的空间被湮埋,城市的公共场所和街道的魅力也逐渐丧失。十八世纪中期巴黎的城市规划和改造,向人们展现了城市道路系统新的典范。这种放射性的道路系统布局,体现了一种向外无限扩张的理想。之后的美国华盛顿的城市规划,法国建筑师郎方用方格网和放射性相叠加的巴洛克形式,以反映国家政治上三权分力的局面。这种做法后来为许多国家效仿。然而,这种几何形式城市布局的推广,使得城市原来的很多丰富和有趣的空间被湮埋,城市的公共场所和街道的魅力也逐渐丧失。

  27. 2)、传统中国城市街道 中国古典文明和西方古典文明发展的历程迥然相异。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是连续和统一,不像西方古代文明,不断地被外来的文明所入侵和分裂。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和西方传统社会制度亦大相径庭,各时期之间存在惊人的政治统一性,社会封建关系延续了绵绵二千多年,而西方从未有过长时期的帝国统治。

  28. 由于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相异,中国传统城市形态和西方传统城市形态截然不同。虽然城市形态都是君权或神权意志的体现,可在古代中国,宗教都服务于君权,城市形态主要表现严明的封建等级观念,从未有过古希腊那般的市民民主社会,中国传统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城市空间很少出现,由里坊制向街巷制演进的城市布局构成了传统城市的主要形态。

  29. 在农业社会制度下,“井田制”观念深深影响着古代城市规划,“棋盘式”成为典型的古代城市格局。假如地形允许的话,古代都城基本都是按照整齐规则的传统模式来规划的。自秦汉开始,城市实施“里坊制度”,城市居民不允许对着街道开门开店,“街道”的意义仅是让人、车通行或提供庆典活动的单一空间,这说明了早期中国传统城市中无“街”的事实。

  30.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商业经济取得蓬勃的发展,人们的商业经济观念逐渐加强。传统的里坊制城市己很难适应生活的需要,到中、晚唐时开始出现夜市和坊内设店。到了宋朝时,城市经济欣欣向荣,商业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里坊终被打破,古典市制废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形制一一街巷制,城市也出现了街市和临街商业建筑。

  31. 街道是城市商业贸易和商品生产的重要场所,开放的、多样的城市生活广泛分布在街道上,街道在城市景观和市民物质精神生活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种街道、巷路是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部分,街道还反映了城市的空间形态由“面”向“线状”的转变。此时,街道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空间和生活场所开始登上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舞台。城市的特点也由封闭、内向演化为外向和世俗,城市街道在这一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街道是城市商业贸易和商品生产的重要场所,开放的、多样的城市生活广泛分布在街道上,街道在城市景观和市民物质精神生活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种街道、巷路是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部分,街道还反映了城市的空间形态由“面”向“线状”的转变。此时,街道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空间和生活场所开始登上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舞台。城市的特点也由封闭、内向演化为外向和世俗,城市街道在这一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2. 3)、现代城市街道的发展 A、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运动下的城市街道 1898年,埃·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的设想,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廉价又健康的居住环境。这个目标给街道的设计带来了新变化和影响,产生了新的街道形式,有了街道等级的区分,更深入地考虑了街道上的交通安全问题。城市应设两种类型的街道:一种是主要用来解决交通运输的交通性街道,比较宽阔,应尽量少设出入口;另一种主要满足社区需要的街道,相对狭窄,步行为主,街道应尽量把过境交通排除在外,以保障社区的环境和生活。这两种街道相结合构成整个城市的街道系统。

  33. 勒·柯布西耶则主张“城市集中主义”的规划理论,他主张城市应提倡摩天楼,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拥挤的问题。交通采用新型的、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起来。他热情洋溢地迎接汽车的到来,拥挤的城市在大师眼里看来不是汽车的错,而是街道系统的问题。“街道使我们筋疲力尽,那儿整个令人呕心”。城市街道在他的想象中,周边应耸立着由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组成的五光十色的高楼大厦,车辆川流不息,汽车代替人行。勒·柯布西耶则主张“城市集中主义”的规划理论,他主张城市应提倡摩天楼,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拥挤的问题。交通采用新型的、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起来。他热情洋溢地迎接汽车的到来,拥挤的城市在大师眼里看来不是汽车的错,而是街道系统的问题。“街道使我们筋疲力尽,那儿整个令人呕心”。城市街道在他的想象中,周边应耸立着由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组成的五光十色的高楼大厦,车辆川流不息,汽车代替人行。

