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likes | 772 Views
第五屆兩岸青少年教育研討會 臺灣地區基礎 (國民)教育發展與改革:現況、理念與研究成果分享. 報告人:林新發 教授 臺北教育大學. 臺灣地區基礎 (國民)教育發展與 改革:現況、理念與研究成果分享. 大 綱 前言 基礎(國民)教育的發展與現況 基礎(國民)教育實行措施、成果、問題、對策與展望 社會變革與核心競爭力 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 三種組織類型與組織文化 校長正向領導的意涵與策略 校長正向領導、學習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影響 結語. 前言.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
E N D
第五屆兩岸青少年教育研討會臺灣地區基礎 (國民)教育發展與改革:現況、理念與研究成果分享 報告人:林新發 教授 臺北教育大學
臺灣地區基礎 (國民)教育發展與改革:現況、理念與研究成果分享 大 綱 • 前言 • 基礎(國民)教育的發展與現況 • 基礎(國民)教育實行措施、成果、問題、對策與展望 • 社會變革與核心競爭力 • 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 • 三種組織類型與組織文化 • 校長正向領導的意涵與策略 • 校長正向領導、學習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影響 • 結語
前言 •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 投資教育就是投資國家的未來 •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 投資孩子的教育就是投資我們的未來
台灣資源不多,天然災害卻是不少 • 唯一靠的是人力資源 • 人力資源的提升則有賴教育 • 教育培育人才,並靠學校教育提升其能力和競爭力 • 教育制度的發展鑲嵌在社會文化的脈絡裡 • 教育與文化關係密切
臺灣地區2009學年度國民小學校數、班級數與學生數基本現況臺灣地區2009學年度國民小學校數、班級數與學生數基本現況 一、國民小學階段 學校數總計2,658所,班級數總計59,496班,學生數總計1,593,414人。 國小以6班以下的學校數最多,高達893所,占33.6%,24班以下的學校數量約占2/3。 班級數以25-29人的班級規模最多,占38.67%。 國小各年級學生數占總學生人數的比例平均分別落在14.44%-18.09%之間。 以六年級學生人數最多,計有288,304人(占18.09%),一年級學生數最少,僅有230,133人(占14.44%)。 5
二、國民中學階段 學校數總計740所,班級數總計28,332班,學生數總計948,634人。 國民中學近2/3學校班級數是在36班以下。 以601至1,200人的學校規模數量最多 國民中學各年級的班級數、學生數約呈平均分佈,各占總班級數、總學生數的1/3左右。 以二年級的班級數、學生數稍多。 臺灣地區2009學年度國民中學校數、班級數與學生數基本現況 6
台灣地區2009學年度小學師資人數及素質現況 國民小學教師人數總計99,164人。 3/4的國小教師年齡落在25至44歲區間(75,134人),教師年齡大多正值青壯年齡層。 以教學年資為5至9年的教師人數最多,計有27,106人(占27.33%)。 約有98.11%以上的小學師資具大學學歷, 其中有25.76% 的教師具備研究所以上的學歷。 94.5%的小學教師已通過教師檢定或具登記合格資格。 7
國民中學教師人數總計51,870人。 近3/4的國中教師年齡集中落在25至44歲(38,608人),教師年齡大多正值青壯年齡層。 99.53%以上的國民中學師資具大學以上學歷,其中有26.09% 的教師具備研究所以上的學歷。 有90.19%通過教師檢定或具登記合格資格。 台灣地區2009學年度國民中學師資人數及素質現況 8
基礎(國民)教育重要施政措施和成果 • 一、關懷弱勢學生,加強學習扶助 (一)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 (二)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 (三)辦理國小兒童課後照顧服務 (四)引進海外英語專長替代役男深入校園 (五)推動學校教育儲蓄戶計畫 (六)補助學生午餐費用 (七)補助學生代收代辦費
重要施政措施和成果 • 二、整建國民中小學老舊校舍,推動 校園永續局部改造計畫 • 三、活化校園空間,發展特色學校 • 四、推動優質化數位環境 • 五、推廣中小學海洋教育
重要施政措施和成果 • 六、落實國民中學生涯發展,加強國民中學 技藝教育 • 七、辦理中小學國際教育,參加國際教育檢 測評量 • 八、充實圖書設備,深耕閱讀教育 • 九、推動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 十、新移民子女教育輔導
問題與對策 • 教育問題 (一)少子化帶來的骨牌效應 (二)教育M型化弱勢學童的差距 (三)校園霸凌事件的頻傳 (四)天然災害的威脅
問題與對策 • 對策 • (一)少子女化因應措施 1. 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 2. 活化學校閒置空間 • (二)弱勢學童扶助措施 1. 辦理多元就學扶助方案,安定學生就學機制 2. 完善學生學習扶助,弭平學習落差 3. 提供課後扶助,落實社會正義 • (三)校園霸凌防制工作 • (四)防災教育向下紮根
