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754 Views
中国江南园林中的建筑设计类型和特点. 5120159003 钱卓珺. 王振复 《 建筑美学笔记 》 : “园林景观中的建筑物、建筑与建筑形象,实际是这一景观美的三个层次。” 因此,园林建筑之美在江南私家园林当中具有突出地位。古典园林为满足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要求,常常配置相应的堂、阁、亭、廊、榭等建筑。 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 30% 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 15% 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 类型. 1st. 厅堂.
E N D
中国江南园林中的建筑设计类型和特点 5120159003 钱卓珺
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园林景观中的建筑物、建筑与建筑形象,实际是这一景观美的三个层次。”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园林景观中的建筑物、建筑与建筑形象,实际是这一景观美的三个层次。” • 因此,园林建筑之美在江南私家园林当中具有突出地位。古典园林为满足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要求,常常配置相应的堂、阁、亭、廊、榭等建筑。 • 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
1st. 厅堂 厅堂在江南园林中是主体建筑。综观江南园林,无论大园还是小园,厅堂都位于中心地位,成为主要活动之处和风景构图中心。厅堂前大多有临水的宽敞平台,面对水池和假山,互为对景,并构成园中的主要景区。
厅堂是园林中的重要建筑 江南园林的厅堂大致分为四面厅、鸳鸯厅、花篮厅和普通大厅四种形式。 四面厅,即四面有廊,往往四面设落地长窗,也有前后两面设落地长窗,左右设半窗。 鸳鸯厅,用屏门、罩等装修手法将厅分隔为空间大小相同的前后两部分,好像两座厅堂合并在一起。前半部向阳,宜于冬日,后半部面阴,宜于夏天。 花篮厅,这是一种梁架形的厅堂,其特点是将室内中间的前面或后面的两根柱子不落地,悬吊于搁在东、西山墙的大梁上,柱下端雕镂成花篮形。普通大厅,其面积和体量较大,或前后有廊,或仅设前廊,也有不设廊的,形式无限制。 1st. 厅堂 • 计成《园冶》: “凡园圃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
1st. 厅堂:拙政园远香堂(四面厅)
1st. 厅堂:林泉耆硕之馆(鸳鸯厅)
2nd 园廊 在园林中,廊不仅作为个体建筑联系室内外的手段,而且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成为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等五种,按造型及所处环境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廓、水廊、桥廊等。 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廊,建造于园林中的称为园廊。
2nd 园廊
2nd 园廊:苏州拙政园水廊
水榭 水榭是指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 3rd.
水榭的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之上。平台临水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依。平台靠岸部分建有长方形的单体建筑,建筑的面水一侧是主要观景方向,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既可在室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建筑立面多为水平线条,以与水平面景色相协调。水榭的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之上。平台临水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依。平台靠岸部分建有长方形的单体建筑,建筑的面水一侧是主要观景方向,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既可在室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建筑立面多为水平线条,以与水平面景色相协调。 水榭 • 东都立第于集贤里,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 ——《唐旧书·裴度传》 3rd.
水榭 3rd.
水榭 3rd.