  34. 美国建筑师斯泰恩(Clarence Stein )是最早正视汽车对城市建设影响的规划师之一。在1933年他提出了一套被称为“雷德伯恩体系”的规划布局。雷德伯恩方式的目标是保护社区生活不受汽车交通的困扰,其城市道路规划系统层次分为: (1) 城市高速干道或林荫大道; (2) 穿越道路,连接不同的城市区域和邻里; (3) 绕居住区的次级收集道路; (4)接与建筑相连的服务小道。 雷德伯恩方式在后来被运用到了美国的城市建设中,这一街道系统的特点是:街道,绿地和住宅建筑有机配置在一起;街道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这种把一个地区作为整体规划设计以形成社区的做法,在当时是先进的。

  35. B、新城市设计理论指导下的城市街道 布凯南报告(Buchanan Report)是由英国人柯林·布凯南提出的。布凯南是一位身具道路工程师、建筑师和规划师三种专业背景的城市道路规划政府高级顾问,这样的专业背景使他能容易看到现代城市中街道为满足交通需求和建筑审美价值以及社会街道生活之间的矛盾。他提出:“街道上的行人应该拥有城市的自由。他们需要能够自由自在的走来走去,自由地就座,看看街道边的橱窗,与人聚会闲聊,对美景、建筑、历史评头论足。……交通规则才是他们最后需要的东西”。

  36. 报告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在街道设计中首次提出了“街道环境容量”的概念。根据其思想,街道设计不仅是以交通流量为依据,更要考虑街道环境容量。某条街道如果通行车流量达到最大时,街道的城市环境也许己经遭到难以逆转的破坏。从这个报告的思想可看出,街道应该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场所,以满足人的活动为前提,提倡人性化设计,强调城市街道审美、街道生活价值等的重要性。报告直接影响下的步行化运动,成为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

  37. 荷兰的一名叫德·波尔(Niek De Boer)的教授为了设计出能让交通活动和街道上人的休闲活动和谐共处的街道,创建了乌纳夫原则(Woonerf Principle)。他认为街道上使用者的各种活动是提升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街道在人车共处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人的活动权益。他认为为了保障街道各种公共活动的共存,要尽量做到:(一)过境交通不准进入:(二)人车共存,人优先通行:(三)车速降低到步行速度。

  38. 新城市主义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建筑界,现在普遍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规划思想的原则是:为各种人口提供居所,提倡城市多功能混合,设计可以步行的街道和活跃多样的公共场所,有便捷的公共交通等等。新城市主义主张街道分为以下几个等级:主干线、次级交通道路、连接型街道、本地街道和小街巷等。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通道,呈可以变形的格状网络,彼此连接。在这样一个网络中,城市实现其运动功能。这样同时有不同的街道连接不同区域,使街道上的交通负荷最小化。创造一个安全和舒适的步行和行车环境。

  39. 交通安宁的概念来自于1970年代德国大量步行区的建设,并受绿党的影响,提出要加强环境问题的研究,采用一种新型的交通和速度管理方法,创立一个更为人性化的城市环境。交通安宁的概念来自于1970年代德国大量步行区的建设,并受绿党的影响,提出要加强环境问题的研究,采用一种新型的交通和速度管理方法,创立一个更为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交通安宁是一种规划和交通政策,有广泛的规划、交通和环境政策目标: 减少建成区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和数量,加强道路的安全性,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归还步行、骑车空间和其他交通活动空间;加强步行者、骑车者和其他交通活动参与者的安全性;改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

  40. 从狭义角度看,交通安宁可理解为在某些城市区采取措施将机动车速度限制为30公里/小时;从广义角度看交通安宁可理解为一种综合的交通政策,包括在建成区降低速度以及对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鼓励,根据建成环境的需要对机动车采取不同措施进行限制,如道路收费或禁止停车等。然而安宁交通并不是反对小汽车,而是对步行者的一种解放,对公共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的一种呼吁。从狭义角度看,交通安宁可理解为在某些城市区采取措施将机动车速度限制为30公里/小时;从广义角度看交通安宁可理解为一种综合的交通政策,包括在建成区降低速度以及对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鼓励,根据建成环境的需要对机动车采取不同措施进行限制,如道路收费或禁止停车等。然而安宁交通并不是反对小汽车,而是对步行者的一种解放,对公共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的一种呼吁。