未來發展方向與展望 • 一、未來發展方向 • (一)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 (二)健全教育體制 • (三)發展多元現代公民素養 • (四)推展全民運動與健康教育 • (五)提升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品質 • (六)推動弱勢關懷教育扶助 • (七)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
未來發展方向與展望 • 二、未來展望 • (一)精進師資培育制度 • (二)深耕學生品德教育 • (三)建構數位未來教室 • (四)建置教育評量資料庫
社會變革與核心競爭力 • 知識社會時代的來臨 漁牧社會→農業社會 → 工業社會 → 知識社會 資源 獸力 人力 機力 腦力 資產 牲畜 土地 礦產 知識 核心競爭力 騎射 體力 技術 創新
5Q是學生未來核心的競爭力 • 掌握未來, 創意與創新是知識社會核心的競爭力 教育決定人才,人才決定未來 觀念影響行動,行動決定前途 • 5Q能力 做事能力(IQ) 做人能力(EQ) 抗壓能力(AQ) 創新能力(CQ) 學習能力(LQ)
教育品質 • 教育品質(學生學業成就 ) = 師資(40%) +家庭社經地位(40%) +班級人數(10%) +其它(10%)
兩岸七年級生職場能力比較 說明:評分以0分最低分,5分為滿分 資料來源:1111人力銀行
二十一世紀人才所需的能力 • 學業能力:包括讀寫算、邏輯推理、科技應用、資訊處理、外語知識等能力。 • 個人能力:包括溝通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 • 公民能力:包括負責、自律、誠信等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對他人尊重和對多元文化理解與欣賞的能力。
第一力,「外語能力一定要有」: • 精熟的雙語言能力,尤其中英文,不僅可以提昇與世界 / 國際的互動,更是培養多元思維與激發創造力的基礎。 • 新一代專業加上外語,是未來競爭的利器。 • 中小學學生宜設定學習外語的目標,把握學習英語的所有機會,將外語學習融入自己的生活,好好讀完一本原文書,每天至少接觸外語一小時,每天連同例句至少背一個英文單字。
第二力,「資訊能力一定要有」: • 現今是一個網路無遠弗界的新時代,人們可以透過一臺有效率的電子資訊設備來執行各種工作。 • 目前世界各國為了因應資訊科技時代,正在積極培養每個國民具備資訊知識與應用能力,此亦已成為各國教育發展的重點。 • 中小學學生將來都有可能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因此在這資訊化的社會裡,增強資訊選擇、吸收、運用、萃取、分析、傳播能力,建立正確資訊學習態度與能力,甚為重要。
第三力,「品格力一定要有」: • 透過與人的互動,可以提升感情的視野。 • 我們要期許自己做一個「誠」與「信」的人,具備核心品格內涵 • 欲培養品格能力就要從學生面對同學、朋友間的人際互動、社團活動來培養。
核心品格的內涵 • 讓學生變好比讓學生變的聰明來的重要。 • 人格操守成了企業、機關(構)用人優先考慮的項目。 • 教育部及教師、家長認為國民中小學品格教育非常重要。 • 學生應具備十大品格內涵為尊重、誠信、負責、創意、自律、公平、信賴、勇敢、勤奮、關懷等。
品格教育的5E原則 • Example 典範 • Environment 環境 • Experience 體驗 • Exhortation 勸勉 • Explanation 解釋
第四力,「學習能力一定要有」: •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2007年交大的新生入學典禮中,為新鮮人談「未來領導者」,列出未來領導者所必備的十一項特質,其中一項就是「用功學習」。 • 學習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通行證,但學習不應停留在最後一張文憑上。 • 在一個知識社會裡,終身學習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 當學習有趣時,效果會更好。 • 中小學生的功課就是要去「學習如何學習」,如何發現自己的學習風格並且善用自身多樣的才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力,「創新能力一定要有」: • 「學習革命」一書中曾提到:面對新的社會,別再用舊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不只一種。 • 臺灣目前正走向「創意產業」的時代,要想帶動提升臺灣的經濟,不能光靠辛勤的工作,還要擁有創新的能力,才能提升自我的競爭力。 • 因此必須要學習創新思維,創新行動,創新生活,從裡到外處處培養創新的能力。
第六力,「抗壓能力一定要有」: • 中小學生要兼顧學業、社團、人際、情感和生活,有時想想中小學學生面對的壓力也滿大的,情緒難免會受到影響,怎麼辦? • 套句聖嚴法師的話,「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接受它」。 • 提昇自己的逆境智商(AQ)及情緒智商(EQ),才能克服、面對或釋放有關的壓力。
第七力,「健康體力一定要有」: • 俗語說:「健康就是財富」,因為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夠工作賺錢,才能完成夢想。 • 現代人為了工作、為了業績、為了家庭,愈來愈多人的生活就像停不下來的陀螺,結果忙到最後,才發現,不知不覺賠上人生最大的財富:健康。 • 那要怎樣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呢?~「七要」 • (一)要有適當的飲食, (二)要有規律的生活,(三)要有均衡的營養, (四)要多喝白開水, (五)要保持愉悅的心情,(六)要有充足的睡眠,(七)要養成運動的習慣。