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水体面积、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关。其位置和体形要和景观相协调。大水面架桥宜宏伟壮丽,小水面架桥宜轻盈质朴。水面宽广,桥宜较高并加栏杆,水面狭窄,桥宜较低并可不设栏杆。水陆高差相近,宜平桥贴水,过桥有凌波信步亲切之感,水体清澈明净,桥的轮廓需考虑倒影,地形平坦,桥的轮廓宜有起伏,以增加景观的变化。园桥的基本形式有平桥、拱桥、亭桥、廊桥、汀步等。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水体面积、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关。其位置和体形要和景观相协调。大水面架桥宜宏伟壮丽,小水面架桥宜轻盈质朴。水面宽广,桥宜较高并加栏杆,水面狭窄,桥宜较低并可不设栏杆。水陆高差相近,宜平桥贴水,过桥有凌波信步亲切之感,水体清澈明净,桥的轮廓需考虑倒影,地形平坦,桥的轮廓宜有起伏,以增加景观的变化。园桥的基本形式有平桥、拱桥、亭桥、廊桥、汀步等。 4th. 园桥 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
4th. 园桥
4th. 园桥
江南园林的园墙常设洞门。其作用不仅引导游览、沟通空间,本身又成为园林中的装饰。通过洞门透视景物,可以形成焦点突出的框景。采取不同角度交错布置园墙、洞门,在强烈的阳光下会出现多样的光影变化。江南园林的园墙常设洞门。其作用不仅引导游览、沟通空间,本身又成为园林中的装饰。通过洞门透视景物,可以形成焦点突出的框景。采取不同角度交错布置园墙、洞门,在强烈的阳光下会出现多样的光影变化。 园墙设置的洞窗也是江南园林的一种装饰方法。洞窗与某一景物相对,形成框景,内外景色通透。 漏窗是窗洞内有漏空图案的窗,也是江南园墙上的一种装饰。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取得似隔非隔的效果, 免除小空间的闭塞感,增加空间层次,做到小中见大。 砖瓦花格在江南园林中有悠久历史,轻巧而细致,多砌在墙头。 5th. 园墙 园墙在园林中起划分内外范围、分隔内部空间和遮挡劣景的作用。精巧的园墙还可装饰园景。
5th. 园墙:苏州留园洞门
5th. 园墙:苏州留园漏窗
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泽。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宽约丈余,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舱三部分。船头作成敞棚,供赏景用。中舱最矮,是主要的休息、宴饮的场所,舱的两侧开长窗,坐着观赏时可有宽广的视野。后部尾舱最高,一般为两层,下实上虚,上层状似楼阁,四面开窗以便远眺。舱顶一般作成船篷式样,首尾舱顶则为歇山式样,轻盈舒展,成为园林中的重要景观。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泽。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宽约丈余,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舱三部分。船头作成敞棚,供赏景用。中舱最矮,是主要的休息、宴饮的场所,舱的两侧开长窗,坐着观赏时可有宽广的视野。后部尾舱最高,一般为两层,下实上虚,上层状似楼阁,四面开窗以便远眺。舱顶一般作成船篷式样,首尾舱顶则为歇山式样,轻盈舒展,成为园林中的重要景观。 舫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游玩宴饮、观赏水景之用。 6th.
舫:苏州狮子林船舫 6th.
舫:无锡蠡园船舫 6th.
7th. 园亭 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园亭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的小而集中。
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其造型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亭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则成产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设计中经常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创造风景画面。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其造型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亭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则成产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设计中经常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创造风景画面。 7th. 《园冶》: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
7th. 园亭
7th. 园亭
举例分析:拙政园 建于明正德年间 园中建筑相对稀疏,现存建筑主要有兰雪堂、缀云峰、秫香馆、涵青亭、梧竹幽居、听雨轩、远香堂、小飞虹、小沧浪、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宜两亭、波形廊、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与谁同坐轩、扇亭、笠亭、芙蓉榭、倒影楼 、留听阁 、塔影亭 、天泉亭等 。 与拙政园占地面积相比较,园中建筑数量不算太多,建筑密度也不算太大,但是建筑体型富于变化,构思精巧,活泼生动,风格别致,显示了设计者卓越智慧和旺盛的创造力。
波形廊 拙政园波形廊是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临水而筑。
波形廊 此处原来是一堵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若仅建一面水墙独立,势必单调乏味,聪明的工匠以墙为借,凌水而建廊,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手法来打破单面墙僵硬、沉闷的局面。 此处原来是一堵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 聪明的工匠以墙为借,凌水而建廊,打破单面墙僵硬、沉闷的局面。