  41. 受交通安宁概念的启发,19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了共享理论的研究。街道共享是西方汽车社会方兴未艾的一种交通规划和设计的新课题,步行与机动车辆之争发生了质的变化,人和车辆平等共存的概念逐渐取代了人车分离的概念。人们试图寻求一种合理的规划设计管理措施。为所有的道路使用者改善道路环境,使街道中步行者和机动车能够平等共存,各类交通能够和谐相处,减少步行者、骑车者和机动车之间的冲突并增强沿街商业的经济效益,即意味着恢复目前受交通支配的道路的人类尺度而无需将交通限制到不能接受的水平。受交通安宁概念的启发,19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了共享理论的研究。街道共享是西方汽车社会方兴未艾的一种交通规划和设计的新课题,步行与机动车辆之争发生了质的变化,人和车辆平等共存的概念逐渐取代了人车分离的概念。人们试图寻求一种合理的规划设计管理措施。为所有的道路使用者改善道路环境,使街道中步行者和机动车能够平等共存,各类交通能够和谐相处,减少步行者、骑车者和机动车之间的冲突并增强沿街商业的经济效益,即意味着恢复目前受交通支配的道路的人类尺度而无需将交通限制到不能接受的水平。

  42. “人车共享理论”的基本思想是: a、限制城市一定区域内的汽车交通,包括交通流量和车行速度,实行人车共存、尊重其中弱势群体即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方针。 b、恢复街道的生活机能,使之更富有活力和人情味,为居民的休憩、邻里交往、儿童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c、美化街景。使户外环境更加亲切优美、富有魅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生 活庭院”

  43. 这方面的研究包括道路交通、沿街活动的规划设计管理和道路环境的设计管理等方面,具体涉及到街道的物理特征、沿街活动、步行活动、交通功能、机动车速度、交通安全,停车管理、街道景观,街道质量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内容。这方面的研究包括道路交通、沿街活动的规划设计管理和道路环境的设计管理等方面,具体涉及到街道的物理特征、沿街活动、步行活动、交通功能、机动车速度、交通安全,停车管理、街道景观,街道质量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内容。 一方面从规划上进行研究,从区域交通与沿街活动的混合问题,维持各类交通的合理平衡,另外还包括一些具体设计控制措施的研究,如改变街道的物理特征、设置减速路拱、路边种树、设置路边停车、渠化交通,实施单向交通等,以增强道路安全,支持沿街活动和改善道路环境。

  44. 4、人在街道中的心理需求 为了理解人在城市街道中的行为,有必要对人的基本需要与内驱力作一初步了解。马斯洛(Maslow)把人的基本需要分成若干等级。马斯洛有这样的看法:人的基本动机就是以其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的潜力。他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在人的发展中,在后一较高层级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比它低级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45. 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曲线

  46. 这一需要层级理论可以运用到城市街道的研究中来,总结出人在街道中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安全性需求、便捷性需求、舒适性需求、交往性需求、观赏与自我选择性需求。这一需要层级理论可以运用到城市街道的研究中来,总结出人在街道中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安全性需求、便捷性需求、舒适性需求、交往性需求、观赏与自我选择性需求。

  47. 1)、安全性需求 亚里士多德说:人民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 。 安全是我们能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汽车城市的街道已由邻里交往模式发展到冷漠的社区交往模式,安全性需要已经上升到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街道中的任何时刻、任何地点,我们都需要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

  48. 2)、便捷性需求 我们在街道上常常会遇到选择道路的问题,寻路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包括计划、决策、信息加工,所有的这些都依赖于理解空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为空间认知能力。便利是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常常考虑的要素,尤其在注重效率的今天。 王建国教授在《城市设计》一书中提到“由于人们有走近路的习惯,街道的设计除了应具有美观和趣味性之外,还应能与步行的主要目标配合,尽可能地将主要目标安排在街道内人的流动线上,减少过分曲折迂回。”

  49. 3)、舒适性需求 影响街道舒适度的因素有很多,如地理位置、街道走向、气候、街道形态、比例、尺度、街道设施、环境细节、噪音等等。在城市建设中,市民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能参加到我们的街道设计中来,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是评价街道价值的唯一准则,也是街道能否焕发生命光彩的根本原因。

  50. 4)、交往性需求 一个人身边走来另一个人,这并不仅等于两个人,还形成了第三者,叫作人际关系。这便是街道中的所有人。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躲避孤独,爱凑热闹的习性,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宁愿沿交通繁忙的大街行走而不愿意在冷僻的小路上散步。医学表明交往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作为社会中的人,交往是我们的天性。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前的邻里交往模式已经一去不返,人们交往的需求更加迫切,意义更加深远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