系統規劃 家長校友參與 知識管理 e化管理 有效執行 計畫預算結合 善用社區資源 品質管理 落實評鑑 統合人力設備 持續研發 績效管理 德行領導 趨勢領導 整合領導 價值願景 全員參與 團隊學習 專業教學 計畫專業成長 安全校園 溫馨和諧 人文校園 學會認知 學會接納自己 從事教育研究 創新教學 支持分享 永續校園 學會尊重別人 建立教學檔案 有效教學 傳承創新 參與學術活動 學會負責做事 科技校園 活力班級 藝術校園 評估進修成果 學會生涯發展 行政管理 課程發展 教師教學 優質學校 校長領導 學校文化 良師典範 學生學習 專業發展 知識領導 資源統整 校園營造
優質學校的一流團隊 • 卓越的領導者(校長) • 有效的管理者(主任) • 盡責的執行者(教師) • 勤奮的學習者(學生) • 合作的支持者(家長)
作者-金.卡梅倫(Kim Cameron) 美國密西根大學管理與組織學教授及教育學 院高等教育學教授,也是正向組織學中心的 創辦人之一,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和多部著 作:《培養管理技能》、《正向組織學》與 《化不可能為可能》等書 校閱者簡介-林新發教授 任職:臺北教育大學譯者簡介-謝傳崇助理教授 現職: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本書介紹正向領導的概念,以及領導者促進組織產生正向超越表現的策略,進而培養組織積極樂觀的取向,促進組織對美德與至善的關注,並提供領導者實際運作的指南。本書介紹正向領導的概念,以及領導者促進組織產生正向超越表現的策略,進而培養組織積極樂觀的取向,促進組織對美德與至善的關注,並提供領導者實際運作的指南。 正向領導,指的是應用正向組織學、正向心理學和正向變革理論等新興領域所產生的原則。
Cameron(2008)指出四種正向領導策略 正向氛圍(positive climate):培育成員憐憫心、寬恕心與感恩心等正向情緒,以產生組織之正向氛圍,進而提升組織績效。 正向關係(positive relationship):由於正向與支持性的關係有益於個人與組織之成效,而建立正向關係的方法包括:領導者以身作則與示範積極能量,並且建構正向能量網絡來影響組織成員;強化成員與組織的優勢與長處,以提升彼此之正向關係。 正向溝通(positive communication):正向溝通即是以肯定、支持的言語取代消極與批評的言語,因此欲運用正向溝通以提升組織績效的方法包括:運用最佳自我回饋方式(best-self feedback),提升成員正向特質與能力;使用支持性的溝通,以增強成員之正向行為。 正向意義(positive meaning):當人自認從事有意義工作時,可降低壓力與沮喪並增加幸福、滿意度及滿足感,其方法包括:以影響增進人類的福祉為目標;需連結到人類的價值;強調廣泛的影響;建立團隊社群,以擴增影響力。 43
圖1 Cameron的正向領導策略架構 培育憐憫心 培育寬恕心 培育感恩心 正向氛圍 建立能量活力網絡 強化優勢 正向關係 正向意義 影響人類的福祉 連結人的價值 強調廣泛的影響 建立社群 正向溝通 獲得最佳自我回饋 使用支持性的溝通 44
兩岸三地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習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兩岸三地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習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 林新發 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大綱 •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 貳、文獻探討 •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 肆、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伍、結論與建議
研究動機 • 擁有正向特質的人往往遇到事情時,能夠傾向正向思考事情,而正向思考的習慣連帶地可以產生正向情緒,正向情緒引發正向氛圍,正向氛圍較易造就正向表現(林新發,2009)。 • Cameron(2008)依據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與正向組織學術領域等觀點,提出正向論點的意涵:相信人性本善,在人際互動上以「支持」取代「批評」,在行為實踐上重視「正向表現」與「優點長處」的肯定。
研究目的 • 根據研究動機,茲將本研究之目的,具體臚列如下: • 一、比較分析兩岸三地臺北市、上海市和香港地區小學校長之正向領導、學習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差異性。 • 二、驗證兩岸三地臺北市、上海市和香港地區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關係模型。
文獻探討 正向領導之意涵 係指組織領導者建立於共同意義目標下,能營造正向氛圍與付出愛心關懷,以形塑專業團隊並展現執行毅力。
學習文化之意涵 係指學校經過調適外在環境變化與整合內在運作系統後,所產生一種能持續學習的共同價值與意義體系,是由校外文化、校內的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之綜合體。