波形廊 依水势建造形成起伏曲折之势,增加了景观空间的变化和弹性,增强了节奏感;由南往北,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突然出现大幅度转折,把它拉离园墙一段距离,使之突兀水池之上,低贴水面,左右凌空,廊顶变化如亭盖,使游园者视角上产生一种飞动的感觉,透露出一股生气。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 计成《园冶·屋宇》云:“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山尽。”
涵青亭 涵青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 涵青亭所处位置,空间狭窄,没有回旋的余地,但造园者以高大的粉墙作背景,建了一座复合式的半亭。 一主二从
涵青亭 整体建筑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改变了墙体平直、单调、呆板的势态,使墙体产生了凌空飞舞之势,具有“变单调为丰富,变生硬为柔和,化静为动,化重为轻的结构形式美”。倚墙而建的涵青亭因势而建,设计绝妙,显示造园者化腐朽为神奇创造技艺,确实是亭中佳构。
芙蓉榭 《园冶》:“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 榭又称为水阁,建于池畔,形式随环境而不同。 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平台挑出水面,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依水而建,仿佛蓄势待发,呈展翅欲飞之势,透出一股灵气,具有强烈的形体美感。
芙蓉榭 芙蓉榭建筑在荷花池边的水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天赏荷的好地方。
芙蓉榭 芙蓉榭临水的门框装有雕花的长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蜿蜒,把人引入了一种宁静淳朴的自然境界中去。这便是“框景”的造景手法。
见山楼 “见山楼”整幢建筑三面环水,犹如苍龙嬉水。最奇特之处在于“见山楼”是龙头,“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见山楼”整体设计脉源贯通,一气呵成,体现出建筑的韵律美。也体现出的丰厚文化底蕴。
梧竹幽居 “梧竹幽居”的绝妙之处在于四面白墙各辟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游园者观赏视点不同可以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环圈等奇妙的景观。
梧竹幽居 这些分圈、套圈、连环圈又使观赏者视角上产成了韵律感。四个圆洞门既有通透、采光的功能,又形成了“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四幅清新隽永而富有韵律感的框景画。
虚实主要是指通透与隔挡、空间与实体。通透空间为虚,隔挡实体为实。根据主题和景致的需要决定建筑形象的虚实。拙政园的远香堂则四面通透,以虚为主,不下厅堂,可以观赏到四周的景色,同时还给人以人和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的感觉。。虚实主要是指通透与隔挡、空间与实体。通透空间为虚,隔挡实体为实。根据主题和景致的需要决定建筑形象的虚实。拙政园的远香堂则四面通透,以虚为主,不下厅堂,可以观赏到四周的景色,同时还给人以人和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的感觉。。 在园林建筑设计时,应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按大小、形状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路等不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组合群体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外形轮廓,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 特点总结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势。即使同一类型建筑物,也要根据环境设计成不同的风格。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地形地貌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 “借”为“借景”,就是把园内或园外的佳景借到自己观景范围里来,从各种视点充分欣赏到每一景物。因此,园林建筑设计要突破一般建筑格局,不拘泥对称,也不拘泥朝向。有时为了一棵树,可以去掉半间屋;为了一块石,廊子可以弯过;为了借墙外之景,墙上可以开个洞窗等。“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充分发挥各个角度景观的情趣。空间景物不尽可观,或则平淡间有可取之景。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 • 因地制宜: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地形地貌很好地结合起来。 • 巧于借景/善用框景: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 虚实得当 • 独立性和组合性。
文学 造园匠师们善于用文学上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来美化园景,厅、堂、亭、谢上的楹联常常是赏景的说明书。 《海棠春坞》指的是庭内种有海棠的小院,宜春日小憩; 《荷风四面》亭指的是四面临池的小亭,宜夏夜纳凉; 《待霜》亭周围遍植桔树,宜深秋登临; 《雪香云蔚》亭附近遍植腊梅,宣冬日踏雪。 推荐:新浪博客《诗画拙政园》博文系列: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25970563_4_1.html
参考资料 • 计成《园冶》 • 戴旋《江南园林建筑美学意蕴探析》 •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_KRi8DXmTf7WfuVBurn4CSiGWQtueBCOm5wP8dU6IvSfIYddEQgXG0tUnsItHJE2 • http://zj.zhulong.com/info_wiki/read649049.html • http://www.kepu.net.cn/gb/civilization/gardens/adorn/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